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也是畢業生走向工作崗位開始職場生涯的時期,但是對於大連群眾藝術館來説,這樣的月份並不特殊,因為從2008年開始,該館再未舉行校園招聘,人才輸入主要通過調轉方式從基層文化館調入。“因為有基層工作經驗的人經驗充足、操作能力強,用起來得心應手,這恰恰是藝術院校的學生缺乏的。”大連群眾藝術館館長姜廣平向記者道出了多年來不招應屆畢業生的主要原因。
藝術職業院校:“英雄無用武之地”
2013年7月,全國首期藝術職業教育師資培訓班在北京舉辦。培訓班匯聚了近300位藝術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師,其中有不少是從事管理的高級教師。趙鳳英便是其中之一。作為山西戲劇職業學院文化藝術管理系書記,她參加培訓的目標並不僅僅是提高提高業務水準,而是希望與同行有更深的觀點碰撞,因為藝術高職院校這門新興的專業——文化藝術管理還有很多難以解開的困惑。“對於藝術高職院校的公共文化人才培養,我總有種盲人摸象、閉門造車的感覺,因為看不到文化藝術管理的目標在何處,我們培養的學生出路何在?”培訓班上,趙鳳英的疑惑引起了大多數教師的共鳴,大家都在思考到底如何培養公共文化人才。
在山西戲劇職業學院,承擔著培養公共文化人才重任的文化藝術管理系成立於2006年,先後有3個專業面向社會招生,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管理專業是第一批招生。“2006年籌備時,我們曾經對市場需求進行了調研,對非遺保護工作需要具備的知識與才能進行了探索,進而設置了相關課程。”趙鳳英説。在趙鳳英眼裏“課程設置相對成熟”的非遺保護管理專業,首批學生的就業卻遭遇了“滑鐵盧”。“有一半多的學生沒有進入相應的崗位,少部分人即使進入了文化館(站),也是因為家裏有點關係。”趙鳳英説,“試想如果不是通過非正常途徑,該專業的學生花費4年時間等來的卻是畢業即失業的慘痛結局。”從全國層面來看,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日趨加大。相關資料顯示,2003年以來,中國大學畢業生總數持續上揚。2003年,畢業生總數為212萬人,2005年增為338萬人,2009年刷新為611萬人。
今年,全國畢業生數量達到699萬人,比2012年增加19萬人,創下歷史新高,被各大媒體稱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就業最難年”。如此嚴峻的就業大環境,讓高職類藝術院校的就業工作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對文化藝術管理專業來説,這種難度尤甚。因為文化藝術管理是一個新興的專業,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我國藝術職業院校才開始陸續招生,不論是學科建設、課程設置還是師資隊伍,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高職類藝術院校公共文化人才培養還存在不少不足。
一是就業難,目前全國各地文化館(站)將進人門檻設在了本科學歷及以上,直接把高職院校學生擋在了門外。
二是生源品質不高,就業困難造成很多學校的招生受到了很大困擾。
三是師資缺乏。目前很多高職類藝術院校文化藝術管理系的教師大多為非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其教學經驗和管理經驗從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專業的發展。
四是教育教學管理和創業教育指導跟不上。”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發改辦副主任陳學文對此有很深的體會。文化館(站):“人到用時方恨少”一次非遺展演讓山東省群藝館館長王壽宴急壞了,全館幾十號人能承擔非遺保護工作的只有兩人,其中畢業于山東大學民俗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王芹是王壽宴招了很久才招到的可用人才,但是遇到重大活動時,人才匱乏仍讓他感覺捉襟見肘。所以,每年山東省群藝館都會向社會招聘人才,其中不乏招收應屆畢業生,但是從他們的招聘要求上不難發現,應聘人員需要在學歷和專業方面達到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學歷在本科及以上,具有舞蹈、音樂、曲藝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技術,應聘者需要通過一定形式的專業知識考試和面試,方可被錄用。這樣的情形並不鮮見。一年一度的浙江省高校學生招聘會上,浙江省紹興市文化館一頭扎了進去,多年缺人的窘境讓文化館的負責人決心在此挑選自己的“良馬”。
按照他們的預想,想招一個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具有藝術管理才能、可以進行非遺田野調查的操作型人才。但實際情況是,適合該崗位要求的高職類藝術職業院校的學生因為學歷的原因被直接攔在了門外,符合用人單位預想的普通高校相關專業的本科及碩士學歷學生卻很少人問津。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形?該文化館負責人無奈地説:“本次招聘的崗位目前沒有編制,這可能使很多本科畢業生望而卻步,再加上,現在的孩子都不願走訪基層單位工作。”其實,對文化館而言,也有一肚子的苦水。一般來説,省級文化館的在編人員多為五六十人,地市級為三四十人,縣級十幾人。但目前文化館的人員隊伍存在很大隱憂。記者採訪過的多位文化館負責人反映,目前人員隊伍素質偏低、知識結構不合理,管理人才、專業藝術人才都很欠缺,掌握現代化高科技資訊化知識的人才更為欠缺。全國第一次文化館評估結果顯示,許多文化館大專學歷以上人員達不到50%。有的文化館人才隊伍結構已經嚴重老化,業務經驗豐富的人即將退休,有能力的年輕人又得不到及時補充,人才隊伍青黃不接。那為什麼不從應屆畢業生中找尋可用人才?他們説:“根據前些年招進來的畢業生的表現,他們在實際工作中並不得心應手,雖然專業性強,有朝氣有活力,但是工作經驗不足,不能很快進入組織群眾活動等工作內容中。而且,組織策劃能力、服務意識等方面都有所欠缺。”
完善錄用人才的機制一邊是文化館(站)找不到可用的人才,一邊是藝術類職業院校學生就業難,問題出在哪?該如何解決?北京大學教授、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李國新認為,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培養的問題在整個公共文化領域普遍存在,文化館(站)最突出,因為有關公共文化的教學體系目前基本沒有建立。原因有三:
其一,培養出來的人才並不適應文化館(站)的需求。文化館(站)需要的是組織、培訓、指導及管理類人才,並不是專業的藝術人才,所以一些藝術類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實際工作中並不適用。
其二,學生的職業觀和用人單位的供需錯位。一些鄉鎮文化站常年招不到人和很大一部分學生只想留在大中型城市的職業觀有很大關係。同時,公共文化機構自身的吸引力也不夠。
其三,公共文化機構的隊伍建設和人才錄用機制存在很大問題。就全國範圍而言,各地公共文化機構基本都是事業單位,屬於公益性文化單位,招聘形式普遍要求“凡進必考”,這就意味著從事的專業背景被一定程度忽略了。
對此,李國新認為,我們應該改變舊有的模式,才能使人各盡其職。首先,要改革完善錄用人才的機制,改變錄用考試的形式。比如文化館(站),應該讓錄用考試走向專業化、能力化。其次,要加強在職隊伍的培訓。最後,從長遠考慮,公共文化人才培養應該建立專業的教學體系,不應游離于大學的專業教學之外。可以借鑒專業碩士的模式,培養公共文化應用型人才,這樣不僅使文化館的專業教學起了步,也使文化館的專業體系得以建立。為了解決公共文化人才供需之間的矛盾,重慶市文化廣播電視局擬在今年底選幾家縣文化館、鄉鎮文化站作為試點,為公共文化人才培養拓寬渠道。構想之一就是調整學歷要求,進人門檻只限定在大專以上,這樣可以使藝術職業院校文化藝術管理專業的學生得以進入備選行列。當然,這項試點只是星星之火,要想成燎原之勢還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