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美術作品展參展作品之一《長征系列NO.3·湘江血·涅槃》(施大畏)
《全國美展中國畫展》、《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巡迴展》近日在上海推出,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而這兩個國家級大展所反映的當下中國畫創作的成就和問題,具有相當的指標意義。上海美術家協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著名國畫家施大畏昨天向記者透露了他近年來對中國畫創作的所思所慮,雖然這些所思所慮並不是直接針對這兩大藝術展覽,但確實可以回答這兩大藝術展覽所呈現的一系列問題,聞之頗有啟發。
對中國畫的評價必須客觀
現在有不少人特別是一些年輕的藝術家和收藏家認為今後真正有發展前途的是油畫。施大畏對此認為,中國繪畫的發展,起點比較高,中國人的智慧在一段時間裏遠遠領先於外國人,所以,中國繪畫的創作是比較早地進入了表現主義的時代(比如説明朝,董其昌所提倡的文人畫,表現主義的特徵非常清晰)。説中國畫是陳舊的,西方的藝術是現代的,這是片面的。
從表面看,西方的藝術有許多地方比我們走在了前面。西方有文藝復興,就是在那個階段,他們走到前面去了。文藝復興,他們的思想解放了,研究出了透視學、解剖學、色彩學、構成學等藝術學科,並且進行了科學的論證。中國古代也有謝赫的六法(繪畫)。六法同上述西方人的藝術學科相類似,至少是相接近。問題是我們停頓下來,沒有繼續科學論證,從而阻礙了後人對其深刻理解和研究發展。清代的封閉,讓我們沒有對外的交流。不是中國畫這種藝術本身必然落後,只要用科學的手段改造中國畫,它的前途未必不如油畫。即使現在的表現技巧,也是各有韆鞦。
繪畫藝術應是人類生存的需要,情感寄託的需要
施大畏説,我看西方的油畫史,發現不少藝術家最初是為了留下大人物們的肖像而拿起畫筆,就是畫國王、貴族和貴夫人們。當然,後來也畫很多的歷史故事、宗教故事。而中國的繪畫起點比較高。西方藝術家開始傾向於紀實,我們很早就寫意。紀實當然需要,但是,完全紀實,容易被技術手段代替的。殊途同歸,繪畫藝術發展到今,人們都在用一種新的視角看待世界,當人們已不滿足於模倣眼睛的“真實”的照相式重復,需要在這個網路時代充分宣泄自己的情感,感受這個時代對他的影響,從單純地講清一個故事,發展到在故事中還要袒露自己的心胸和情感,同時觀者也已不滿足在一個藝術作品中,僅僅是看到自己熟悉的歷史故事。他們更需要共鳴、互動——這是當代人生存的需要。繪畫藝術,主要不是社會功利的需要,而是人類生存的需要,情感寄託的需要。繪畫是某一個時代生活、精神的深刻印象,是那個時代的人生存的需要之一。
對古人全部丟掉,肯定荒唐,對古人全盤接受,也不行。對外面的東西,樣樣崇拜,絕對是上當
施大畏認為,中國繪畫發展到今天,應該科學地研究一下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待藝術發展中碰到的問題,從中梳理出真正的藝術規律。中國古人為什麼不像西方那樣,更多地引入科學的內涵。比方説透視,他們用了,我們為什麼長期不用。是不懂還是不想用?其中的一個原因,大概與中國古人的哲學思想有關。中國有“中庸”之説,用到繪畫上,可以理解為在似與不似之間。你説它是落後嗎?未必,因為寫意常常就需要這樣的思維。太相象了,意就出不來。對於古人的思維,我們無法用先進、落後這些標準衡量,這是歷史的自然進程。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是黑格爾的歷史思想。肯定既有堅持,也與揚棄。我強調的是放在進程中去看。比方説,中國人的繪畫技術性很強,很多技法現在依然適用。不過,把技法強調過頭,並不科學。古人美學的精髓、中華民族的思想精神,不簡單地是那些類似標本式的技術樣式,那主要是術。中華民族的精髓是道,那就是人對自然和社會的基本態度,是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和發展的智慧,那才是有遠見的藝術家首先要把握的。當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展示在封閉很久的中國人面前,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和理解,從昔日的好奇走到理性的思考,這是一個必然、一個進步。
對古人全部丟掉,肯定荒唐,對古人全盤接受,也不行。對外面的東西,樣樣崇拜,絕對是上當。有一陣子,讓人糊塗的所謂當代藝術何等瘋狂,但是又很快又急劇滑坡,這反映了人們對藝術的理解從初淺到深化的過程。我們這一代人由盲從而轉向思考和探索,有欣喜,更多的是困惑。
我們需要的,不單單是中國繪畫技術的傳承和改造,更多的是了解和研究藝術的基本規律和價值,能否對人和社會有深刻的認識。我覺得這是科學地發展中國繪畫的首要命題。我的朋友作家孫顒也認為,目前文學創作方面的問題也是對變化的社會缺乏深入思考。
當藝術創作成為一種被動的需要,無論是政治的被動需要,還是商業的被動需要,我想很難創作出驚世力作
當藝術創作是一種被動的需要,無論是政治的被動需要,還是商業的被動需要,我想很難創作出驚世力作。因為這不會有很多想像力。創作是藝術家自身的需要。當然,我還需要補充一點,藝術家自身的需要,不僅僅是對你身邊的那點空間的關注,應該開闊視野,跳出個人的小圈子,關注社會、關注生活。不管你採用什麼藝術表達形式,藝術家的責任,就是對信仰的執著和忠誠,就像西方人一代一代地描繪他們的上帝,不管是米開朗琪羅還是當代的藝術家。這就是他們的宗教信仰。難道我們的藝術家在描繪我們祖國的過去和今天不是一種信仰嗎?我們應該提倡這種精神。我講的是精神,不是一種藝術樣式,而是作品的靈魂。當你的心裏有一個太陽感動著自己,那麼你的作品一定同樣會感動你的觀眾,因為我們是用手在思想,用作品和民眾産生共鳴,這是最欣慰的事情了。現在,不少人對主旋律作品有誤解,以為只是宣傳品,沒有藝術性。實際上,真正有藝術生命力的主旋律繪畫作品,既是為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所首肯,又是出自藝術家內心的需要,是真正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藝術品。而且,主旋律繪畫作品在形式上應該提倡多元化,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表現主義,甚至抽象主義,都應有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