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專家吁注重藝術教育實踐 對抗"不輸起跑線"情結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07 17:04:08 | 文章來源: 南方日報

中國教育部網站日前發佈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為學齡前孩子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設定了一個“階梯”狀的成長標準,這是我國首次為幼兒成長設置標準,強調重視孩子的素質教育而非認知能力。

在“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觀念深入人心之時,素質教育在功利心的驅使下通常被簡單地等同於各種藝術考級,不僅讓原本應該帶來美和快樂的藝術成為綁架孩子業餘時間的“殺手”,甚至還成為孩子們的沉重負擔。

《指南》的發佈無疑提供了一個反思的契機,思考如何讓已經扭曲的素質教育回歸原本的面貌。南方日報記者走訪了幾家兒童藝術教育培訓機構,他們在兒童藝術教育領域中的新理念和嘗試或許可以給家長、老師提供有益的參考。

走進自然 “耕讀傳家”成新時尚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本是一句意境悠遠的詩句,卻有孩子在網上發問:“‘籬’是什麼?‘菊’在哪?”對於每天在水泥森林裏生活的孩子來説,這些歌頌自然的詩歌反倒成了“難題”。“我跟孩子説以前收麥子時的情形,一片一片金黃的,孩子卻很難形成畫面感,所以我決定帶他出來走一走。”家住番禺的陳女士説,現在的孩子都是讀萬卷書行不了萬里路,他們太需要多親近自然了。

陳女士帶兒子體驗的“半日閒耕讀園”位於番禺化龍鎮的茂德公草堂,與蝸居於室的親子互動不同,孩子們可以在“躬耕園”和家長一起耕作。“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在自己的一畦菜園勞作,大人小孩經常忙作一團,但是這種通過勞動溝通的方式能夠讓他們變得更加親密。”茂德公草堂的工作人員朱小姐説,“讀可榮身,耕可致富”,耕讀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延續了上千年,卻被工業文明一夜擊敗。“我們這裡不刻意教化,也不是在復古,只是希望孩子能夠跟著父母去感悟中國古老的耕讀文化。”朱小姐解釋這種重視言傳身教的古老傳統。

“我們能夠感受到孩子們和大自然接觸之後的那種興奮和喜悅,孩子和大自然在一起是最放鬆的。”朱小姐説,孩子們能在這種輕鬆的氛圍中“借景抒情”,回歸最純真的一面,家長更是可以“寓教于景”,比如“多磨小鎮”中,81個石磨組成的林間小路恰與西天取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修成正果相呼應,家長能夠通過親身的體驗教孩子們“好事多磨”這樣深刻的人生哲理。

走進社會兒童藝術教育注入社會關懷

“如果讓你來當規劃師,你會怎樣規劃你的城市?”這個問題看似複雜,許多大人都説不上來,但在廣州少年宮組織的“道聽童説”項目中,老師們卻發現,兒童的創造力和對生活的關注讓人出乎意料。據介紹,這是中國首個兒童版城市交通設計項目,工作坊的作業是讓孩子們成為“小規劃師”對珠江新城和東風西路兩個社區的實際道路進行觀察,並提出規劃的建議。“我想到在停車場種綠色植物以減少尾氣危害,但是綠色植物的持續生長需要光合作,因此我想到了在停車場最上面的地方做一個光源收集器。”14歲的陳嘉健給記者現場講解創作思路,在他的設計圖中,還綜合考慮了逃生通道,未來的商業利用等問題。在空白處,他特別附上了英文説明。陳嘉健説,他希望自己的設計能面向全世界。

“孩子們經過實地考察,發現珠江新城富力中心附近的紅綠燈設置、過道位置的規劃存在問題,其中含有針對特殊兒童的一些安全隱患。”負責這個項目的周嘉敏老師説。

“我們希望用視覺藝術的手段讓孩子們明白藝術其實和生活息息相關,它不只是高高在上的東西。”周嘉敏説,廣州少年宮走到第60個年頭,希望對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錯誤理念,豐富家長和社會各界對兒童藝術教育的理解,將“社會關懷”和“公益關注”注入其中。

這個理念同樣得到了“楊之光美術中心”校長楊紅的認可,在他們近日舉辦的“創意搖籃少兒TCT視覺體驗與互動”展覽中,一輛被棉花包裹的校車成為許多觀眾駐足的焦點。“當時有關校車事故的新聞頻發,我們就讓孩子設計一輛校車,一個孩子就想出了用棉花防撞的設計。”楊紅説,雖然這個設計並不現實,但足以看出孩子們對社會事務的充分關注,也試圖用他們的創造力解決這些難題。

走進童心培養孩子喜愛之心

“與無聊作鬥爭”,曾經獲得冰心兒童文學獎的兒童文學作家熊磊將這種理念帶進他的“正聲兒童藝術”,他希望通過“有趣好玩”的方式帶領孩子們探索真正的藝術。“任何兒童教育,都是培養孩子的喜愛之心。喜歡學習的基礎就是興趣。”對此,熊磊形容自己在藝術教育實踐上的嘗試是“拋磚引玉”。“大部分教傳統的教育機構,都不夠好玩。即使一板一眼地學到一些東西,最後把興趣抹殺了,還是弊大於利。傳統藝術教育是有點枯燥的,在這方面,我們做了一些創新,但並不成熟。”熊磊説。

“正聲兒童藝術”是通過網路教學的方式教授6—13歲的孩子們畫畫。這個事業的開始,源於幾位熱愛藝術的父親,熊磊便是其中之一。一開始的“正聲”只是招呼好友孩子們的小型興趣班,做著做著就變成了頗有規模的“正聲兒童藝術”。在熊磊的兒童藝術教育字典裏面,除了好玩之外,還有著非常重要的兩個字遊學,這個方式是他眼中最好的“邊玩邊學”。“師從經典、師法自然是我們的基本理念,‘師法自然’就得帶孩子到處去看,去學習,這也是可以和看經典對應上的,文本和自然有時候對應起來就是一件好玩的事。”熊磊還嘗試帶領孩子們進入民間美術的藝術世界,他將其稱之為“田野中的美術”,活動過程中孩子們遇到的各色當地人、很酷的羊倌、深藏不露的民間木版畫大師等,都是鮮活、生動的生活素材,讓孩子們在體會和感悟之後得到繪畫的靈感。

除此之外,熊磊認為,要想激發孩子們的繪畫興趣,就不能讓他們攀爬“萬丈高山”,而是要讓他們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把畫畫好,孩子們不僅要喜歡畫、敢於畫同時還要“能畫”,這是對孩子們興趣和自信最基本的保護。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