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創造力:藝術教育的靈魂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18 12:56:54 |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春天在哪(彩墨漫畫)許利



藝術創作不是重復古人,也不是重復他人,更不是重復自己,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自己的心靈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情感。藝術的真諦在於創造。

百花齊放,才是藝術的春天。在藝術的大花園裏,我們的園丁培育出的花朵如何呈現千姿百態?模板式的教學、工業化的生産無法培養出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家。創造力、想像力的培養應是美術教育著眼的關鍵點。

模板教育只能培養工業化産品

中國目前的美術教育體系,在少兒、青少年、甚至大學基礎教育中仍然是以一種模板式教學為主的教育方式,而這種模板式教育只能培養出同一思維,標準一樣的人,像流水線作業的工業化産品。青少年錯失了培養創造力、想像力的最佳黃金時段。而對想像力的開發是成就藝術家的基礎,它的缺失是後天無法彌補的,這與培養多元思維個性的藝術規律相悖。諸如針對青少年設置的美術考級,即是將青少年的思維模式以統一標準限定在掌握技藝與技巧的程度上,這種具有權威導向的品評方式是極其有害的。社會上應對藝術院校招生考試而設置的各類美術考前輔導班,使大批有志於美術事業的學子為應對考試實現大學夢想,而被動掌握某種熟練的技術能力,喪失創造天性。甚至藝術院校中一二年級要學習掌握的美術基礎課程設置也是這種狀況。可以説學生們在藝術萌發期和早期基礎教育階段上就整齊劃一地朝千人一面的目標行進。

目前在全國美術院校中,學科設置大致可分為繪畫類和設計類。當今國際藝術發展的潮流與趨勢呈現出藝術學科相互滲透、相互優化的傾向。由於歷史原因,國內有悠久歷史和重要影響的藝術院校或多或少曾受蘇、法美術教育模式的影響,這些院校在全國起著旗幟性的作用,使得全國藝術院校跟進效倣,使藝術教育很難向個性化、特色化的方向發展。關於這一點,美術院校的本科招生考試以及在基礎教學中均有共性的表現。如無論報考繪畫專業還是報考設計專業的考生都要經過素描寫生、色彩寫生、速寫等科目的統一考核。其實我們冷靜的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種選拔學苗的方式與美術教育和設計教育的本質規律相悖,至少是不完全符合美術設計教育培養創造型人才的目的。

美術類繪畫、雕塑等傳統專業由於審美特徵與造型規律等因素決定,選拔學苗的標準仍是對客觀物象的表現能力、表現技巧,它仍屬於線性思維與技巧熟練程度上的考核。而從中發現是否有天賦,適合培養成創造型人才,更應注重選拔立體型、跳躍型、擴散型、富於想像力的創造性思維方式的學苗。由此看來中國對青少年美育基礎教育和中國藝術院校中的美術與設計教育,在招生試題及基礎課程設置等方面制約著美術教育的良性發展。統一模式的設定在基礎教育階段限制多元格局的發展,影響著美術設計教育學科的特色化的形成。這些問題應引起我們重視,並採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解決。

創造性思維讓藝術家個性飛揚

世界各國的藝術教育各具特色,美國因民族開放意識而使其美術、設計教育更注重對學校及學生個性意識的培育。德國人的思辨方式使其美術、設計教育更富有嚴謹的線性特徵,日本傳統文化的審美習慣使其教育更注重民族文化的傳承,而歐洲悠久的歷史使其各國教育更具古典傳統風貌。總之,國際上藝術院校間的差別是根據各個國家的國情、民情和民族審美習慣等因素而形成的。國內藝術院校間的差別也同樣需要根據地域、民情、市場等諸要素有意識的加以區別。藝術教育有別於哲學、史地、文學等其他社會科學學科的教育方式。美術教育是要讓青少年們在尚未成熟,仍在發展的心智中開啟一片浪漫的想像天地,並能毫無顧忌的馳騁于美妙無限的想像空間中。學會想像,學會創造方法,最終通過創造的天宇讓人們享受藝術的新知新見。

中國的美術設計教育現狀仍處在向學生傳授基礎技能,或者説是僅僅滿足輸送能適應市場需求的實用意義上。我們時刻不能忘記藝術教育的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美術設計教育的理念更應定位在多元思維方式上,這無疑有益於美術與設計藝術教育中對學生們創造意識的個性培養。創造性思維是一切藝術創作活動的靈魂,藝術教育理念離開了“創造”二字,將失去真正意義。藝術的真諦在於創造,創造需要創造性思維,在青少年培養開發創造思維和想像能力的最佳時期,我們卻使其精力用在了準確描繪物象的技藝能力訓練上。而當他們在掌握技藝能力的同時已失去了開發想像天賦的時機。藝術的終極目標是讓藝術家風格迥異、個性飛揚,充分展示出個人的獨特面貌,既不是重復古人,又不是重復他人,更不是重復自己,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自己的心靈感受世界,用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表達情感。藝術大師如畢加索、吳冠中等最終都是成就于創造力。即使到了晚年八九十歲,他們的作品同樣具有鮮活旺盛的生命力,這活力來自自我發現,來自於靈感,來自於創造,來自於不同於他人的美好想像。

有人説,學美術要先打好基礎,只有掌握好造型技術,訓練好準確描繪物象的能力,才有可能説其他。其實這是認識上的誤區,技術與藝術的創造是並行的,技術是為表現藝術存在的,這是內容與形式的簡單關係。藝術並不具有統一的評判標準,藝術家用自己的藝術語言道出自我的感悟,自我創造與超越。

美術教育決不能一統化,同一化,更不能規範化,程式化,唯有創新才能為藝術創作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