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大學生藝術素養調查:大學公共藝術教育向何處去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18 16:49:35 | 文章來源: 中國教育報

大學生的藝術素養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民的藝術素養水準,而且也影響著今後他們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所以了解當代中國大學生的藝術素養狀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於此,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易曉明帶領調查團隊自主設計調查問卷,採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江蘇省境內的南京大學(招生辦)、蘇州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12所高校中,抽取了1440名非藝術專業大三學生,向他們發放問卷,調查當代大學生藝術素養現狀,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6.1%。

藝術欣賞水準高於藝術知識的掌握

該調查主要從學生的藝術興趣、藝術知識、藝術欣賞和藝術表現能力四個方面了解學生的藝術素養水準。每個學生藝術素養總分由這四個維度得分相加而成。問卷設定大學生藝術素養最低分為29分,滿分145分。調查顯示大學生藝術素養分數集中分佈于70分—90分之間。大學生藝術素養總均分明顯低於問卷設定的平均水準,説明大學生藝術素養的總體水準處於中等偏下。其中,大學生的藝術興趣和藝術欣賞水準略好,而藝術知識的掌握和藝術表現能力明顯低於中等水準。

藝術素養水準存在顯著的群體差異

文科大學生藝術素養水準明顯高於其他三類專業(工科、理科、社科)的大學生;生源地為城市的大學生藝術素養明顯高於來自農村、鄉鎮和縣城的大學生。來自農村的大學生藝術素養明顯低於來自縣城和城市的大學生,但和來自鄉鎮的大學生比起來,沒有差別;接受五年以上藝術教育的大學生藝術素養分數明顯高於接受五年以下藝術教育的大學生,接受校內和校外藝術教育的大學生藝術素養分數明顯高於只接受校內藝術教育的大學生。除此之外,大學生藝術素養分數在其父母受教育水準、父母藝術興趣、家庭收入、消費水準維度均具有顯著性差異,三個維度水準越高,大學生的藝術素養分數越高。大學生藝術素養分數在性別、學業水準維度沒有差異性。

藝術素養處於低等水準的大學生人群主要集中于男生、理工科學生、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收入與消費水準低、接受藝術教育時間較短且接受的藝術教育形式較為單一的學生人群。大學生藝術素養高分組集中在女生、文科專業、生源地為城市、父母受教育程度較高、家庭收入和消費水準較高、接受藝術教育時間較長且形式多樣的人群。

母親的藝術興趣是重要影響因素

面對問題“我認為影響我藝術素養的主要因素是”,有超過一半的大學生都認為藝術素養水準的影響因素在於自身的興趣。學校藝術教育的作用排第三位,處於家庭的藝術氛圍影響之後,表明大學生並不把學校藝術教育看做是提升他們藝術素養水準的最重要因素,更多的將影響自身藝術素養的因素歸因到自身興趣和家庭藝術氛圍。

在社會文化氛圍、高校藝術教育、母親的藝術興趣和父親的藝術興趣四個主要相關因素中,與大學生藝術素養水準相關性最高的首先是母親的藝術興趣,其次為大學生所在城市的文化氛圍,再其次為高校藝術教育。藝術教育的時間與類型都和學生藝術素養水準具有相關性。兩者相比,與接受藝術教育的類型相關度更高,這説明校內外多途徑的藝術教育有利於學生藝術素養的提高。

具有比較積極的審美觀與藝術觀

71.0%的大學生認為判斷美醜的價值標準是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只有12.4%和6.3%的大學生認為判斷美醜的標準在於社會倡導的主流和流行時尚。大學生認為最能體現“美”的前三項為和諧、善良和天然。85.3%的大學生認為藝術的本質是情感的表達,只有6.8%的大學生表示不清楚藝術的本質是什麼,説明大部分大學生已經形成了自己對於美、藝術本質的認識。91.7%的大學生認為藝術對人的主要作用為陶冶情感、愉悅身心,78.5%的大學生認為藝術對人的主要價值為豐富想像、發展創造,64.9%的大學生認為藝術對人的主要價值為增長知識、拓寬視野,可見大學生已經充分肯定了藝術對個體發展的價值。

具有明顯的藝術偏好

中西方藝術相比,大學生更喜歡中國藝術;古典藝術與現當代藝術相比,大學生更喜歡古典藝術。在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四個藝術門類中,音樂是大學生最為喜歡也最為擅長的藝術門類,喜歡和擅長舞蹈、戲劇的大學生人數很少。

教育對策

江蘇省院校眾多,教育水準較高,所以根據本調查所呈現的結果,對當前高校藝術素養教育提出如下對策:

強化對理工科學生的藝術素養教育

藝術素養不僅體現為積極的審美態度、豐富的情感體驗,而且促進人的創新思維的發展。許多科學家、經濟學家、政治家等卓越人士都認為藝術素養對他們各自事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如今,世界許多著名高校,比如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都已經將藝術素養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並且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藝術教育課程體系。我國高校亦應加強大學生藝術素養教育,將其作為人文教育的核心部分,從管理制度、課程等方面切實保障其有效實施。藝術素養教育不僅要面向全體學生而且更應重視理工科、社科類學生藝術素養的提高,理工科專業且來自農村、家庭經濟水準差、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的男生是高校藝術教育需要特別關注的群體。

重視藝術史學習和藝術實踐

從此次調查看,學生藝術素養的各維度都有待提高,尤其是藝術知識和藝術表達能力。因此,高校應開設相應的藝術理論課程,如開設藝術史,一方面,在於將藝術作為一種文化而非技能來講授,讓學生在藝術與人類生活、社會政治、經濟、科學等的聯繫中,更好地理解藝術對於人和社會發展的價值;另一方面,學生可以更系統地欣賞人類各時代、各民族地區的優秀藝術作品,積累基本的藝術知識,提高藝術鑒賞力。

同時,高校也應該增添藝術創作實踐的內容和課程。儘管高校藝術素養教育不強調專業藝術技能的訓練,但多讓學生參與藝術的創作和表達,不僅能夠促進他們更好地感受藝術,而且有助於發展他們基本的藝術表達能力,學會在生活中運用藝術抒發情感、美化生活。超過一半的大學生表示最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藝術創作或表演能力。所以,今後高校要多創設針對全校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

建立藝術素養教育與生活的聯繫

當今世界藝術的發展已經衝破了古典、高雅藝術的框架,各種不同風格、不同創作材料的當代藝術層出不窮,藝術越來越走向多元與綜合。同時,精緻藝術與大眾藝術、藝術與人們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也不斷打破和融合。筆者認為,今後高校藝術素養教育在內容上應該反映當前世界藝術的發展趨勢,一方面,擴大學生的藝術接觸面,讓他們能夠了解和感受更多的藝術形式;另一方面,體現出時代性和生活性,積極吸納學生生活中的大眾審美、藝術形式,引導他們去感受身邊的美,發現藝術與生活的完美結合,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關注許多新出現的大眾審美文化現象,比如當今的各種選秀活動,等等,積極回應學生所遇到的審美困惑,從而幫助他們確立一種積極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

創建濃郁的校園文化藝術氛圍

從對影響大學生藝術素養的因素分析可以看出,藝術氛圍對學生藝術素養的形成和提高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今後高校應該通過各種學生、教師藝術社團的建設,定期藝術活動或藝術節的舉辦,調動全校師生的積極性,創設良好的校園藝術氛圍。比如哈佛大學全校性的“藝術優先(ART FIRST)”藝術節就非常有特色。這個藝術節從1993年起,如今已經成功舉辦了19屆。這是校園中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參與人數最多的藝術節。每屆藝術節都包括200多個藝術節目,有各種各樣、規模不等的藝術創造性活動,整個校園充滿著濃郁的藝術氣氛。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