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佐:天才式的美國藝術教育

時間:2011-10-14 12:46:12 | 來源:藝術中國

藝術家>袁佐>畫家觀點>

美國的藝術教育從它的招生方式、課程結構、工作室的公用制度和它的內容極為廣泛而靈活的選修課程來確保他的天才式教育和學生的自由發展。

雖然美國沒有統一的藝術教育大綱或全國統一標準,在各院校中雖有側重的不同體現,但美國的主流藝術教育思想基本相接近,這個體系于學生在校的各階段都有很明確的強調。就拿我所在的美術學院舉例來説:從招生宜始,學校基本不要求學生的基本功程度,或是説這個“基本功”也是早就脫離了傳統藝術教育中要求的造型能力和主題創作功力的要求。招生辦公室在審閱學生報名所交上來的作品時,學院不太看這個學生的一般的素描造型基礎、色彩知識或是某一主題的表現方法。若是一個報名的學生帶來的作品是四平八穩的傳統的素描和靜物,即使作品本身體現出很有傳統訓練的功力,這個學生的作品也不會在新生的篩選過程中佔有任何優勢。學院更重視的是學生的獨立的藝術嗅覺,個性張揚的嘗試或是作品所涉及的社會性,和人文思想的深度。藝術作品的水準或成績只在整個招生審核裏佔三分之一的比重,學生高中的平均成績和SAT成績佔另外的三分之一,學生平時參與的社會工作和他的藝術理想、主張佔有更重要的三分之一。學院實際上更願意接受那些非傳統年齡的學生,他們一般都有幾年的社會工作經驗,有些人更是讀了醫學院或是文學專業後更覺得藝術是他們的真愛,所以轉學來學藝術,一些人是經過幾年的“家庭鬥爭”,違抗父命轉而學藝。不是説這一部分人如何英明、聰慧,誰也不能保證他們在藝術上今後一定成功,但這是一部分思想堅定,珍惜機會的學生,他們往往會是在四年的學習當中百倍努力,極有爆發力的學生。

美國藝術學院的課程結構設置、自由選擇度各有不同。他們也是根據各自學院的師資狀況、教育設備和地區特點來建立各自的體系,每個學校都會特別標榜他們各自的特點和優勢,有些特點和優勢不是每個學校都可以相互模倣和建立的。這就形成了美國主體藝術教育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和課程結構設置,各院校有自己獨立的教學思想和方法。這樣的教育體系要求學生很有天才地選擇學校,自己有明確學習目標,極為聰明地利用周邊條件,很有特點的發展自己。這裡的學院不是一個生産流水線,通過幾道工序而生産出某一型號的産品。學院是一個實驗室,它在“科學家”的指導下,利用實驗室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來創造新的事物,開發新的産品,建立新的概念。

還是以我所在的藝術學院做例:全院約1300名學生,四年制本科生,藝術學士學位需要120個學分畢業,學校有春、秋兩個學期,學生每個學期可選5門課,共15個學分。夏季課不固定,一般只作為補充,加快學業而已,並非規定課程。由於各專業的必修課和一些課程的安排,學士學位最快也要3至3年半完成,根據教育資源全民共用,最長學生不可在校逗留超過7年。4年的學業由第1年全院統一的基礎課教育開始,第2年開始分專業,由於各專業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前後次序、要求不同,很少有人在3年級後半學年再更換專業,因為這會給自己在時間上和經濟上帶來巨大的壓力。在課程安排上,學校是本著儘量減少必修課,擴大選修範圍。從理論上講任何一個學生可以選修全院各係的任何一門課。在第1年的基礎課學習中,每學年只有一門真正的選修課,而從3年級開始,幾乎都是選修,全院8個係21個專業,每學期開課近500門/種,外加高年級學生可找老師自立課題作為“獨立學習”課程,及每年學校提供的6-8個國外旅行課程,學生亦可在2年級之後到36個和學院有協議的學院借讀一個學期,以開闊眼界,增加學習和生活經驗。

除平面設計專業外,所有科系的課目成績不設ABCD,而只有“通過”和“無成績”,及每班最多1-2名“榮譽-優秀”3種成績等級。這種評分方法可給與學生更大的自由空間,學生不必完全按照教員的要求去完成課程,學生只需要做到學校的最低標準:學期內未缺課3次,參加期中和期末講評或考試,並基本理解課程內容即可取得“通過”。學生亦可額外完成教員指定作業,或另辟專題再作研究,他們的努力也有可能只得一個“通過”而已。學校以此來鼓勵學生自由思想,培養個人主動學習的習慣,限制教員強求個人唯一審美標準和藝術觀念的權威,營造一個寬鬆開放的藝術創作環境,學校期望學生畢業後仍能習慣性地按照各自的觀點去創作、去思考。這種觀點和設計係的平面設計專業的觀點形成強烈對比:設計專業強調設計師為顧客服務,你的作品要起到溝通廣告商和消費者的作用,作品要接受客戶的評論。因此,儘管校內不斷爭論藝術創作引導社會,還是藝術作品服務社會,設計專業仍是選擇採取ABCD評分制度。

 


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習方向和內容極為繁多,學生可以完全自由發展,但是,儘管學校向學生提供“學業指導”服務來幫助每個學生選擇他們的專業和發展方向,但這種“學業指導”完全是私密式的建議指導,完全沒有任何約束性,學生無需遵從。在這種情況下,學校總會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在整個4年的學業安排上和個人發展方向上陷於混亂之中,苦悶于不知所措的狀態下。只有一少部分學生從一開始就在整個系統中如魚得水,受益於校內的各種設施和服務,他們懂得如何選擇自己的教授和課程。在4年的學業結束時,他們有想法,有能力,有自信,這批學生是學校的精英。當然,這種體制無疑是對公共教育資源的巨大的浪費。但是在美國這樣一個完全以個人意識發展的社會環境中,這種教育體系也是無需置評的,它是服合這個社會的特定結構的。

在美國純藝術教育機構中,學校不很重視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問題。因為藝術家是自由職業者,他沒有,或很少有聘人機構。學生畢業後的最理想狀態應是獨立創作的藝術家。儘管是設計專業的學生有所不同,設計公司會大量雇用設計人員,但學生們仍是期望有一個自己的工作室或公司。這樣長期以往的自由發展的天才式教育模式,厚積而薄發,那些有創造力、有新思想的藝術家從而不斷出現,新觀念、新風格也就不斷涌現。這也是學校適應社會而演變的過程,也是這個社會自由發展的生命力所在。

天才式的美國藝術教育不是一個完美的教育模式。它大量的浪費教育資源,並在一定程度上以犧牲相當數量受教育者的前途為代價,來保持它的獨立、自由。這在中國的現行體制和經濟狀態下是不容許發生的。但它作為我們在新時期探討如何建立一個新的、適應中國文化傳統、有中國特色的藝術教育模式借鑒的範例是很有意義的,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

文/ 袁佐

2005年9月30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