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邵忠基金會歐寧:慈善與公民社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09 17:24:59 | 文章來源: 中德文化網

邵忠基金會成立於2008年,是中國目前極少數的支援文化項目的基金會之一。其發起人邵忠是資深出版人,現代傳播集團董事長。現代傳播集團旗下有《週末畫報》、《生活》、《新視線》等多家雜誌。

邵忠基金會總監歐寧1969年出生於廣東,他涉獵廣泛,在文學、音樂、電影、藝術和設計等領域都有所建樹。2008年起出任邵忠基金會總監。2010年1月,歐寧接受中德文化網的專訪。

:邵忠基金會成立的背景是怎樣的?

:我和邵忠先生的合作是2000年從《週末畫報》別冊開始的。2008年的時候,他的北京公司搬來中國紅街這個樓,希望我給他運營一個藝術空間。當時我覺得北京各種藝術空間已經非常多了,所以我就建議做一個基金會。因為這樣就不用局限在某個空間中,基金會是靈活的,只要它有資源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做事情。邵先生當時聽了以後很興奮,馬上就到廣東省民政局去註冊邵忠基金會,當地政府很支援他,很快、很順利地就辦成了。我們從2008年9月份的時候開始運作起來。

:基金會主要想支援哪方面的項目?

:我覺得中國特別缺少支援的是獨立電影,特別是紀錄片;還有中國文學,不是流行文學和暢銷書,而是比較嚴肅的寫作,還有需要做一些知識性的嚴肅討論。所以,我們當時想了CROSSTALK這個方案,就是把不同領域的人聚在一起,讓他們進行討論。此外我還想通過基金會在當代藝術領域中做一些和主流不一樣的活動。

邵先生最直接的想法是希望基金會像一個實驗室,能有一些新的知識和觀念從這裡的討論中産生,進而變成他旗下雜誌的內容。另外他還有一個想法是要回饋社會。當然,我和他的興趣還是有點不一樣,但是我儘量把我運作的事情同他的想像找到一個結合點。

:邵忠基金會的宗旨或者是目標是什麼?

:現在我們的宗旨就是社會工程和知識生産。社會工程就是指改造社會,因為我這幾年挺關注農村的問題,所以我們有一期CROSSTALK就請了在雲南麗江拉市海的農村中做過一些文化實踐的正傑(Jay Brown)來介紹他在農村的實驗。還有一期CROSSTALK是關於年輕人怎麼參與政治的。這些都是屬於我所理解的讓文化介入社會的一種努力。去年我跑了很多農村,我在皖南地區發現在農村地區從事文化工作有很大的可能性。我們也已經有一些很好的先例:1930年代,晏陽初在河北定縣翟城村農村推廣平民教育。2003年,中國人民大學的溫鐵軍在那裏建立了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手把手地向農民傳授知識,一直做到2007年。我今年去了那裏,他的工作收效之大讓我大吃一驚。當地的農民能談綠色農業、留守兒童等問題,能很快學會使用微網志,甚至會跟我討論“多元文化”。

這次我做深港雙年展的時候就在深圳做了一個關於農村的討論會,今年我想進一步做這一類的工作。

在文化生産方面,我們會繼續做展覽和討論,這些討論還有我們每次做的CROSSTALK都會發表在現代傳播集團出版的雜誌上面。

:這麼説邵忠基金會和現代傳播集團是不分開的,而德國做一個基金會通常和它本身的公司分得很開。

:在中國制度上比較自由,我覺得我們現在的方式其實很好。做一個討論會,最多來的就是幾百人,想要更多的人知道這個討論會的話,也需要媒體來傳播。所以我們一般花很大力氣來做網站,每次都把討論的文本發在網站上,同時也發在集團下面的雜誌上,讓更多的人雖然來不到現場,但是也可以知道這個討論會的內容。

:基金會的資金來源是如何規劃的?

:經費都是來自私人的,具體的投資是沒有規律的。在中國做私人基金會的經驗很少,我也沒有做過,所以在財務上、運作上還是有點公司化。它一年沒有一個總的預算,但是每年有一個總的計劃,比如2008年我做了一個很詳細的計劃,一年裏面大概有20個活動,但是2008年經濟危機對這個集團也有很大的影響,原計劃我們要做20多個項目,後來變成了做7、8個。

今年我們要做更多的活動。有一個確定要做的項目就是大聲展。這是我在2005年開始做的一個專門針對年輕的、還沒有出名的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電影導演或者音樂人的展覽。因為在文化市場越來越商業化的情況下,這些年輕人的空間很小。這個展覽在年輕人中間很有號召力,反應也不錯,很多公司都願意贊助。

:CROSSTALK大部分都選擇在北京做,您有沒有想過把活動放在中國的二線城市做?

:我最近在深圳做了一個馬拉松對話,主持人是庫哈斯(Rem Koolhaas)和小漢斯(Hans Ulrich Obrist),很多人説這個馬拉松放在北京做肯定會很厲害,但是我覺得意義不一樣。正是因為深圳和香港這樣的討論少,才更加需要大規模的討論和思想的激蕩。

2007年我們在大連和成都做了“咖喱秀”(HOMESHOW),就是在家裏秀你的東西,可以搞講座、音樂會或者展覽,都是零成本,把家變成一個公共空間。很多時候我覺得“獨立”是公民社會的一個關鍵詞,在沒有擁有很強大的資源的情況下,怎樣利用現有的一些資源表達自己的聲音,微網志這種形式也是一樣,我要發表意見不靠官方報紙,也不靠大的機構辦的媒體,我直接就可以在網上發表我的意見。而公民社會的形成是要靠一點一滴,要靠很多人的實踐。我覺得在這樣一個時代,想通過一場革命來改變這個社會是不可能的,因為革命付出的代價太高了,特別是在中國,人口這麼多,突然來一場大的很激烈的革命,或者是很激烈的社會重新分配,肯定會引起社會動蕩,所以我覺得要改變社會還是要一點點來,通過個人的實踐,Evolution比Revolution會更加有效。

我們的很多活動主要針對年輕人,中國的80後確實不很關心社會問題,如果他們關心的話也是出於一種現實的考慮,比如説他覺得現在共産黨很厲害,要入黨,這是出於一種現實利益的考慮,而不是一種理想。

:邵忠基金會是否支援獨立項目的資助申請?

:我們叫做基金會,但是更強調它是一個機構,而不是一個發錢的地方。我的理解是,邵忠基金會可以整合很多資源,包括商業贊助資源、學術資源和媒體資源,來做很多事情,來影響社會。

歐寧先生,感謝您接受採訪!

 

採訪/文:馬雅(Maja Linnemann),鄭紅

中德文化網主編、編輯

2010年4月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