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單霽翔:故宮規劃後80%對外開放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16 13:46:14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專稿

開放區和非開放區的比例8:2

 

而同時我們也要考慮故宮的特殊性,故宮不僅僅是文物景點,而且它是一個博物館,它的每面墻、每個地面、每一座建築,每個門樓,每個地點都應該保持一種清新、典雅的一個環境,但是確實故宮博物院不像現代建築的博物館,比如我們國家博物館,比如軍事博物館,這樣處於封閉的樓宇環境中,故宮是由八千多間分散的房屋組成的,還有更多的室外開放空間和複雜多樣的地面環境,比如高低錯落的城墻,巷、衚同、假山、河道等等,對於它的保護也增大了許多壓力。如何解決開放與保護的矛盾點?

開放區包括開放展示和遊客服務,目前,故宮的開放區域已經從大修前的30%提高到45%以上。全部規劃完成後開放區與非開放區的比例約為8:2,開放區包括開放展示和遊客服務,未來故宮博物院對公眾開放的面積大約佔全部面積的76%。同時,不僅把紅墻內的這些古代殿宇還給觀眾,而且也使我們西河沿兒即將建設的文物科技保護恢復原來古建的形式,要建成文物科技保護長廊,我想這個長廊將來可以向專家學者,也可以適度地向社會公眾開放。

還有一些大家所觀賞不到的風景。故宮裏面的倦勤齋、雨花閣非常精美,單院長也極為難的説到我們也真是想把它向遊客展示,讓大家來看看古代建築這樣的一些最精彩的空間,但是它的區域、它的空間、房內和院內的空間極為狹小,室內空間、光線也不足,因為它不能用電,易損的文物數量非常多,雖然目前已經修繕好了,但是依然未敢對社會開放。因為從文物保護的角度,如果同時涌入幾十個人對於這些文物來説都可能是滅頂之災,它的地面、它的墻面、它的文物,所以怎麼開放確實是值得研究的課題,我們現在已經通過科技手段對原有的文物倦勤齋、雨花閣原有的文物和建築進行了數字掃描和影像的設置,並且準備在網上數字故宮中進行展示,使廣大觀眾、社會公眾能夠看到這些精美的建築和裏面精美的陳設,來了解和欣賞故宮的美。

去故宮何不有備而來?

故宮的淡季和旺季差距非常明顯,每年觀眾流量曲線圖上都呈現出“雙針一峰”的圖形,所謂“雙針”就是“五一”、“十一”兩個突然間就高起來兩根針,然後暑期是一座峰,具體來説“兩根針”就是單日峰值超過12萬人,最高值達到14.8萬人,這是歷史上最高的一天,每日超過800人。而暑期更是人流密集,持續時間長達一個多月的狀況。而故宮的淡季日,每天平均只有3萬人,剛剛過去春節的黃金周,故宮平均每天也只有3萬人。

在區域方面,第一次來故宮的普遍觀眾總是要沿著中軸線走,沿著中路參觀,看故宮壯美的古建築群,看古代皇帝的宮殿,看他們起居的生活場所、生活場景,因此故宮中軸線上的觀眾格外集中,這種時間上和空間上的不均衡正是故宮文化遺産保護和開放服務矛盾所在,也是故宮文化遺産保護的難點和重點。首先空間,一方面通過修繕,我們努力使更多的文物建築保持健康狀態,通過修繕使更多的文物建築群實現了對公眾開放,對參觀者開放,根據故宮保護總體規劃,故宮的開放面積已經由2002年,就是故宮全面修繕之前的開放面積30%左右增加到了目前的45.79%,就是已經從30%增加到45%以上,面積現在開放的面積在73萬平方米,就是73公頃,紫禁城內達到了32.97萬平方米,就是32.97公頃,已經實現了開放。

另一方面故宮也在努力通過調整展覽佈局,合理擴大開放空間,通過了提高服務水準,通過改善服務設施,通過有序疏導人流來增大接待能力,來降低單位面積的人流,來減少擁堵風險,涌入故宮的參觀者控制的雖然可以,通過有些手段給予一些疏導,但是進入故宮的參觀者也仍然要通過一些手段使他更加有序。比如開始實施的單向參觀對於緩解人流、規範人們的旅遊行為起了很大的作用。舉例來講,將設立與風貌相符的、我們性質相符的展廳,與南部的武英殿等展廳共同組織西部的開放區,吸引更多的觀眾從中軸線上分流出來,同時將回收故宮進行管理的文物建築經過修繕後,科學合理地利用起來,這樣做不僅增大開放空間,可以通過這些空間提供綜合服務接待能力,已達到間接增加開放面積的目的。

那麼作為故宮客,出於我們的遊覽品質同時考慮到一點點故宮的保護工作的進行,儘量合理調整參觀時間消峰填谷並且在遊故宮前合理設定個性話參觀路線,我們既能更有質有效的暢遊故宮,又能為故宮分憂,何樂而不為呢。再配合故宮制定的科學合理的整改措施,故宮所面臨的困難和難題會得到很好的解決。

博物館被用來當作傳播資訊與建立公眾態度的媒介。其實故宮的工作隨著透明性和公開性的不斷增強,反而更有利於公眾對於故宮這座87年曆史的文化聖地的共同保護的責任,會讓大眾對於故宮多一份了解,收穫便是更多一份對於故宮人對保護工作艱辛的理解。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