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美術教育:重在培育創新能力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01 15:33:39 |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如何培育學生的創新品質,如何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了檢驗教育教學成敗的關鍵。美術學科不僅應教給學生繪畫的技能技巧,而且應讓學生在掌握基本技能技巧的過程中釋放出各種各樣的想像力和表現力,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最具成效的學科之一。為了真正發揮美術教育的這種優勢,我們應當以創新的態度,對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估方式進行科學的調整。

課程設置不能顧此失彼

美術教學課程的設置,要全盤考慮,不能顧此失彼。不論專業技能課還是專業理論課,當向學生講解我們五千年的藝術傳統:彩陶青銅,秦磚漢瓦,摩崖壁畫,水墨丹青等光彩奪目的同時,也要向學生講解歐風美雨,異彩紛呈,更要講當代國際國內最新的藝術成就。讓學生知道前邊的先頭部隊或探險者已走到了哪,使學生的思考水準與世界上最新的思考水準同步,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可能有新的超越,也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又比如造型技能技巧的訓練課程,不但訓練寫實的能力,也訓練表現的能力,還可相互交融。

學生可以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角度,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感受選擇他們已經掌握的本領去再現或表現對象。他們的這種再現或表現即使十分幼稚,只要有新的苗頭,就是一種成功。正如著名教育家羅恩菲德所説:“在藝術教育裏,藝術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創造的過程中變得更富於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用於何處。”這説到了藝術教育的根本,對於我們有著特別現實的指導意義。

我們當下的美術教育固然要培養出一批極具創新精神,富有創造能力的畫家、雕塑家和設計家,又何嘗不能或不會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創造能力的別樣人才呢。特別是美術專業院校比比皆是,學生不斷擴招,學了美術而不從事美術專業工作的學生會越來越多,讓他們帶著從美術專業培養起來的創新精神走向社會,開創出一片新天新地,這也是教學內容應該實現的一個基本目標。

教師要從原有教學理念中走出來

教與學是個雙邊活動,心理學家皮亞傑的“教學相互作用論”把兩者之間的關係表述得十分清楚,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所以,要完成培養創新人才的目標,教師就首先要從原有的教學理念中走出來。比如,專業課教師不能堅守傳統的偏于對學生進行單純技能訓練狀態,要引導學生去嘗試和探索,從代代相傳的技能訓練中,把學生送上創新的道路。

要因材施教,同是學習美術專業的學生,他們的經歷和性格大有區別;他們對事物的感受和見解大相徑庭;他們的好惡大異其趣。學生的這些素質應得到理解和尊重,這種理解和尊重要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有的學生對色彩敏感,有的學生對形體鍾愛,有的學生對墨韻癡情,有的學生對線條迷戀,切不可求全責備,要助長學生的興趣甚至偏愛,鼓勵他們發揮所長。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各展其才,充滿創新進取的精神。

高等美術教育應多一些講座,少一些灌輸。除本校教師外,多請校外成績卓著的教授專家和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來演講,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知識資訊。少一些定論,多一些質疑,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多種境遇中碰撞,在碰撞中濺出照亮他們前進的火花。要將多媒體以更生動、活潑的方式運用到教學中,使用多媒體這個新的工具是教學方法的一大進步,教師省去了不少瑣事,能集中精力用於組織教材,把藝術發展的歷史和藝術前沿的最新成果充分展示到學生面前,讓學生很便捷地去瀏覽、思考和感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可不定期的甚至是隨性地進行展示活動,把學生的作品展示出來,一齊觀賞和品評,其中定然會有啟發心智的創新蓓蕾。

評估要堅持創新的方向

採用科學的評估方式,認真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總結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得失,是美術教育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效果都會在學生的身上反映出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既要看學生掌握技能技巧的狀況,更要看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作水準。要採取多種評價方式,學生可以自己評價自己的作品,學生可以相互評價對方的作品,評價不是為了得出一個統一的答案,而是通過評價以鼓勵有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學生,激勵和啟發創新意識不強的學生,增強他們創新的自信,促進他們學習的自覺性。

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撰寫的《學會生存》一書所指出的:“在創造藝術形式和美的感覺的過程中,我們獲得了美感經驗。這種美感經驗和科學經驗是我們感知這個萬古長青的世界的兩條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樣,一個人的想像力也必須得到發展。”我們有了新的評價方式,相信評價的方向和評價的方式變了,學生的思維方向和努力目標才有可能跟著改變,才能朝著創新的方向進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