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藝術教育公益組織發展困境:師資缺口如何填補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2-11 14:06:49 |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嚴冬的北京,氣溫極低。早上八點,李風的車就顛簸在駛向河北安新縣端村的路上。而在半小時前,一輛滿載著音樂、美術老師的大巴車已先行開往端村。這天是週六,端村學校管弦樂藝術班的最後一課,李風説,“一定要去看看孩子們的學習成果”。

李風是荷風藝術基金會的創始人。自2013年3月開始,荷風基金每個週末都會組織志願者前往端村免費為孩子們上管弦樂、繪畫、芭蕾舞等藝術課程,所有樂器及用具也均由荷風基金會捐助。一到週末,整個端村學校就變成了一個歡樂的藝術殿堂。

“藝術教育在培養兒童想像力、創造力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公益組織應多關注這個領域”,北京師範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表示,藝術的力量是無窮的,然而,藝術教育公益組織的資助之路卻困難重重。

師資缺口如何填補?

一名中年老師站在講臺前示範《小星星》的演奏,10余名孩子圍成一圈,各自夾著小提琴、揮著弓站在樂譜架前凝神聽著,他們身後還站著個別學生家長和當地老師,也都目不轉睛地跟著學。

這是端村學校小提琴藝術班的教學課堂。李風告訴記者,這位老師是河北大學藝術學院的音樂教授,叫齊易,他得知端村學校有了藝術教育的資助項目後,不求任何報酬地帶著4名學生參與進來。

數據顯示,在基礎教育和義務教育階段,全國藝術教師缺編人數高達60萬。端村學校裏,為孩子們提供藝術教育的志願者主要是來自中央音樂學院、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專業院校的學生,也有一些藝術院團的演員。“藝術教育不比其他,教師隊伍的專業性很強,不像語文、數學、英語這些課程我們都可以去教,但是音樂、美術即使是從零開始也要求老師具有很強的專業能力。”荷風基金會秘書長趙紅告訴記者,學校本身配備的音樂美術老師極少,很多孩子連最基本的樂器都不認識,為了讓他們更好地學習藝術,目前志願者們大多1對4地教學,像齊易這樣可以1對10教孩子的老師極少,專業師資隊伍極其缺乏。

無獨有偶。2009年成立的天真者工作室是北京一家針對孤獨症兒童進行美術教育的公益機構,隸屬於北京市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工作室目前只有三個老師,兩個老師是學美術出身的,主要負責繪畫課程,還有一個學特殊教育的老師負責藝術療育課程。工作室每週三到週日有課,每節課5到10名學生。天真者工作室的行政助理楊迪告訴記者:“工作室的老師們除了要上課,每週還要面試新的學生、備課,還有一名老師是工作室的骨幹人員,負責工作室的宣傳和基金招募等工作,老師太少,工作量太大。”

工作室招募來的老師要接受一段時間的培訓,還要與孤獨症兒童相互適應一段時間才能正式授課,“很多老師做了很短時間就離開了,這對我們的孩子不是件好事。”望著認真繪畫的孩子們,楊迪顯得很無奈。

資金難題如何解?

截至2013年11月2日,荷風藝術基金會“荷風端村學校藝術中心”第二屆藝術招生已完全結束。端村學校共有654名學生,本次招生有70%以上的學生加入了藝術班的學習當中。基金會為他們提供免費的藝術教育,這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

荷風藝術基金會第一筆資金是李風自掏腰包捐出的200萬元。他告訴記者:“我們給端村學校買樂器、舞蹈服裝等花了近十萬元,除了這些物質投入,每週老師們從北京前往端村學校的路費也是我們出,還有部分老師的教學津貼也都要花錢。”

荷風基金會在自己的官網上公開了2013年的募捐情況,從5月到11月,除去中國扶貧基金會捐助的7萬元,其餘都是以個人名義捐助的,數額從1千元到1萬元不等。此外,在新浪微網志“微公益”荷風藝術基金會的招募頁面上,記者看到,2013年10月29日至12月28日期間運作的公開募捐項目,最終僅完成捐款目標的1%。

天真者工作室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孩子們在這裡學習繪畫不需要任何費用,而工作室卻要承擔包括授課場地、物料準備等在內的各類成本。“一節課的成本至少是500元,包括為每個孩子量身製作教案、購買繪畫用具等,算下來,畫室一年用於授課的材料費就要十多萬元。”楊迪説。

目前,天真者工作室的運營依靠社會捐助和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的資助。“這兩方面的資金都不穩定,我們畫室想要繼續運營下去,工作室在798那邊每年十幾萬元的場地費就是首要問題。”楊迪説。

藝術資助如何持續?

據了解,目前國內關注藝術教育的公益組織,總體來説數量極少。這些為數不多的藝術教育公益組織,給孩子帶來的改變卻是巨大的。“不到一年,從未聽説過單簧管、長號的孩子們現在已經能夠演奏幾支短曲,熱愛繪畫的學童擠滿了教室,小小農村娃也開始練習肢體語言、情景模擬……”説起孩子們的變化,李風十分自豪,他看到,藝術給鄉村兒童帶來了自信和快樂。

如何讓更多農村孩子接觸到藝術?根據端村學校的經驗,李風開始考慮整個模式的推廣。他有一個初步的計劃:整合現有資源,整理一套以課件為主的教材,在各地複製端村模式;同時,李風籌劃著鄉村藝術教師的培訓,他還要編一本鄉村藝術手冊,內容涵蓋課程培訓、招生簡章、樂器保養等方面。這些設想有待李風和他的團隊變成現實。

同樣,天真者工作室也在探索新的能夠持續發展的運營模式。2010年,他們開始嘗試開發衍生品,把孩子們的畫做成手工皂、杯子、衣服等,並在淘寶網和798場地公開售賣。“我們覺得自閉症兒童的繪畫作品很有藝術價值,雖然我們也盡力辦展覽,可是這種方式不能很好地展示和宣傳孩子們的藝術天賦,我們想到了把他們的作品做成生活中需要的東西,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人關注這些孩子。”楊迪説,“很多孩子看到作品印在衣服上、杯子上,感覺特別有成就感,家長也感覺非常高興。孩子們作品的版權屬於孩子和家長,我們在開發衍生品前會徵得他們的同意,售賣所得也會扣去成本後返給孩子們一部分。”

但是,目前衍生品的銷量不是很穩定,為了讓工作室能夠運營下去,他們要考慮更多。“自閉症兒童的藝術教學需要培訓特殊的老師,怎麼培訓這些老師是個問題。另外,我們有想法把畫室的經驗出版成書,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楊迪説。

藝術教育資助的道路或許不夠平坦,但仍有不少人在默默耕耘。“我發現很多退休官員、藝術家、老師對公益藝術教育都非常支援,這些資源應該被調動起來。”談及藝術教育資助的未來發展,王振耀説,公益藝術教育在推廣時應加強行業的聯合,挖掘整合更多的資源,網路、新媒體等平臺也不能忽略,還要注意打造公益品牌,使得更多的孩子受益。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