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辛亥時期的中國美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13 08:57:54 |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美術教育的改革

引進西方美術教育中的寫實主義,以寫實來改變中國繪畫的局面和精神,也是辛亥時期有理想的中國藝術家和藝術教育者們的共同訴求。

1911年,李叔同完成西畫學業回到中國,開始了他在杭州的油畫啟蒙教學活動。李叔同的教學,先從靜物、石膏寫生開始;1914年增加了人體寫生,這在中國藝術史上尚屬首次。之外,他還帶領學生到室外寫生。西湖成了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今杭州高級中學)藝術專業學生們寫生的天堂。而學校為了學生們寫生,還在西湖專門準備了兩條船。豐子愷、潘天壽等藝術家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李叔同的教學,第一次在中國美術教育中奠定了實物寫生、真人模特寫生的地位。中國傳統繪畫的臨摹技術,從李叔同開始,有了另一條寫生的道路。

當李叔同在杭州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上海圖畫專門學校在劉海粟主導下,對中國傳統美術教育進行狂飆突進式的改革。劉海粟首創男女同校,創辦中國第一本專業美術雜誌,開展大規模外出寫生。在劉海粟的一系列改革下,圖畫學校迸發出新興能量和活力。之後,劉海粟在寫生課堂大膽啟用裸體女模特,引起舉城轟動。寫生教室被流氓搗毀,劉海粟因此也遭到軍閥統帥孫傳芳的通緝。但面對強權和社會的巨大壓力,劉海粟堅守學校,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自己的辦校諾言,堅守自己宣傳藝術的責任。

中西融合與碰撞

沿著近代海派畫家和嶺南畫派的路徑,20世紀中國畫逐漸形成兩大類型:傳統型和融合型。

傳統型是指活躍在北京地區的京派畫家和上海江浙等地的畫家。其中包括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這樣的大師級畫家。他們反對摹古泥古,力主“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尊重藝術個性,將傳統繪畫推向高峰。

融合型主張中西融合,革新中國畫。除嶺南畫派“二高一陳”外,還包括劉奎齡、劉海粟、徐悲鴻、蔣兆和、朱屺瞻、丁衍庸、李可染等人。影響最大的當屬徐悲鴻學派。

徐悲鴻倡導寫實主義美術,積極參加革新中國畫的運動。他將歐洲寫實畫法與傳統技巧結合在一起,將惟妙惟肖的造型和憂國憂民、密切關注現代生活的藝術思想引入中國畫創作,融形似與墨趣于一體。以徐悲鴻為中心形成了一個主張融合東西方藝術的畫家群體,成為20世紀50至70年代中國寫實繪畫的主幹。

順著中西融和這條路,林風眠、吳冠中等已不囿于傳統中國畫的模式與筆墨技法。他們將西畫的色彩、透視、造型等更加廣泛地運用。儘管他們仍舊使用傳統中國畫的材料工具,如水墨和色彩,但他們追求的是強烈形式表達和個人語言。這引發了吳冠中後來的“筆墨等於零”和“形式美”的爭論。作為民國最高藝術學府——國立藝術院院長的林風眠,倡議“調和中西藝術,創立時代藝術”。他以藝術改造人生、藝術改造社會為己任,曾夢想著西湖成為中國的佛羅倫薩,成為中國文藝復興的發祥地。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