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大學教育既要考慮又要引導社會需求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09 09:09:16 | 文章來源: 中國經濟導報

在中國的大學教育由理論轉向實踐後,職業教育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即在學術方面失去了對理想和價值的追求。這樣的情況在全世界具有普遍性,也引起了眾多思考。筆者的觀點是,大學教育不僅要考慮社會的需求,同時也要合理、科學地引導社會需求。由此,從某個角度來看,大學教育跟社會需求之間存在差異或者説距離,這是有必要的,不應走向極端的職業教育。而且還應牢記大學本來的面貌和主旨,即照亮人類的人性之美,換句話説就是要把年輕人培養成一個人格健全的、合格的公民。

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中國逐漸建立起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30多年來,共培養了約7000萬的大學生,大學本身的數量也有了巨大的增長。那麼,如何來教育這樣龐大數量的年輕人,尤其是如何認識大學教育和社會對人才需求之間的差異,就成為像筆者這樣的大學工作者和管理者思考的重要的課題。

就個人感覺,在上個世紀90年代左右,中國的大學教育曾經歷了一個重要的轉折。之前,中國的大學教育是非常理想化、引導式的教育,不怎麼考慮社會的需求;而之後,則逐漸向市場主導發生轉變,各種專業的教育越來越強調其職業性和技術性。以清華大學法學院為例,上個世紀90年代前,法學院的教育理論很多、條文很多,但怎麼運用法律的很少,有待於大學畢業以後,進入的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公司重新進行適應;而進入90年代以後,法學教育則開始強調其職業性、技巧性、技能性。

如今,經過了10多年的努力,中國大學的職業教育,可以説達到了非常成熟的階段。不過,筆者確認為,這樣職業化的大學教育逐漸顯露出其走向另外一個極端的苗頭,即只有職業沒有理想;只談技巧、技能,忘記了大學的本質──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合格的公民。在這樣的情況下,可能大學培養出來的科學家、醫生、律師等優秀人才,或許在專業技巧、學術領域上擁有卓越的才能,但是卻可能在其道德、特別是職業道德方面有所缺陷,這會給社會帶來很多的麻煩。那麼這樣的大學教育究竟對人類來講是福音還是噩耗,恐怕很難説。

實際上,這樣的擔憂,在全世界都具有普遍性。2007年,美國哈佛大學劉易斯教授曾在其撰寫的《失去靈魂的卓越》中指出,美國各頂尖研究性大學正為追求卓越地位展開空前的競爭,就競爭的激烈程度和所取得的成就而言,哈佛大學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在爭奪優質師資和生源的過程中,哈佛大學忘記了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把年輕人培養成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成人!他就批判説,“為了提高學生、家長、社會對大學的滿意程度,取悅學生的教育,使哈佛失去了它的靈魂、價值”。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大學不是為自己培養人才,而是為社會培養人才的,因此需要考慮社會的需求。但同時也應認識到,大學是社會的引導者,是社會靈魂的倡導者,公平正義的捍衛者、社會道德的倡導者。因此,大學的定位不應是跟在社會發展的後面,而是要走在前面來引導社會的發展,應成為整個社會靈魂的塑造者、社會道德的堡壘,一個堅強的守護者。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一些差異,或者説距離是由必要的。這才是未來大學改革、發展的方向。正如劉易斯教授在其書中所言,大學的價值、大學存在的目標和宗旨,應是照亮人類的人性之美。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