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用藝術培育孩子的心智 重新定義成功的價值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12 10:37:26 | 文章來源: 解放日報

許多人認為,在一個人取得 “成功”之前的全部歲月,就應該全力以赴地追尋那一份“成功”,除此以外的任何慾望和追求,都屬於非分之想。以致于許多家長理直氣壯地剝奪了子女的童年歡樂,他們奉行著古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有一位母親居然這樣説她的孩子:“如果我給他一個幸福的童年,那我就可能會欠他一個體面的成年。”總之,除了吃苦,還是吃苦。這種成功觀和教育觀,古今中外都有,更是中國科舉時代佔主導的觀念。我們大概無法要求全社會都摒棄這種觀念,但是當代教育不應提倡這種觀念。

我們提倡的成功觀,應該是承認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各自的價值。每一個人生階段都要努力實現它的價值。整個人生的成功,是每一個人生階段的成功累加而成的。青少年當然要為成年後擔當社會責任而努力學習和鍛鍊,但是在一種正常的社會秩序中,他們也應該擁有屬於各個年齡段的歡樂。特別是參加那些鼓勵青少年奮發向上的娛樂活動,應看作構建健康人生必不可少的要素。兒童應該遊戲、歌唱和畫畫,接觸大自然。這些活動也許與將來考大學全然無關,但是排除了這些活動,剩下的就是一個殘缺的童年,並將為整個人生蒙上陰影。

當前,“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警句幾乎家喻戶曉。似乎人生是成功還是失敗的比拼,在孩子呱呱墜地那一刻就開始了。儘管教育專家反覆提醒人們,教育是長跑,不是短跑,所以起跑時的速度並沒有決定性,但是絕少有人聽從規勸,因為他們所害怕的,不僅是輸了速度,更怕站不上正確的跑道。在我們這個社會上,難道只有一條跑道才通向成功,而在其他方向上奔跑的人們都只能無功而終其一生?不能怪家長們誤解了教育,必須承認我們的教育導向乃至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認識都是有偏差的。以致于在廢除了科舉制度100餘年之後的今天,虎媽狼爸的教育觀念仍然會受到這麼多人的推崇。

教育實驗證明,12年的中小學教育完全有可能縮短到十年或更短時間,特別是有人指出現在的高三和初三明顯是教育的浪費。辦一批短學制的學校,包括在若干高校開辦少年班,都是有意義的,但是如果要大範圍推廣,則還有待詳細論證。因為縮短學制的主張僅僅考慮了課程內的學習量,而沒有考慮我們還應該引導大多數青少年把知識視野拓展到課程、書本和電腦網路之外,他們還要廣泛地接觸社會,參加文藝、體育和科技活動。如果把人生比作長跑,其成功與否通常並不決定於早幾年畢業。

一名早慧的兒童可能具備比成年人還豐富的知識,但是要防範兒童思想成人化(或者説早熟)的傾向,就是説要在鼓勵兒童增長知識的同時,謹防損害了他們那個年齡段應該有的思想和行為的活力。如果窒息了童心和創造力,這種童年,絕不能算是成功的童年。

有些國家明令禁止學前教育,在小學階段即使有學生智力超常,也不準學習額外課程。一則在我國流傳很廣的故事,是美國內華達州的一位幼兒園老師,因為教3歲幼兒認識了字母“O”,而被幼兒家長告上法庭,理由是該幼兒園剝奪了孩子的想像力,最後官司以那位老師賠款而了結。這則故事因其與中國教育理念的巨大反差而受推崇,但是筆者不以為美國法院的判決足以引為範例,規定學前兒童一定要認識字母固然是錯誤的,但是當兒童對字母發生興趣的時候,規定他們一定不準認識字母,同樣是扼殺兒童求知天性的極端行為。雖然教育不可能完全做到不逆學生的願望而行事,但是盡可能地做到因勢利導,使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得到保護、滿足和鼓勵,卻是教育的最高原則之一。

我們大概還無法把全社會的成功觀和教育觀統一起來,但是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兒童和青少年能夠健康成長,收穫一份屬於他們年齡段的成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能夠懂得這種成功的意義,通過教育的改進,換一種平和的心態,來幫助下一代爭取人生的成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