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程美信:吳冠中——沒有大師時代的大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06 16:19:19 | 文章來源: 程美信的主頁

迄今為止,現當代中國美術無人能獲世界“藝術大師”殊榮。假使要定位吳冠中的繪畫,充其量也是一位具有時效性的國家級大師,不如説是“在沒有大師時代的大師”,要經得起時間考驗尚有困難。不過,吳冠中作為當代中國的美術現象和社會現象,還有值得研究的意義。從現當代中國美術的準線界定,吳冠中仍不及齊白石和徐悲鴻等人,儘管徐悲鴻在繪畫上沒能高過吳冠中,可徐悲鴻對普及中國美術教育與發展所取得的卓越成就,這些均為他人所不及。只能説,吳冠中是繼劉海粟、黃胄之後的一位大師。這種“夕陽紅”的藝術大師,基本遵循了中國歷史慣性中論資排輩的遺俗,它已不再是一種純粹的藝術現象,而是一種複雜的傳統習俗。

吳冠中不屬於當代美術範疇已是公認的定論,可他是位極為成功的土洋折中派畫家,其繪畫將現代與傳統挪捏一起,如他的“抽象”系列作品,形成一種中西結合的審美趣味。所以,傳統派説他傳統功底不到家也情有可原,可誰也難以否定他具有紮實的繪畫功底以及充滿靈氣的表現力,他一系列江南水鄉及風景畫作都足以證明了這一點。而且,他進行中西繪畫語言的結合嘗試,至少在繪畫形式上的大膽實驗。吳冠中繪畫對形式美的追著與實驗是富有成效,尤其吸收了西方現代繪畫中形式語言,並結合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情趣,雖缺乏原創性價值,但不失東方韻味與現代氣息。當然,孤立的美感與風格早已被現代美術所淘汰,這就是吳冠中繪畫難以進入當代藝術範疇的理論依據。此外,吳冠中繪畫是種回避社會思考的“貧血藝術”,其外在現代形式與現代藝術的精神理念所格格不入,那就是現代藝術所表現出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批評性。中國社會恰恰需要一種大藝術的精神,而不是唯美形式的貧血藝術。

相比之下,吳冠中繪畫遠遠不及當代張曉剛“F4”等人在藝術上的成就。“F4”作品對當代生活和社會問題的思考與批評,無不表現出藝術家的責任感,這些足以確立他們在美術史的地位以及國際影響力。誠然,他們的作品在受到學術關注之後,商業投機隨之跟進,結果引發中國當代美術的一種跟風潮,如北京798畫廊均在兜售文革符號和波譜繪畫。為了利益,如張曉剛在《大家庭》系列的基礎上不斷複製作品,這不僅證明了他的藝術已死亡,也是一種低劣的商業行為。即便如此,這絲毫不影響“F4”的藝術成就和歷史地位,也是吳冠中等一批過渡性畫家所不及的。

吳冠中當前的登峰造極,它無疑遵循了一個中國社會論資排輩的歷史傳統,不論吳冠中藝術和商業的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服從了中國特色的歷史規律。除了資歷之外,吳冠中是位極為勤奮的畫家,並善於發話,他的畫與話均有嬗變的靈活性,譬如“水墨等於零”,可他的畫與話卻是一種內在的貧血,始終回避中國社會的敏感問題,缺乏大藝術精神的社會責任感,只限于説些無關現實痛癢的“行話”。他的折中主義繪畫風格,無不説明瞭中國式“大師”內在冷漠與機會主義特性。最近又表態“水墨是基礎”以及斥責畫院、美協、文聯,這對於如日中天的吳老先生來説,簡直是炮彈打蒼蠅。不過,大師的一舉一動容易引發社會效應。正是一點,決定了抄家與媒體的大力跟進。商業所遵從的邏輯是盈利,甚至走向藝術的反面。因此,目前吳冠中的畫價和聲譽均不能説明其藝術成就和歷史地位。

大眾社會始終具有盲從的集體本能,特別是中國社會,歷來都有造神的文化傳統。中國美術界在改革前後,劉海粟、黃胄等每人平均滿足了社會造神運動的需要,它已是非藝術現象,而是一種極為複雜的社會文化現象。這種尊老迷信與論資排輩的社會傳統,加之現代社會的商業氛圍,使吳冠中成了時代的大師偶像。可以説,吳冠中成為中國收藏界與大眾社會的“偶像”,似乎一點不偶然。一些擁有大量吳冠中作品的收藏機構,斥資為他在國內國外舉辦畫展和宣傳造勢,這種舉動所遵循的是利益邏輯,這些與吳冠中本人及其藝術毫無實際關係,只能説明一種社會心理與商業遊戲存在某種契合關係。何況,當代商業盛行心理攻略,股市現象證明了投機的社會博弈,總有人成為遊戲中的“骰子”。可以斷言,“吳冠中現象”高潮在他生命最後一刻達到頂峰,也是投機家的一次盛宴;陳逸飛之死驗證了這種社會與資本的效應。在一個沒有大師的時代,只能靠資本與傳媒打造一個神話般的“藝術大師”。

關於“吳冠中現象”,學術上應該有一種理性的態度。吳冠中繪畫藝術的好歹及其現象的利弊,應當有一個客觀判斷認知,決不能因為社會性和商業性的時效作用而迷失方向。用法蘭克福學派霍克海默爾的話説:哲學的任務就是對流行時興的事物進行批判。同時,藝術批評往往只限于對藝術內部産生作用,無法改變大眾造神和商業投機的社會本能。或者説,社會渴望大師與偶像未必是壞事,關鍵在於它的氾濫給社會文化生態與藝術發展造成危害性。中國藝術與思想領域迫切需要真正的大師,可它卻如同被等待的戈多,一種社會虛幻的偶像。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