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大學應堅持獨立思考、學術自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21 16:03:02 | 文章來源: 中國教育報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作為培養人才、創新知識、傳承文化、服務社會的機構,如何更好地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和機遇,進一步發揮自身的文化交流、交融功能呢?筆者認為,大學不僅應該成為文化交融的催化劑,還應當是黏合劑、洗滌劑。

大學應成為文化自覺的倡導者。所謂文化自覺,費孝通先生認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大學應該成為文化自覺的倡導者,系統研究、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更加重視古典教育,鼓勵學生讀經典、讀原典,能夠與先賢往聖進行心靈的對話和溝通,關注文化的前途和人類的命運,推動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使之煥發新的光彩。

大學應成為文化多樣性的推動者。大學之謂,就有包羅萬象、海納百川的含義,代表著知識的普遍性和差異性。在全球化時代,大學不僅要傳承本民族的文化,也應該成為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推動者。大學應該對世界上多樣性的文化、語言,不同文化的思想和經典著作開展盡可能多的教學和研究,通過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學術研究以及國際文化交流,培養能夠尊重不同文化和價值、促進跨文化交流的世界公民,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尊重、溝通與對話。

大學應成為文化創新的實踐者。人文社會科學既是知識體系,很大程度上也是價值體系,它是民族文化中最精緻、最核心的部分,擔負著啟蒙思想、傳承文明、教化育人、咨政議政、豐富生活、陶冶情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等重要功能。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交流和溝通,特別是人文交流,是不同文化之間深層次理解的橋梁和紐帶,有助於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心靈的溝通、精神的和諧、思維方式的相互理解和價值觀念的相互尊重。同時,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者、學生也應該有一定的科學素養,掌握一些自然科學的知識和方法。全球化時代面臨的許多問題,諸如資源、能源、糧食、環境保護、疾病等問題的解決方案,都需要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多學科的支撐。

大學應成為文化引領的先行者。大學並不排斥通俗文化,但是大學應該有更高的追求。一方面,大學要對通俗文化,特別是同消費主義、娛樂主義相結合的通俗文化進行學理上的建設性的批判;另一方面,要通過對高深文化和高雅文化的追求和傳播,對真、善、美、愛的闡釋和倡導,創造性地進行文化引領。

大學應成為大眾文化的“防火牆”和“平衡器”,當大眾文化趨於低俗時,它提倡高雅文化;當大眾文化趨於膚淺時,它追求高深學問;當大眾文化趨於功利時,它堅守文化理想;當大眾文化趨於平庸時,它號召卓越精神;當大眾文化變得浮躁時,它堅持寧靜致遠;當大眾文化趨於激進時,它提醒保守而正確的價值。這樣的大學才能成為“社會的良心”,成為文化引領的先行者,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徵,成為人類的文化之光。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對大學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學要堅守自身的使命,守護自身的精神,崇尚學術,追求真理,堅持獨立思考,堅持學術自由,抵制壓力和誘惑。只有這樣,大學才能成為德國學者費希特所言“大學即是人類本質之超越有限、生生不息生命的所在”,才能符合“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學之道”。 (摘自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在山東大學國際大學校長論壇上的演講)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