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異地高考4難點 難度非1-2年能解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13 08:52:07 |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網
  異地高考,真的要來了嗎?

  近期不斷的利好消息,讓在大城市工作生活、但戶口不在本地的家長和孩子們似乎看到了希望不為戶籍所累,在當地參加高考。

  2月29日,山東省出臺相關政策,率先突破戶籍限制,從2014年起將允許非戶籍考生在山東參加高考。

  雖然此舉在政策上的突破顯著,不過但凡是了解或參加過高考的人都清楚:山東省歷年高考門檻都很高,其一本重點分數線在全國一直名列前茅。“同樣考600分,在北京可以念北京大學,但是在山東連山東大學也念不了。”一位高三學生説。

  顯然,山東省提供的“便利性”在“分數”面前有些吸引力不足。於是,人們期盼的目光鎖定了北京、上海等擁有大批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同時分數線較低的大城市。

  3月5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態,自去年1月起,教育部就在各地展開對異地高考的方案調研工作,現在到了最後一個時期。教育部很快就會出臺一個總的文件,同時鼓勵各地積極推進,出臺自己的高考方案,方案公佈時間會在10個月之內, “不一定山東最早(實施)”。

  袁貴仁表示,異地高考不意味著完全開放,而是存在“條件準入”:一方面要考慮城市的承載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長滿足在當地工作等條件。

  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隨後也表示,各地要在年底前出臺有關允許“異地高考”的時間表,但“最後實現年限”由當地政府決定。解決異地高考的問題,“既想到要解決隨遷子女的考試問題,又不能影響北京、上海當地考生的權益”,難就難在“既有要解決的問題,又有不能碰的問題”。

  異地高考,難點何在?

  難點一:誰有資格?

  兩會現場,雖然被記者圍得水泄不通,袁貴仁還是耐心地向大家糾正了一個概念上的錯誤。他表示,大家説的“異地高考”,其實是隨遷子女就地高考政策。“所謂的異地高考其實是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不在這個地方上學卻在這裡參加高考。而我們要解決的是進城務工子女的高考問題,指的是父母在這裡務工,達到一定年限,孩子在這裡上學能夠就地高考。”

  誰家的孩子將符合這一標準?“一定年限”是幾年?政策出臺後,會不會像北京車市、樓市“限購令”一樣,還有其他的附加條件?

  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告訴《中國經濟週刊》,異地高考是社會教育公平最重要的一環,它意味著農民工子弟可以在城市裏高考了,現在高考受戶籍制度管理太嚴,其實是用戶籍制度保證了城市孩子的特權,早晚要開放,只是各個城市處於自我保護的心態,不一定很快接受。“這意味著以前享受特權的人就要損失一些,要失去一些優勢。”朱清時説。至於準入門檻的設置,朱清時認為還是有必要的,“不能夠像春運大遷移一樣都擁到城市去考試”。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理學院教授王玉鳳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對待異地高考不能“一刀切”,不同的地區、城市,根據不同的人員、孩子、教育資源狀況,要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比如你在當地工作多少年,納稅情況怎麼樣,孩子教育情況如何,地方應設不同的‘臺階’,北京、上海‘臺階’可以高一些,但一律不解決是不對的。”

  王玉鳳認為,地方政府應根據當地非戶籍孩子的人口數量、當地的教育資源數量進行設定,“如果放開,能有多少人要參加高考,會佔用多少高中教育資源的空缺?會給城市帶來多大問題?這都需要地方政府好好調研。”

  她還建議,從國家層面上出臺指導意見,這樣各地才會按要求拿出解決異地高考的辦法,“最初的口子可以開得小一些,然後逐步放開。”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葛曉音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她認同考生可以在異地高考的政策,對於“資格”問題,她建議可以規定一定年限,比如初中、高中都在本市就讀的學生,或者再“嚴厲”一些,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在本市就讀的學生。

  各地將怎樣制定規則,還是一個未知數。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坦承,有關異地高考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其他省份的問題都不是很大。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