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藝術教育:少點功利 多些創造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09 11:18:50 |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曾經有學者指出,高校藝術學在中國存在體系性混亂,如最典型的例子是,北京舞蹈學院至今仍沒有博士點,雖然在舞蹈上它是首屈一指的。”在不久前舉辦的“全國高等藝術教育高峰論壇”上,國務院學科評議組專家、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曹意強指出了當前高等藝術教育出現的只重研究,忽視創作,偏重規模,忽視品質的現象,得到了與會專家學者強烈的共鳴。

不能重文而輕藝

曹意強教授説:“重文輕藝,這是古已有之的一個偏見。在當前的社會裏,這種偏見愈演愈烈,人們普遍認為搞藝術的人沒有文化,非文字的藝術創作沒有什麼學術價值。殊不知,藝術本是文化的主幹之一,而藝術的學術性就體現在創作本身之中,猶如科學的創造性體現在科學發現之中。”他指出,這種偏見已滲透進我們的專業語言中,在藝術院校裏,人們放棄了體現專業性質的術語,如“創作”、“作品”和“畫室”、“工作室”等,採用來自科技領域的説法如“科研”、“項目”、“實驗室”等等。僅以從事創作的教師職稱評定為例,都是套用文學的,甚或理工科的量化標準加以評定,只計發表的論文篇數,不考慮作為藝術主體的創作,哪怕是在國際和全國性展覽上榮獲金獎也無濟於事。

曹意強説,由此帶來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缺乏創造性。中國人本來非常有智慧,在19世紀以前,可以説在各個領域,如政治、思想、製造等領域,論創造性,中國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為世界提供了榜樣。但為何在一百多年裏卻出現了相反的情況,我們仿佛關閉了創造靈感之門,凡事都要看西方,學西方,儘管口頭上總喊著要堅持民族特色,要注重創新。

有專家指出原因就出在教育上,出在文理分割,藝術與科學分離的教育體制上,出在輕藝重文,輕文重理的思想觀念上。這種狀況導致了我們思維方式的偏頗,甚至極端化,對於任何事物都採取非左即右,非白即黑的定式,永遠處於盲目跟風,走極端的狀態之中,永遠處於撥亂反正,矯枉過正的無效過程之中。

理想的堅守與利益的博弈

吉林藝術學院院長馮伯陽教授指出,在快速發展年代,各種利益群體的相互博弈,人們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以及商品經濟對於綜合藝術教育産生了很大影響。比如,商品經濟的利益驅動機制與大學的反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世俗風氣在大學校園的瀰漫與大學所追求的崇高理想和超然的精神境界的衝突。面對這個利益博弈的時代,大學很難獨善其身。

本世紀初,在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過渡的過程中,綜合藝術教育在自覺或不自覺的跟進中,也或深或淺地步入了某些誤區。“特別是藝術教育規模的擴張對品質的制約。”馮伯陽教授説,許多藝術學院的規模擴大幾倍甚至十幾倍,在某種程度上違反了藝術人才的培養規律。學生數量的劇增,教師的教學激情和藝術創作的慾望被消磨殆盡;大量不具備藝術天賦和培養潛質的學生盲目走進各類藝術院校,使得對藝術的尊崇與敬畏之感,在這種單純作為升學捷徑的人們心中蕩然無存;一些低水準的教育教學只能停留在“實用美術”的層面上;重視設計工具和手段的掌握,缺乏對學生創造性思維和藝術想像力的開拓,這種“産業化”培養下出來的人怎能成為“文化産業”大發展的生力軍、弄潮兒!

專家呼籲設置藝術大學

這是四川音樂學院黨委書記柴永柏教授發自肺腑的呼聲。他説,我國設置和建立藝術大學是一個新的課題。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對建設符合時代需要的藝術大學帶來了新的機遇。高等藝術教育是體現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有責任肩負起邁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偉大進軍中的歷史重任。

他認為,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評判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國家應該創造條件儘快建立一批有影響、有競爭力的綜合型藝術大學,提升我國高等藝術教育整體水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應有的貢獻。

柴永柏教授舉例説,國際文化市場份額中,歐盟佔20%,美國佔13%,日本佔10%,而13億人口的中國僅佔1%;美國文化産業佔GDP的比重為10%,我國僅為2.7%。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對社會主義中國斷言:‘一個只能出口電視機而沒有文化輸出的國家,成不了世界大國。’話雖刺耳,卻發人深省。”他説,錢學森先生在他生前最後一次系統談話中講道:“大學要有創新精神。”傑出科學家輩出的加州理工學院鼓勵理工科學生提高藝術素質,一邊研究火箭,一邊學習繪畫和音樂。這些藝術上的修養不僅使她們加深了對藝術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學會了藝術上大跨度的宏觀形象思維。

藝術教育要防低水準重復

迄今為止,我國已有約1330多所院校設置了藝術學科,目前在校生達120萬之多,是世界上藝術學科最龐大的國家。但是在專業的藝術院校中,只有南京藝術學院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其他同類一級學科博士點都在綜合性大學。曹意強教授認為,這種情況存在著如下危險:即使沒有足夠的專業教授與學術積累,也可以任意招收藝術學一級學科所包括的所有類型的博士研究生。這無疑使得專業性強的藝術院校失去本應具有的學科優勢地位,而綜合性大學中相對邊緣化且師資力量較弱的藝術學科則將發展資源過度佔用。

曹意強教授對綜合性大學創建藝術學院持有異議,他認為“藝術學”這個概念在強調對藝術的學術研究的同時,已將其研究的對象即藝術創作排除在外了。他説,這十幾年中,藝術教育可謂大繁榮,幾乎所有的大學都辦藝術專業,而這種繁榮背後卻深含著對藝術的輕視,特別是對藝術的智性價值的忽視。藝術教育繁榮的標誌應是教育品質的提高,而我們所處的現實情況卻相反:大繁榮引起大混亂的局面。

“全國大學低水準重復建制藝術學院,盲目擴招藝術學生,早已是眾所週知的問題,如果把握不好,藝術門類的確立反而會加劇這種違背學科標準的傾向。”因此,曹意強教授呼籲,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學科規範與評估體系。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