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鄭欣淼南開暢談故宮學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30 09:27:57 | 文章來源: 南開大學

     日前,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受聘為南開大學兼職教授並做客“南開名人講座”,與師生分享了他對“故宮學”的研究心得。他認為,故宮學是以故宮及其歷史文化內涵為研究對象,集整理、研究、保護與展示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學問。

日常用品也是文物

2003年,鄭欣淼剛到故宮博物院時,文物統計為94萬件,再加上圖書館的20多萬冊善本書,加起來約120萬件。而經過最近幾年的全面清點,得出的現存文物數為180萬件。究其原因,是以前許多沒當作文物的物品,現在都統計進來了。

鄭欣淼説,故宮中的很多物品以前沒有算作文物,但是都很有意義。故宮文物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銅、瓷、書、畫等藝術品,也包括與皇宮中衣食住行相關的日常生活用品。這些物品也是非常有研究價值的,是研究明清時代最豐富、最獨特的實物資料,起著補充正史的作用。

“以前很長一段時期,我們沒有重視故宮日常用品的保護,一些文物因此遭到毀壞。”鄭欣淼透露,比如“八旗”的服裝,因為數量很多,以前並沒有被當作珍貴文物。

此外,鄭欣淼説,宮廷中的歷史文化遺存也是很多的。比如現在故宮保留有劇本1萬多冊,道具六七千件。過去只把戲服作為文物,帽子、靴子都沒有統計,可能是因為不好管理。但是從文物的角度,這些也都是很有價值的。再如內務府腰牌、紅綠頭簽等當時進宮的通行證,都是研究當時歷史重要的實物資料。

研究要有開放視野

鄭欣淼介紹,故宮流失的文物有多少,至今仍然難以確切統計,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由於種種原因,現在海內外許多博物館、圖書館、科研機構以及個人手中,都有從故宮流出的文物。像著名的顧愷之《女史箴圖》,現在大英博物館,是從圓明園劫掠去的,之前這件文物收藏在紫禁城中的建福宮花園。這種情況很多,現在美國、日本、歐洲的許多博物館中都有故宮的文物。從清末到故宮博物院成立前,也有大量文物被盜賣。

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故宮博物院把大量珍貴文物調撥給國內的許多博物館。比如1959年曆史博物館成立時,故宮博物院一次撥了3000多件文物,包括虢季子伯盤、乾隆南巡圖等。“全國幾乎所有的省級博物館和一些市級的博物館,包括許多駐外使館都有來自故宮的文物。”鄭欣淼感慨道,他去一些地方博物館訪問時,經常會聽到接待方説“感謝故宮”。

對於歷史造成的文物流失,鄭欣淼建議應當面對現實,努力從積極的角度看待。他説:“從另一方面看,故宮文物在海內外的大量散佚,客觀上也為更多的機構與個人參與故宮學研究提供了條件。研究故宮學要有‘大故宮’的概念,不能局限在北京故宮的紅墻之內。學術為天下公器,我們一直倡導‘故宮在北京,故宮學在中國、在世界’的學術理念。故宮學不只是兩岸兩個故宮博物院,或是海內外收藏有關清宮文物的機構或個人的事,而應該是海內外學術界的共同事業。”

鄭欣淼表示,不僅藏品研究要有開放的心態,在文物搶救、修復中也要堅持開放合作。故宮博物院曾與英國、荷蘭相關博物館合作恢復了古代鐘錶的製作修復技術,並修復了多件清宮收藏的名貴鐘錶。目前這項技術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

故宮的文化承載

鄭欣淼在講座中指出:“故宮不僅是宮殿建築和文物藏品,還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它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和深刻的政治意義。故宮學要將故宮作為一個文化整體來研究,從整體的高度去評估故宮的文物價值和文化內涵。”

故宮的藏品包括了古代藝術品的所有門類,具有品級上、品類上、數量上的優勢。其歷史文化內涵更涉及建築、園林、歷史、地理、文獻、文物、考古、美術、宗教、民族、禮俗等諸多學科,在我國歷史文化遺産中具有突出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鄭欣淼指出:“故宮收藏顯示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是一條綿延不斷的歷史長河。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在故宮的各類文物藏品裏均得到充分的印證。”

有人問鄭欣淼北京故宮與倫敦大英博物館、巴黎盧浮宮、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世界四大博物館有什麼區別,他説:“那幾大博物館的藏品都是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以各種手段從一些文明古國得來的,雖然不能説和他們本民族文化一點兒關係沒有,但一般來説關係不大。而故宮則承載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根。”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