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當下藝術教育的難題
——在中國人民大學“百年學術制度的形成與流變”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壇的大會學術發言(15分鐘)
王 林
我們的這個論壇叫做“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壇2012”,論壇的主題是“百年學術制度的形成與流變”,我要講演的題目是“當下藝術教育的難題”。
首先解題。
在大會發言的7個學科中,所謂“藝術學”是離科學最遠,離人文最近,與社會關係最為密切的學科。説這個話,是因為藝術不是科學,研究藝術的學問可以成為學科,但不能完全的科學化或學科化。因此藝術教育不僅和理工科的科學教育不一樣,而且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也不太一樣。其關鍵在於藝術是一種社會實踐,是一種交際活動,是一種視覺文化或聽覺文化,有很多得之於手、應於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歌德説,藝術最重要的東西是用舌頭無法道出來的。
藝術學之所以現在成為和文學並列的學科,是因百年來視覺傳媒和視覺文化的發達。請允許我姑且以我們稱之的美術(Fine Arts)西方稱之的藝術(Arts)為例來略加説明:
第一個圖表
美術歷史/美術理論/美術批評/美術傳播(策展、欣賞、收藏)
美術理論和美術史是美術學研究的核心部分。除此之外,還有兩個部分:美術批評和美術傳播(即圖表中的策展、欣賞和收藏)。其重心所在即是批評。批評是對藝術創作的事後反省,其出發點則是理論而不是實踐,因為批評必須有理論根據和批評方法。批評對於歷史的意義,一是把經過選擇的美術創作交給美術史,二是把自身系統化以後交給思想史(也就是批評史的形成)。
美術批評和美術傳播關係密切,甚至傳播就是批評的意圖。而美術傳播即是廣義的美術教育。美術批評的實踐部分是策展,由此批評具有當下性、在地性和現場性。這也是視覺藝術具有前衛性、先鋒性和挑戰性的重要原因。
第二個圖表
美術史儘管有形態學的變化,我把它分為四個階段:
原始藝術的混合形態——古典藝術的統一形態——現代藝術的分離形態——當代藝術的綜合形態
在不同的形態內部,發展是“有道理”,比如古希臘雕刻從古風時期到古典時期到希臘化時期。但在不同形態之間,發展則是“死道理”,比如現代藝術就是反叛古典藝術及其集體主義乃至集權主義的結果。在藝術史上,變化顯然比發展更重要。
下面我們來談當下藝術教育(這裡只限于大學教育範圍)
藝術教育的第一個難題是藝術史論的強政治化。
我們不僅用一種唯一的理論來指導美術的理論,而且還用一種唯一的史觀來闡釋美術的歷史。理論和史觀沒有唯一正確的。比如佛洛依德用他的潛意識學説,解釋米開朗基羅的雕塑《摩西》非常地道,但卻無法像薩特那樣用存在主義觀點去深入分析賈科梅蒂的雕塑作品《行走的人》。書寫不同形態的美術史也需要找到最適合的方法,如原始藝術用人類學、古典藝術用圖像學、現代藝術用形態學、當代藝術用文化學等等。
第二個難題是藝術教育的非個性化。
我們都知道,現代學院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有理性、有修養、有知識、有文化、有人文訴求和全球意識的國家公民,所以會改變過去時代作坊式的師徒教育方式而實行集體的課堂制。就教育的現代化而言似乎沒錯,但對藝術教育則有問題。藝術創作的學習是身體力行的手工活、身體活,最需要一對一、手把手的師徒相授。所以美術學院總是要設工作室,實際上就是師傅領銜,弟子跟著做活。藝術教育應該是現代教育方式與傳統教育方式相結合,即是説課堂與作坊、師生與師徒、學院與畫院書院並存、相互交叉亦可。現在擴招,一個人對幾十個人,全成了集體上課。教師編制不變,學生十倍二十倍三十倍的增長,問題太大。並不是讓更多人進大學不好,而是要有相應的結構調整和師資擴充。
教育部搞什麼本科教學評估,評估什麼呢?下面全部作假。我所在的四川美院有七十多年了,培養了像羅中立、張曉剛、周春芽等許多優秀藝術家,他們都是本科畢業生。在本科教學評估中,川美因為作假做得不夠好,差一點就沒及格。而那些既沒著名教授也不出優秀人才、擴招開工的二級學院一個個全是優秀。
這裡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把教育全部國家化、體制化、行政化、官僚化,民辦教育也不例外,國家意識形態和國家行政管理。而教育本質屬於民間,大學出路在於自治。我們現在再度尊孔,而孔子的偉大就在於他是周朝朝廷貴族教育之外,第一位在民間成規模辦學的教育家。我們真要向孔子學習,是不是應該還教育於民、於民間、於民間公民社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