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重構美術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14 11:47:04 | 文章來源: 藝術國際

2011年,“藝術教育小組”創作的《美術教育——輻射》系列作品30幅,則將美術史經典名作中的局部生物體進行透視化放大,以至一種超現實的結構比例。“輻射”這個命名源自生物化學科技帶來的世界危機,透過不合理透視的圖式構成,預示一種末日場景的美術史圖式結構變種。將生命觀念植入藝術教育課堂,這不僅重構了美術史的權力敘事模式和審美範式,獲得了藝術語言的內部解放,使繪畫成為一種日常化的觀念藝術,還讓人在學習繪畫技藝和鑒賞美術史名畫的同時,多了一重對自身生活本身的啟示。

《美術教育——偉大的圖像》是一系列對美術史內部語言進行彙編的作品,它將不同歷史名畫的人物形態和事物圖景進行肢解,重組成一個新的圖式譜係的。事實上,這種刻意地肢解美術史經典作品進行整合符號化重排演繹的做法,使得歷史上的偉大圖像呈現出了一種相互滲透的敘事序列。如《家畜》將不同時期名畫中的家畜整合在一個重組畫面裏,形成魔幻化的敘事方式,在不同繪畫風格語言中呈現出文明史的全部資訊,賦予觀念轉化的意識線索,描繪出一個豐富可能的未來圖景。素描畫《殺人的人》則釋放出一種強烈的信號:美術史的固定圖式是生活進行式的動態圖景,殺人如同繪畫一樣是高度工具化的藝術技法。再如《猛獸》這件作品,它將(法國)德拉克洛瓦 《兩隻老虎的研究》和《獅子圖》、盧梭的《沉睡的吉普賽人》、達利的《由飛舞的蜜蜂引起的夢》和中國民間繪畫《仙人和老虎圖》整合一幅肉食者的圖式譜係。

《美術教育——淘寶網》將消費主義、時尚商品切入到美術史作品中,透過淘寶網這一電子交易平臺呈現當代人的真實生活。商品異化的生活圖景,意味著消費觀念已滲入當代世界的價值系統。商品的效用不僅局限于它的使用目的和交換價值,藝術敘事演變為慾望意志,藝術語言被利用來對商品進行美化包裝,將其演繹為滿足心理體驗的精神産品。在高度商品化的當代文明社會裏,工具和藝術都喪失了原始的純粹目的,轉而成為一種人性扭曲的精神慰藉。卡拉瓦喬《彈琴者》中的吉他、小提琴、花瓶,被置換為淘寶網店的時尚商品,讓畫中彈琴者置身於一個現代女人的生活語境;馬奈《吹笛少年》中的笛子、帽子成了淘寶網點的熱賣商品,這種變魔術般的語境轉換手法,揭露了消費主義時尚文化對人類生活方式、價值體系、審美觀念的滲透力,模糊了藝術與商品的邊界,歷史名畫成為消費主義的審美消費對象。

張濱和葉洪圖領導“藝術教育小組”創作了《美術史》系列534幅素描作品,這種將現實生活和思想觀念引入課堂教學的實驗嘗試,突破了僵化教條的藝術教育成規,開啟了藝術教育的新思維。從對學院派藝術教育的反思,轉向對藝術史內部語言的透視分析,再將生活現象、社會問題引入課堂素描,使技藝訓練與思想探索結合一體,有效修正了學院教育的課堂模式。從2008年的《美術教育——幾何形體》到2010年的《美術教育——救生衣》,再到2011年的《社會教育——止痛片》,一種痛定思痛的強烈意識,幾乎貫穿“藝術教育小組”的創作主線,從反思藝術教育到藝術自救行動,將課堂教學轉向社會公共領域,也由此創作出了《勝利路》——這個作品張濱和葉洪圖在大連勝利路“人去樓空”建築內舉行追悼行為儀式。一座城市不斷地破壞與不斷地建設,不光造成巨大的物質浪費,更是一種精神家園的自我摧殘。

“藝術教育小組”正是基於藝術教育這一實驗線索,開拓了更廣闊的藝術方向,如《藝術教育——pass 》觀念裝置作品,它結合兩年間的基礎美術課程,讓兩屆學生素描手繪1989年《人民日報》某一天的某一版,要求學生把歷史名畫人像或自己的肖像置換掉《人民日報》上的圖片。這個想法顯然源於對歷史觀的教育思考,因為參與這個系列創作的學生全都生於1989年,這一年不僅是他們的生命起點,也是當代中國社會命運的轉捩點,也是20多年來,在歷史課、政治課和藝術課裏,極力被人為抹平的年份。人類從來就沒有失憶過,恰恰是謊言編織的歷史文本,成為生活和未來的無形陷阱。在日益失真的歷史文本裏,謊言帶來的是源源不斷的歷史悲劇,這些生於1989年的孩子註定是被這個特殊年份選中的生命。《手繪人民日報》基於對生活史的解蔽,通過素描美術基礎課使學生認識到歷史與命運的共性真相。因此,張濱和葉洪圖要面對的不光是藝術與教育,而是整個社會的歷史前途,這便是“藝術教育小組”的行動邏輯。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