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美術教育的問題在於“美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06 10:17:09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美術教育的問題是個積重難返的問題,決不是一篇小文章可説得清的,所以,只想説説概念問題。

清末民國,新文化運動的開拓者們紛紛從歐美東洋學成歸來,引進西方技術、西方文化、西方政體,繼而借用推翻清帝王朝的政治、軍事勢力,以希望推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建立民主社會。他們先是打倒孔家店,向中國文化發難。在全面否定中國文化的運動中,中國的畫首當其衝。畫學的教育自然也是在劫難逃。

“美術”這個詞即是那一時期的産物。《辭源》中無此詞,《辭海》中這樣解釋:“亦稱‘造型藝術’社會意識形態之一。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等。歐洲17世紀開始用這一名詞時,泛指具有美學意義的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等,以別於具有實際用途的工藝美術。中國五四運動前後開始普遍應用這一名詞”。過去,中國人不説“美術”這兩個字。或者説不把這兩個字連起來説。“美”在理學的範疇,是思想的內容,是形而上的;“術”在中國是被看得比較淺層的事,是形而下的。“五四”運動時期發明的類似于“美術”這樣的詞很多,有些是比較準確的,有很多卻是很不準確,但是我們一直使用了下來,並習以為常,如把用文字寫作叫“文學”,把聲律琴歌歸為“音樂”等就比較準確。但是,籠統地把中國的過去叫“傳統”、把對景作畫叫“寫生”,把畫學、營造、工藝製作統歸為“美術”等等就非常不準確,且遺患無窮。

中國的畫,自六朝形成體系,經隋唐到宋元早已步入了化文入理、直指人心的文人畫層面,其品格之高、意趣之求、修造之徑都遠非技術層面可言之事。在宋元之後,畫學就是一豐厚的學科。“畫”的含義要比“美”的含義準確、深入、充實得多。古代的中國,“畫”就是一個明確的學科概念。它可以是“畫餅充饑”,可以是“形神畢現”,也可以是“江山如畫”……等等,卻很少會説到“美”。倒是論人會説到“美色”,吃食會説到“美味”。畫卻很少會拿“美”字去談,因為“畫”在美的含義之上,美不足以論畫。

在中國的畫學範疇中,筆、墨、神、形也好,理、意、趣、法也罷,畫的下沿,即便是最下沿,也只到“法”而到不了“術”。中國講“術”的時候多在數術、巫術、方術、武術、魔術、技術等手藝層面。“數”在中國沒有上升到“理”,而停留在了“術”上。文和史生成了中國的“理”和“法”,這與西方文化有根本的區別。所以,用“美”和“術”來説中國的“畫”都是不準確的,“美術”一詞也無法涵蓋中國的畫學。尤其是宋元之後,中國的畫是在“詩文之上立品”,集“詩書畫印”為一體,能夠集中反映悠久優秀的中國文化,是成為中國文化表率的一個學科和文化表述方式。

新文化運動時期,是中國全盤西化要取代中國化的時期,那時的革命家們所發明的“美術”一詞,並把中國的“畫學”放在“美術”這一范疇之中,讓中國的畫降格。其意圖就是要以西方的文化觀念為手段達到弱化中國的“畫學”,直至取消中國的“畫學”理念,使我們沒有辦法用中國式的語言來談中國的“畫”,最後達到改造和取消中國畫的目的。現如今,我們有必要在重新審視用了近百年的“美術”這一錯誤概念的基礎上找回中國原本的“畫學”體系,建立新的中國畫學系統。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