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市長 施大畏
近期,施大畏發表的關於藝術與生活關係的看法引起美術界的關注,其中“藝術作品有生活就大,沒有生活就小”等觀點,對當代美術創作如何産生精品力作具有啟發意義。
上海岳陽路上的上海中國畫院的頂層,是施大畏那個“破破爛爛”的畫室。我們“幾經週折”才進到閣樓上的梯形畫室裏,從小窗戶向外望能看到一方上海街景。梯形空間高的一端,頂天立地的大畫,4米高的畫架上,是施大畏正在創作的鯀伯取土治水的草稿;梯形矮的一端,一個小辦公桌上堆滿畫冊和書籍,中間的空地,也幾乎被各種顏料、紙張、畫板所充斥。
個子很高——據説有1.87米高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副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施大畏,在對他而言稍顯狹小的畫室,正講著電話,在陰冷的空間裏,聲調卻十分熱情。這很奇妙,也很和諧。當他坐下來,儒雅親切地和我們竹筒倒豆子的時候,尤其是聽説記者來訪,他笑著撓頭,自言想了好幾天藝術與生活的話題,並表示這是藝術很根本的一個問題。
好成名的路子,死得快
在近日舉辦的上海藝術新人大展上,施大畏對年輕畫家説:“藝術作品有生活就大,沒有生活就小。 ”引發畫界熱議。“我當時是想對青年畫家朋友説,要有一些感恩之情,一顆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是要對社會多一些擔當,而敬畏之心是要敬畏天、敬畏地、敬畏人,要有自覺的學習意識。 ”
“今年是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週年, 《講話》的內容,在於藝術與生活的關係、藝術與人民的關係,這是兩個最重要的藝術規律課題。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學習這個走過來的;但我們很多青年畫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畫家,他們沒有親身經歷——這也讓我重新思考:改革開放30多年,藝術家與社會之間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 ”
引發他思考的,是當下美術界無法回避的困境——精品力作的匱乏。為什麼我們創作不出好作品?他提到一位曾在全國美展獲獎的青年畫家,這幾年急功近利,忙於畫應酬畫,現在在畫界已經沒有影響了。畫家把精力耗光了,習慣於一種小的生活方式,再想回來,也不行了。“好成名的路子,死得快。 ”施大畏説。
“就這個問題,我沒少跟青年朋友‘吵架’ ——我説,你心裏的小故事,諸如我愛你、你不愛我的故事,大家都有,但關鍵是我們的作品都只有這麼小,你的故事如何與老百姓産生共鳴?我們對生活的切入點到底在哪兒。我在想,在如今這個個性發揮得那麼充分的年代,我們是不是回頭想想共性的東西。 ”施大畏希望藝術家能跳出小情感的表達,多一些人文關懷的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