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最後的貧窮藝術大師——雅尼斯·庫奈裏斯專訪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21 13:22:26 | 文章來源: 今日藝術網

現場翻譯:藝術家 張琪凱

雅尼斯•庫奈裏斯在接受採訪

記者:請問在中國舉辦這次展覽,對您本人有什麼特殊意義嗎?

庫:對我來講,這次展覽最大的意義是一種交流和對話。作為西方藝術家,我來到中國,在中國這種特殊的環境下産生一種對話。這種對話像我在其他地方,比如美國、德國做的展覽一樣,都是在做不同文化的對話交流,在中國也是一樣,而且比較特殊的是我在中國找的一些材料,比如青花瓷碎片,是在中國這個特殊環境中找到的,那麼當我用這種材料創作時,就産生了一種西方文明和中國本土材料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在接受本站記者採訪的雅尼斯•庫奈裏斯

記者:東亞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很不一樣的,這次您在中國做展覽有沒有感到文化上的差異?這樣的文化陌生感有沒有影響到您的創作?

庫:當然會有些影響。雖然像中國這樣的文化和文明,在某種意義上講,其實沒有距離感和陌生感,但是從地理位置和邏輯上講,是有一定距離的。從文化角度講,有差異卻不是那麼陌生,雖然影響確實存在。

記者:我們都知道,您的藝術是受到60年代貧窮藝術(Arte Povera)運動的影響,那麼在您的藝術生涯裏,有沒有影響過您的藝術家?

庫:在這一時刻,我腦海裏浮現的是包括德拉克洛瓦在內的一些藝術家的作品,比如楊•凡•代克的婚禮的作品。我喜歡德拉克洛瓦作品中那些描寫自由和民主的畫面,和凡•代克作品裏表現婚姻現實場景的畫面,對我來講總是印象特別深刻。

記者:曾經您用活的動物作為媒介創作過一些作品,那麼您覺得用動物和日常生活用品進行創作有什麼不一樣?

庫:其實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用了動物還是物品。問題的關鍵是藝術家用什麼樣的態度和角度來創作作品。比如説,我以前把12匹馬放在畫廊裏,而畫廊作為一個公共空間以前經常是擺放一些繪畫作品,供藏家買賣。12匹馬在這樣一個公共空間裏,從某種角度講,是改變了傳統藝術品交易買賣的方式和人們看待作品的態度。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藝術家想要表現的態度。

記者:皮耶羅·曼新力(Piero Manzoni)是60年代最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您對他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庫:皮耶羅·曼新力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同時也十分優秀的藝術家。他有一件作品,是將藝術家的排泄物放在一個封閉的罐頭裏,外面的商標上寫著藝術家的名字,這個作品表明瞭藝術家對社會的態度,藝術家會通過作品表達自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曼新力的作品就是一個例子。

記者:好的,謝謝您。

庫:不客氣。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