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廣東藝術大師今何在?公民社會是培養土壤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09 09:37:52 | 文章來源: 羊城晚報
   廣東美術曾經大師輩出:高劍父、關山月、黎雄才、賴少其、王肇民……可今天,我們卻陷入“出名家易出大師難”的困境。無論如何,我們對大師的呼喚不曾停止。因為我們深知大師的意義,不是門面的裝點,而是鼓舞前進的精神高標。廣東美術怎麼了?廣東美術如何再出大師?羊城晚報社社長黃斌對話美術界名家,試問路在何方。

嘉賓:

黃斌(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羊城晚報社社長)

許欽松(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

梁江(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博士生導師)

大師應有階段性標準

許欽松:首先,對於大師應該有一個基本的標準。我覺得至少要有這樣幾個必備條件:一,必須是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精彩之作,伴隨其整個人生的過程,從青年、到中年,直到老年;二,稱為大師,要能人之所不能,藝術的高度是別人代替不了的;三,必須要有自己的藝術主張和思想;四,是影響一代甚至兩代三代人的,影響力持續不斷的。符合這幾點,就可以進入大師行列。我認為大師應接受歷史檢驗。我們很難評判在世的藝術家是否大師,當然也有特例,成就擺在那裏的,比如潘鶴先生。

黃斌:這四條標準,我都很贊同。但我覺得還應該加上一條:應該是具有實踐性和時代性的。不同的時代應有不同的大師標準。哪怕是在美術發展最黑暗、困難的階段,也會有相對於這個時期的代表性人物,這就是大師。

從藝術發展規律來看,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發展環境當中,能不能出大師,一定要看這個領域和領域內的代表人物有沒有適應這個時代的需要。譬如,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産生了一批美術大師,是那個時代政治的産物,他們有他們的創作激情,與當時的政治需要高度吻合。但今天,如果我們還希望從政治上賦予廣東的美術家這樣的地位,不現實。

如果説當年是政治美學的話,今天應該引入實踐美學的概念。在市場經濟最發達、改革開放最前沿、對外交流最充分的背景當中,廣東美術界面臨的是這樣一個時代需要。我們今天要看,有沒有廣東的卡梅隆、廣東的張藝謀。在這個意義上説,廣東目前還沒有凸顯出跟這種實踐性、産業性、開放性相吻合的集大成者。

梁江:真正的“大師”或“大家”,只能從藝術的歷史邏輯來判斷。他的藝術作品真正以創造性標示時代的先聲,他的成就或造詣在某一轉捩點上推動了藝術的發展。或者説,“大師”是站在歷史轉捩點或時代潮頭之上,而且必定是標新立異,開一代新風的。惟其這樣,才有可能獲得藝術史的承認。

我贊同黃社長的看法。更想説,廣東當今的文化處在一個持續的繁榮期而非轉折期,出名家易,“大師”則可能需假以時日。當然,今天以藝術以外的理由也有可能獲得名聲,成為名家,但不配稱“大師”這樣俊偉,這樣磊落的銜頭,歷史會披沙瀝金。

黃斌:這就是炒作出來的,偽大師。

許欽松:實際上大師的行為、意識往往是特立獨行的,可能會有很多與社會不相容的地方。所以光用社會的標準來衡量還不夠,只能是一個參照。

黃斌:能不能出大師,涉及一個條件:當時社會環境當中思想的衝突性,有沒有這樣的思想氛圍。之所以叫大師,首先要承載他的思想性,體現在他作品裏要有自己一以貫之的思想內涵在裏頭,這一定與他所處的社會、時代不可分割。老實説,廣東現在在思想深度方面是欠缺的。

許欽松:從某種意義上説,思想高度決定了他的藝術高度。

黃斌:人的思想高度不能脫離他所處的社會。廣東此前為何大師輩出?19世紀、20世紀之交,封建社會正向現代社會轉型,這時廣東是一個思想的橋頭堡,任何最新的思想先從廣東開始,所以容易出大師。這個時候,如果一個藝術家敢於思考、善於思考,哪怕是産生了為當時社會所不容的思想,他通過作品表達出來,回頭再看,可能也能成為大師。其二是個人的創造激情,這跟思想基礎是相關聯的。一個藝術家應該是很焦慮的一個人,內心很緊張。在安逸中就沒有這種創作力,今天也缺乏了當年出大師的時代背景當中那種“我要吼,要抒發自己”的感覺,更多的可能追求商業的成功、炒作,浮躁了。

許欽松:我覺得還是要假以時日,社會的經濟發展和大家的生活安穩還不一定是主要原因,是不是一定要在痛苦、憤怒當中才能産生。像李白,他的生活也並不差。

黃斌:確實,有不少宮廷藝術家,生活無憂,也有偉大的作品出現。但他的創作狀態一定要發自內心。

梁江:亨廷頓1993年在美國《外交》季刊上提出“文明的衝突”觀點時,已忠告人們“現代化不一定意味著西方化”。在一個多元時代談論文化,談論廣東的文化強省,前提是對中國文化的精神和本體價值有清醒認知。尤應注意,文化産業不等於文化,它只是文化的局部。要讓文化回歸它的本體,回復它的精神本性。這樣來思考如何依託當代廣東這方熱土來拓展文化和學術,才會找到符合文化自身發展規律的真正給力的方式。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