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專家:刻板印象越深 越難打破
對於“亞裔紙老虎”的説法,華裔心理和教育學者有不同的見解。
皇后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葛樹人指出,他認同“紙老虎”撰文者的説法,“但一再去佐證這樣的説法,對亞裔的未來發展沒有好處。”他説,現在美國人聽到亞裔,特別是亞裔大學生,就會認為是“聰明、用功、念常春藤大學,讀書、音樂、運動樣樣行”,“可是這樣真的好嗎?被別人界定在狹小範圍裏,真的值得慶倖嗎?”
葛樹人指出,“玻璃天花板”的概念在1996年左右起,就被熱烈討論過,由於亞裔小區人口比率小、採樣不足,因此學界一直沒有採取特別的行動去證明這個説法;且每個族裔都有具領袖特質的人,但是在族裔與族裔之間的比較和統計,目前也沒有類似的跨文化調查,變成只要有亞裔在某個企業裏升不上去,就會被形容是“遇上了玻璃天花板”。
在美國教育界近40年的葛樹人學生無數,“可是在我教過的學生中,到現在,也只有一位1.5代華裔移民曾被推舉出來當研究生學生會長,而且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身為一名少數族裔,已經有很多的不利之處,現在我們還得花雙倍功夫,去打破這些既定印象。”葛樹人記得他的一位日本裔友人,多年在美國某所大學擔任教務長,是很資深的美國教育學者。但一次他到華府出席學術會議,在水門附近欣賞河邊美景時,一位巡警上前搭訕著問他:“你看這風景是不是很漂亮?跟你的國家相比應該不遑多讓吧?”
葛樹人認為,一直誇大這些刻板印象,對亞裔非常不利。他記得上世紀80年代,亞裔被美國視為“模範少數族裔民族”的樣板,當時亞裔心理學家即開始撰寫多篇文章,呼籲不要鼓吹這種刻板印象,亞裔仍沾沾自喜。這些刻板印象出現的後果,是政府資源分配嚴重刪減,“為什麼?因為政府在分配預算時,會認為‘亞裔都是模範了,不需要把錢花在他們身上做研究’”。今年“虎媽”掀起中西家庭教育大戰之前,這類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其實早已反映在生活中:知名大學規定亞裔學生招生率,或是亞裔學生錄取成績平均都比其他族裔嚴格。
紐約大學(NYU)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畢業、人際溝通專欄作家貝弗麗不完全認同“紙老虎”的觀點,“如果照這樣的論點來看,那怎麼會有這麼多的亞裔政治領袖,逐漸在美國政壇出頭?”貝弗麗指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可以決定一個人有沒有領導社交能力的因素,一個來自留學生家庭的華裔第二代,與父母以經營美甲店維生的華裔第二代,“光是成長環境就有許多不同,”她進一步説:“可是個性天賦以及個人的努力,這些影響遠比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來得更大。”
貝弗麗認為有些人天生就有領導者風範,任何族裔皆然,可是亞裔家長教育孩子從事像醫生、律師、工程師等工作,而不培養或鼓勵他們成為政治人物或企業領袖,有他們的原因和考慮,最主要就是價值觀因素。她指出,因為上述行業不管在東方、西方,都是比較受人敬重且收入較好的行業;另外亞裔父母也發現,身為少數族裔,要成為政治或企業領導人,可能會遇上“玻璃天花板”的牽絆,那條道路與成為專業人士相比,更難走。
對於“亞洲花花公子”教亞裔如何把妹的公司“生意興隆”,貝弗麗頗不以為然,“因為不管是哪種族裔,都有不懂得與女性相處或不善追求異性之道的人”。她説,非亞裔也有不少這樣服務性質的公司,網路上類似這樣教人如何追求異性的資訊更是普遍;即使是專業的心理學刊物,如“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也幾乎每期都有教人如何經營兩性關係、人際關係的文章。她強調,對美好人際關係的需求與期待是“人性”,而不是“民族性”。
楊韋斯利在談到在美亞裔未來可能的轉變時提到,近年來的亞裔新移民已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同,“他們不是來美掙扎求生存的,有更多的方式去成就自己”,他有自信亞裔還可以更上一層樓,“其實亞裔可以做的更好,在創造性、情商、社交能力上,都有可以發揮的空間”。只是“現在雖然學業成績領域上是精英等級,但在社交領域中還只在初中生階段(junior level)。”楊説,如果這篇文章能讓亞裔反思、討論並找到更加精進自己的方式,“那也算是一種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