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談市場環境下的美術教育改革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01 15:42:59 | 文章來源: 新浪收藏

要解決美術教育的革新,首先要做好項目定位的工作。從“美術”在近代出現開始,蔡元培就把“美育”看成是陶養人類性情的一門學科,把它作為社會自我更新的精神動力。蔡元培受席勒美育思想的影響,認為美術可以使人進入一種“不計價功利卻有益於人類身心發展”的狀態。美術作為文化精神領域中較高層面的內容,人們學習美術,培養對生活的美感,從而取得追求美好生活的動力,對生活産生向善、向美的願望,從而改造人的思想。當時的中國沒有相對經濟社會條件貫徹蔡元培美育思想,但美術教育發展至今,已經具備基本的生活條件,是時機讓美術發揮改造人們生活品質的作用了。改革開放使經濟結構率先改革,社會物質日益積累。社會生産將不僅局限于物質領域,在精神生産的需求方面也逐步擴大。人們對於生活中的事物不僅要求其功用,而且不斷希求更愉悅的外觀、更人性化的使用理念、甚至啟發對自身環境的反思。這也是美術作為一門人文學科的根據。

然而,市場化、商業化的社會給人的印像是不“人文”的,是只考慮金錢利益的,只看物質的增長的一個迴圈系統。美術的教育如何在發揮市場價值的同時保持“人文主義”自我反省的特徵,就是如今的難題。也許20世紀初德國的包豪斯學校是一個很好的例子。1919年,主張藝術美與其實際功能結合的一批德國建築家、畫家、工業美術家創辦起專門設計工業化建築和工業産品的包豪斯學院。創始人的目的很明確,即反對古老的畫室美術,皇家美術,認為美術應該隨著工業時代為大眾創造“簡單、適用”的生活用品和乾淨、整潔的房間,但是又不失去藝術設計的品質。從這一原則出發,美術拋棄了高貴的面紗,與工業社會市場需要緊貼到一起,把美術的學習場所轉換成類似工廠車間的“工作室”,把美術創作和製造貫穿起來。他們研究了工業産品的製作流程,使“美觀節約”“製造方便”的概念進入到創作思考中,於是美術的教育不再是“唯美至上”的理想狀態,而是符合美感、貼近市場和工業需求的藝術,也改變了人們對“傳統美術”教育的定義。

相對而言,中國現今的美術教育還是沒有膽量構想“商業”與“藝術”結合的教育體系,他們擔心與商業掛鉤的美術會降低“藝術水準”,同時又無時不刻地擔憂傳統教育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各大美術院校遲遲未能建立“試驗的有針對性”的教育項目,致使美術教育的改革永遠停留在概念階段。實際上,美術教育應該是一個綜合教育,美術學科中的各個分支,繪畫、雕塑、攝影、設計、建築都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體,在設置科目內的課程時,要考慮以項目為單位,而不是僅以年級時限為單位進行教育。傳統的課程,如三維素描、古典油畫、雕塑技法、版畫製作技術等傳統項目,可讓學生決定自己需要的課時去學習,而對攝影、影像製作、觀念藝術等新興學科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更多參與這類課程。

設計類課程中,産品、工業設計、織物設計等,需要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工廠、公司學習機會,以便讓他們去接觸真實的製作環境和市場情況。甚至可以成立研究小組,培養在實際産品中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和各係的職責不僅是傳業授學,應該增加其管理者的角色,聯繫社會機制,以便使教育産品具有理想和實效的雙重特徵。

因此必須分清美術教育中哪些是“美學品質”問題,哪些是美術生産流程問題,哪些是材料技術問題。針對不同種類的問題,我們需要建立不一樣的項目課程來解決問題,引導學生達到“自我期望”,而不是刻板的完成固定的“教育任務”。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