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故宮設監測中心 承諾完整保護文物遺産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27 10:48:28 | 文章來源: 《京華時報》

26日上午,故宮世界文化遺産監測中心在故宮博物院內隆重揭牌成立。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鄭重承諾,今後將投入更大精力到古建築的日常管理和維護,做好遺産監測工作,“完成好完整保護故宮的歷史使命”。

方案起草歷經三年

故宮是1987年中國第一批入選《世界遺産名錄》的遺産地。故宮有關負責人介紹,從2008年7月開始,故宮博物院按照世界遺産組織的要求,啟動遺産監測方案的起草工作。歷經三年,從監測概念的理解、方案架構、監測對象的確定、技術手段的確立、職責部門的分工等方面反覆醞釀、討論,至2011年上半年完成定稿。

十個方面全面監測

此次成立故宮世界文化遺産監測中心,主要負責制定故宮世界文化遺産監測管理工作制度、監測技術規範及預警標準,統籌安排、協調和指導故宮世界文化遺産監測管理各項工作,完善已經著手建立的電腦網路監測系統——“故宮世界文化遺産監測資訊化平臺”。

通過該平台啟用,使故宮博物院從人員管理和資訊系統管理兩方面雙管齊下,整合院內資源,形成歸口管理、分工協作的模式,從十個方面全面監測。為遺産研究與保護提供系統的數據庫,也為管理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全國體系五年建成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會上表示,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産監測工作在國家“十二五”規劃首年取得了多項重大進展:中央財政首次設立“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專項經費”;國家文物局主持設立中國世界文化遺産監測中心;國家發展改革委加大國家重大遺産地保護設施專項投入等。“十二五”期間,國家文物局將如期建成中國世界文化遺産監測預警體系。

“完整保護是使命”

“完整保護故宮是故宮博物院的責任和使命。”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承諾。

他表示,已經開展了9年的故宮修繕工程是按照完整保護的理念進行的,隨著工程竣工和部分修繕完畢的殿宇投入使用,今後將投入更大精力到古建築的日常管理和維護,做好遺産監測工作。

-對話·故宮新聞發言人馮乃恩

將引進新技術新設備

記者:根據介紹,中心成立後將從十個方面進行全面監測,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馮乃恩:十個方面的監測主要包括古建築文物本體、動植物、環境、遊客、安防、基礎設施、非古建、管理系統等。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全部納入其中。

記者: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將分別如何監測?

馮乃恩:由於性質不同會分類監測,根據專業屬性決定監測手段。其中可移動文物主要指藏品。中心成立後將對藏品的庫房狀態、展陳狀態、利用狀態全部進行監測。不可移動文物也將對於自然腐蝕情況等進行動態監測。

記者:監測系統的建立是否意味著將引入新技術和新設備?

馮乃恩:隨著方案的落實,下一步將逐步探討新技術和新設備的引進。

記者:有沒有預期的目標,監測系統建成之後文物保護能達到什麼水準?

馮乃恩:不同的監測項目有不同的標準。比如對古建、人流、藏品的監測標準各不相同。總之監測工作的開展對於文物保護是非常有利的技術支援,力爭實現較高水準,這也是國家文物局和世遺組織的要求。

-專家説法

技術到位人是關鍵

著名文物專家謝辰生對監測中心的成立表示肯定。“從監測的內容來看各方面都考慮到了。”謝辰生説目前技術監測方面已經到位,可以保證隨時發現問題。下一步“人是關鍵”,希望故宮加強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因為監測也是需要人員來負責的,人的責任心非常重要。”

-背景

經歷了“失竊門”、“會所門”、“哥窯門”等多重“門”之後,今年8月19日下午,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爆料雖然情況不一,有的與事實有出入,有的還沒有查實,但都指出故宮的管理確實存在很多問題和漏洞。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