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單霽翔的新故宮:宮內宮外隔閡,會因此消散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01 13:23:18 | 文章來源: 《中國經濟週刊》

單霽翔,江蘇江寧人,1954年7月生,曾任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局長,中共北京市房山區區委書記,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文化部黨組成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等職。

2011年12月26日,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鄭欣淼在太和殿前拍了張照片。

這個地點是刻意選擇的。

鄭欣淼説,1966年底,毛主席最後一次接見紅衛兵,19歲的他第一次來到北京。當時故宮並不對外開放,他沒能進去,而是登上景山眺望故宮。

1986年,鄭欣淼再次來到北京,參加魯迅學術研討會。這回他第一次走進故宮,在太和殿前拍了一張紀念照。“那張照片很不好看,褲子上還有補丁。”他説。

拍照的那一天,鄭欣淼領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走在故宮裏。“這是英國人莊士敦住的房子,他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就像這樣,鄭欣淼不時為記者介紹故宮。他説,在故宮十年,他的回憶錄很有得寫。

當時人們還不知道,他即將在半月之後卸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一職。

1月11日,《中國經濟週刊》從故宮內部人士處確認,文化部對於故宮博物院院長的人事調整通知已于前一日下達故宮。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將接任院長一職。而前院長鄭欣淼,由於其還擔任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目前尚未辦理退休手續。

“學者”鄭欣淼

鄭欣淼很喜歡攝影,“我是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我是憑實力當的理事,可不是因為當個什麼長。”他笑著説。

採訪當天,他送給記者一本自己的攝影集——2009年出版的《高天厚土——印象青藏高原》。他特別介紹了其中一張照片,拍攝的是新疆界山大坂海拔高度 6700 米的區界碑。“這張照片在攝影技術上沒什麼特別,但我很驕傲,當時我已經過了60歲了。現在再讓我去,我還真不敢了。”

鄭欣淼今年65歲,已經在一線超齡服役了5年。不考慮故宮博物院院長的身份,鄭欣淼給記者的感覺,更像一位學者。

2003年10月,鄭欣淼在慶祝南京博物院成立70週年舉辦的館長論壇上第一次提出“故宮學”這一概念,並隨後發起了研究。

鄭欣淼提出,故宮學不是經院式的繁瑣論證,也不是從書本到書本的刻板研究,它直接面對故宮的文物、古建築、檔案、文獻等,是一門把故宮當作一個文化整體的綜合研究。研究範圍大致有六個方面:故宮古建築(紫禁城)、院藏百萬件文物、宮廷歷史文化遺存、明清檔案、清宮典籍、近80年的故宮博物院歷程。

故宮學的提出和確立,使得學術研究與行政管理實現了相互促進,良性互動。鄭欣淼在故宮的十年,故宮大修工程與文物整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但由於去年發生了哥窯文物損毀、故宮展品失竊等事件,還是有不少人把鄭欣淼的卸任與這些事情聯繫在一起。

鄭欣淼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曾表示,故宮作為古老的建築,故宮博物院作為老單位,一些問題是不可預知的。“比如錯字的問題,弄得我們氣憤得不得了。我們的管理比較寬鬆、人性化,各人幹各人的事,沒想到後來還有這些事要你來處理。”鄭欣淼説,故宮內部對媒體和社會的批評始終抱正面的態度。不管怎樣,東西總是丟了,字總是錯了。

但他同時提出,現在社會上一種“泛政治化”的傾向很可怕。“比如星巴克進故宮開店,就相當於我們到國外要喝中國茶一樣,是為公眾提供一種服務,把它提到很高的政治意義上,是不對的。”

公眾與故宮的隔閡,在單霽翔到任後,會發生改變嗎?

“守護者”單霽翔

“我是鄭院長故宮學的忠實聽眾和閱讀者,只是你們開討論會常常不叫我。”2011年12月26日,故宮世界文化遺産監測中心成立會議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以這句話開始了發言,在座的人都笑了起來。

國家文物局與故宮同屬副部級單位,但在業務上是故宮的指導單位。單霽翔今年58歲,他從2002年8月出任文化部黨組成員、國家文物局局長,一幹也是10年。

與鄭欣淼給人溫文爾雅的印象不同,單霽翔對文物管理常有爆炸性言論見諸報端。

2011年11月16日,在“博物館免費開放與公民文化權益”亞太地區館長高層論壇上,單霽翔對國內博物館界存在的問題直言不諱:“日前進行的藏品腐蝕調查令人觸目驚心,(館藏文物)每年造成的損失數以億計。”“博物館文物藏品家底不清、保管環境品質不佳、安全保護狀況不利、保護管理水準不高等問題,成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去年5月故宮發生展品失竊事件後,單霽翔也公開評價:“長時間沒出問題不等於不出問題,重點文博單位的安全必須做到萬無一失,覆蓋所有細微之處。”

2011年12月26日的上述故宮會議上,單霽翔提出:“故宮是中國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但博物館的規模並不止在於館室建築、職工多少,更在於藏品的珍貴程度和豐富程度,在於文化傳播能力和社會教育功能。”

他還對故宮限流提出看法:“故宮限流不了,我對這方面很悲觀。誰來北京不要看故宮呢?問題關鍵在我們要把故宮開放面積不斷增大,使單位面積人流減少,這可能是個方向。”

當天成立的故宮世界文化遺産監測中心,將從文物本體、環境品質、遊客動態等十個方面全面監測,旨在為遺産研究與保護提供系統數據庫,為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單霽翔表示,中國的世界遺産項目持續增加,保護範圍持續擴大,截至目前已經有41項世界遺産項目。這當中,還有不少是受名額限制而“打包”申遺的。“中國的世界遺産項目規模在世界上絕對第一大,保護的壓力特別大。再過三年,大運河、絲綢之路也要申遺。我們亟須在這方面積累經驗和樹立典範。”

他透露,2011年,中央財政首次設立“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專項經費”,並將監測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加大投入力度。“即使這樣,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世界遺産監測在整體上還沒有建立起適應世界文化遺産地保護要求的‘預防性保護與搶救性保護相結合,管理科學化、資訊化、標準化’的一個體系。”他希望故宮博物院在遺産保護已有成績的基礎上,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為中國的文化遺産事業發展起到積極的示範作用。

在發表這番言論的半個月之後,單霽翔調任故宮,故宮世界文化遺産監測管理工作,或將是他到任後的首項任務。

故宮博物院歷任院長

易培基

章太炎弟子,1925年10月10日—1933年7月22日任職,後因“故宮盜竊案”請辭。

馬 衡

金石考古學家,1933年7月22日—1952年5月22日任職,在1952年“三反”運動中離職。

吳仲超

1954年1月—1984年10月任職,是故宮博物院任期最長的院長,跨越了“十年文革”。

張忠培

1987年6月—1991年9月任職,是故宮博物院任期最短的院長。

鄭欣淼

2002年10月10日—2012年1月10日任職。

單霽翔

2012年1月10日起任職。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