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朝鮮藝術教育:畫家從幼兒園開始培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8-20 11:48:40 | 文章來源: 青年時報

當然了,依舊很神秘。曾經美國記者芭芭拉·德米克形容朝鮮時只用了三個詞:黑色、白色、灰色。無論在電視或網路上看到現實中朝鮮面貌就是這樣,灰白的房子,灰藍的衣裳,對了還有激昂的語調。但是,在朝鮮藝術家的筆下,朝鮮是彩色的。7月27日,杭州快意空間來了一批朝鮮美術作品,在展覽現場,有的觀眾湊近畫時不時發出讚嘆之語,“畫得也太像了吧”“和照片差不多了”。也有懂行的觀眾,一位大爺邊看邊搖頭:“恍如時間倒轉,感覺回到了60年代。”我懂大爺的意思,這些畫勾起了他那個特殊年代的記憶,而這種記憶是我們似曾相識的。

畫家從幼兒園就開始培養

朝鮮美術作品早在2007年1月的時候就來過杭州,當時舉辦了一場朝鮮繪畫拍賣會,總共15張油畫作品參拍,成交10張,其中功勳藝術家金正泰的作品《靜靜的岸邊》以3.5萬元人民幣落槌。這是朝鮮繪畫首次進入中國拍賣市場。朝鮮繪畫在題材上以歷史主題畫為主,多為題材性創作,表現的都是英雄主義、史詩、勝利,如抗美援朝、朝鮮戰爭等,也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濃郁抒情氣息的風景畫,主要表達的是朝鮮獨特的風土人情和美好的生活情緒,帶有很強的民族性和藝術性。

在朝鮮,畫家從幼兒園就開始選拔培養,非常重視藝術人才的發展,大多都畢業于朝鮮美術大學,成才後按照畫家為國家貢獻多少數量作品,畫了多少以國家領袖題材的畫來分為三個級別,即“人民藝術家”“功勳藝術家”“一級畫家”,其中“人民藝術家”級別最高。並不是按照藝術家水準的高低來分級。

畫家作品均歸國家所有

由於朝鮮現在依然實行計劃經濟,與其他國家畫家以賣作品為生不同的是,朝鮮畫家創作的所有作品均歸國家所有,國有單位統一銷售,私下絕不允許自由交易,自己給作品定價都不行,可以説他們骨子裏沒有“市場”概念,所以創作出來的作品沒有迎合市場的功利色彩。職業藝術家在朝鮮的社會地位也很高,不愁吃喝,國家發放工資,成就高的藝術家還會配房配車,子女教育都由國家負責,在他們眼裏畫畫並不是為了個人賺錢,而是為國家作貢獻。一般美術作品在國外的展覽拍賣都是要經過朝鮮對外展覽總局嚴格審查和挑選後才能送出去的,而且畫家本人也不會知道自己的作品在國外拍了多少錢,更無法從拍得的錢裏分得一部分,只拿國家發的工資,算是辛苦費吧。

朝鮮當代藝術進入中國已經很多年了,現在勢頭依然迅猛,而且我國也有些獨特的收藏朝鮮繪畫的群體,朝鮮對外展覽總局也意識到賣畫可以變成一種持續的生産力,能為國家創匯。2011年朝鮮對外展覽總局和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合作成立了一個專門的“朝鮮畫家中國創作基地”,這是朝鮮政府唯一設在國外的藝術創作、展覽、銷售的機構,這裡面的朝鮮畫家唯一的任務就是定時定量完成既定任務,然後領工資。賣掉畫的錢由基地與朝鮮政府結算。據行內稱,我國江浙滬等地的藏家會專門飛到基地購畫。

似曾相識的畫風

朝鮮美術作品從19世紀末開始融入西方的色彩素描元素,20世紀50年代之前受日本和歐洲影響比較大。朝鮮戰爭爆發後,多數中堅力量的朝鮮畫家越北,被稱為“越北畫家”,其作品造型嚴謹,技術精巧。在整個朝鮮美術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們中多數人為朝鮮作出過傑出貢獻,因此獲得過“金日成獎”,之後朝鮮藝術受到前蘇聯經典寫實主義和法國印象派影響,畫面色彩明快響亮,造型結實,風格樸實,回溯我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畫風,相比較基本上就沒什麼區別,從創作題材、思想觀念、表現手法基本一致。

1949年以後,中國繪畫主要還是以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與中國民間藝術相結合而成的革命寫實主義為主,特別是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這一時期美術基本“全盤蘇化”,沿用蘇聯油畫全套美學和技法,在當時可以説是統治所有的美術學院和美術界。作品上強調的中國性、革命性、以工農兵為主體,比如説曾任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全山石教授1961年創作的油畫作品《英勇不屈》,表現的是共産黨領導的革命運動遭到殘酷鎮壓,沒有屈服,從地上爬起來,掩埋好同伴的屍首,又投入新的戰鬥,這是典型的紀念碑式的革命歷史題材表現手法。再如羅工柳1951年創作的油畫作品《地道戰》、秦大虎1974年創作的油畫作品《上前線》、詹建俊1959年創作的作品《狼牙山五壯士》等,都顯示出他們作品中的革命性、工農兵為主體,以及手法上與蘇聯繪畫模式的血緣關係。

那麼同樣的年代,西方在幹什麼?上世紀30年代以後,西方其實已經不玩傳統古典寫實主義了,正如火如荼地開始進行各種實驗的現代主義了,達利在他的畫布上都已經開始塗抹超現實夢幻般想像了。

由於多種歷史原因(這裡不過多論述),導致中國藝術與西方中止交流30年(1949年至1979年)。直到85新潮美術運動才漸漸走上正軌,而難以想像是朝鮮美術直到今天依然停留在我們上世紀60年代那個階段,繪畫語言上,描摹的是客觀對象,但在思想觀念上依附的是政治。其實這種表現手法已經很過時了。如朝鮮藝術家高正吉油畫作品《煉鋼工人》,表現的是工人抓生産忙經濟建設的勞動場景,再如金赫油畫作品《歡送中國志願軍》、趙明油畫作品《戰士們》、金勇南油畫作品《繁忙的季節》等。老一輩的中國觀眾看了他們作品一定會有似曾相識的記憶,所以説朝鮮在藝術領域相比較西方而言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斷層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