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我們眼中真的有孩子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6-01 13:33:55 |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當特殊教育的某些理念被引入普通教育後,一些教育工作者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眼中真的有孩子嗎?

“我們眼中真的有孩子嗎?”在近日舉行的第38期教育之春沙龍上,北京市新源西裏小學校長梁松梅的這個提問,直接指向塑造孩子心靈的教育事業,引起了與會者的深思。

27年來,新源西裏小學進行了一項探索,即在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之間探索融合教育,不僅在特殊兒童的教育上取得成果,更是在普通兒童的教育上有了不同以往的心得,從而形成了“無論普教還是特教,每一個孩子都是特殊的,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個性化支援”的教育理念。

新源西裏小學的實踐引起參加教育之春沙龍專家學者的關注,面對困擾著教育界多年的問題,比如“應試教育”、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的“錢學森之問”等等,他們認為,我們的教育必須告別“標準件”、“工業化”的“生産模式”,讓我們睜大眼睛,用心、用愛、用真情去關注每一個孩子。

眼中有孩子,就要看到他們的個性差異

“每個孩子都有個性,這是由他們先天和後天影響形成的獨特性,包括不同的認知特徵、興趣愛好、慾望要求、價值取向、創造才能潛能,個性影響孩子千差萬別的發展。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過分強調共性,忽視甚至抹煞個性,統一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連考試都是‘標準化的’,這樣培養出來的人只能是‘標準件’,造成嚴重的後果。”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郭永福説。

要看到孩子們的個性,就要承認每個孩子是有差異的。新源西裏小學現有孩子243人,其中特殊兒童66人,特殊兒童以智障、腦癱、孤獨症兒童為主。融合教育就是讓新入學的特殊兒童在特教班學習和培訓一段時間,視其個體情況,讓其進入普通兒童的班裏進行隨班就讀,目前該校有8名特殊兒童全天在普通班隨班就讀。

別小看這小小的數字“8”,卻撬動了教師的價值觀。“特教學生的加入,讓我們的教學變得不那麼隨心所欲了。”該校普教部主任劉繼紅説,“我們老師必須跳出‘教書’的圈子,觀察這些孩子‘需要怎樣學’,結果發現有的孩子需要看聽結合才能記得牢,有的孩子在操場上跑兩圈以後才能乖乖上課。而當我們老師把教育這些孩子的心得,用在普通孩子身上的時候,才發現,他們也有這樣或那樣的差異,但長久以來,我們習慣性地認為算不了什麼。”

“的確,我們發現普通孩子的差異更容易被淡化、被誤解,學習的壓力降低了他們的動機和興趣,他們需要提示和指導的內容更容易被教師所忽略。”該校特教部主任朱振雲説,“學困生的存在更説明瞭這一點。作為一個特教人,走進普通教育,我發現,普通孩子比特殊孩子反而學得苦得多。”

有發現就得有作為,“根據孩子發展的特點注意照顧差異”成為該校老師的共識,那些經過特殊教育訓練的融合教師開始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一個學生的一般情況和個性特點,無論是對特殊兒童、學困生,還是優秀學生,都會從他們的實際出發為其制定個別教育計劃,例如閱讀強的,老師會提供給他更多的閱讀資源,學習習慣不好的,老師從寫好一個字開始對孩子進行訓練,從而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提優輔差。

這種接納並欣賞差異,真正做到尊重每一個個體,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的做法得到了專家學者的認可,“我們總是‘大一統’取中間水準,質優生得不到優先的發展,學困生跟不上。其實每個人的稟賦不同,只有充分發展他的個性,避其所短,才能使人得到充分的發展。”郭永福説。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