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講話中深刻指出,“不斷提高品質,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高等學校要把提高品質作為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為我國高等教育指出了明確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高校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進入了大眾化教育階段。然而,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數量不等於品質,有些地區和高校近年來熱衷於發展數量而忽視了品質。必須牢固樹立“提高品質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的觀念,把提高品質作為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
從國際人才競爭的形勢看,提高品質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化大調整時期,各國之間在經濟、科技等各方面展開激烈的競爭,但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高素質高水準的人才,誰就擁有21世紀。當今社會,人才是第一資源。
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力資源很豐富,但我國又是人才弱國,人力資本很匱乏。要把人力資源變為人力資本,必須靠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雖然總量居世界第一,但每人平均受教育年限、毛入學率在世界100位之後。美國、加拿大、日本等發達國家毛入學率均在80%以上。我國至今還沒有世界一流大學,因此必須在提高品質上下功夫,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才能培養出大批高水準、高素質的人才,才能在國際人才競爭中有立足之處、佔一席之地。世界發達國家在經濟社會崛起過程中,都有一些高水準的一流大學發揮了巨大作用。
新世紀以來,我國在國際競爭中主要靠廉價勞動力,靠製造業大國,這是不能持久的。我國缺少科技創新人才,必須努力創辦一批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高校,培養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各高校要在提高品質上下功夫,不要在發展數量上、在“高、大、全”上下功夫,更不能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要狠抓內涵建設。要認識到國際人才競爭的嚴峻形勢,努力提高人才培養品質,否則不可能改變我國科技落後狀況,不可能在國際人才競爭中取勝。
從高校面臨的責任和使命看,提高品質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胡總書記説,“對我國來説,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而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産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在國家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三類人才: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為此,必須辦好各類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的重任,承擔著發展科學技術和文化的責任,承擔著為社會服務的重任。為了有效地承擔這些重任,高校要正確定位、各負其責、形成合力,一要辦好研究型大學,重點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承擔原創性科學研究,承接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二要辦好應用型大學,主要培養基礎知識比較寬厚、適應能力較強的應用型人才;三是辦好高職院校,主要培養有一定理論知識,職業能力較強的第一線管理和技能型人才。各類高校都應安於本任,辦出特色,提高品質,不要互相攀比,互相錯位。只有在品質上下功夫,每所高校才能培養出高素質、高水準、有特色的人才,才能適應和滿足社會各方面的需要,才能承擔繁重而艱巨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和使命。
從我國高校的現狀看,提高品質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高校擴招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發展,對經濟社會的發展、滿足人民群眾上大學的需求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如有些地方的高校發展速度過快,發展規模過大,而經費、師資、校舍、設備的數量嚴重不足,影響了品質的提高,甚至出現品質下降的現象,出現了規模與投入的矛盾、規模與結構的矛盾、規模與就業的矛盾。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階段走向大眾化階段後,一方面滿足了更多人上大學的願望,另一方面也導致一些不太合格的學生或對上大學準備不足的學生進了大學。目前有一部分大學生學習動力不足、追求目標模糊、生活目的模糊,存在“松、散、懶”現象,受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個人主義價值觀影響較大。而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育人工作有所放鬆。教育被異化了,教育迷茫了,即教育變成了教學,教學變成了教書,教書變成了傳授知識,忽視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教育,背離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宗旨。因此,高等教育必須在提高教育品質上下功夫。胡總書記説,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要造就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人才,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高等教育如果不在育人上下功夫,不在提高品質上下功夫,不能改變目前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必將導致大學功能的失卻,産生大批不合格的大學生,從而貽誤我國社會主義大業。因此,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有一種危機感和責任感,把提高品質作為高等教育的生命線,作為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
《中國教育報》2011年5月3日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