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學生特需“倒逼”教育變革 上海中小學探索個性化教育系列報道(四)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4-01 09:15:02 | 文章來源: 中國上海網

解放日報近日連續刊登了上海部分中小學探索個性化教育的報道,引起廣泛關注。不少校長提出,學生的個性化教育需求,給現有的學校教育提出了新挑戰,比如“特需”教育需要師資和學制的彈性配置,學校如何滿足?鼓勵孩子多元發展,教師不能再手持“以分數論英雄”的單一標準,該如何發現孩子的多元特長?當學校無法滿足孩子的“特需”要求時,如何盤活校外資源,搭建更大的平臺?還有不少校長認為,“個性化教育”的創新探索,將“倒逼”教育改革步伐推進。

一對一,師資尚缺

某中學的小史是理科“偏才”,剛進初中時,語文只考2分,數理化卻門門接近滿分。也就是説,小史的語文得去小學補課,數理化水準卻已相當於高中生。後來,學校採取“一對一”方式,安排師資對他進行個別化輔導。

然而,“一對一”的特需輔導,對師資配置和課時設置提出了挑戰。當前的師資配置,是每節課一位學科老師教育一個班級40多名學生。如果“一對一”,再加上其他學生也有“特需”要求的話,無論是授課進度還是授課時間,都將加重現有教師的負擔。而且,對於一些某方面超常發展的學生,本學段的教師可能已無法滿足其要求,需要更高層次的教師帶教,這也給學校出了難題。

為此,滬上部分學校積極探索,儘量滿足孩子的特長髮展需求。楊浦高級中學從高校中聘請相關領域專家,帶教孩子攻克科研小課題。有些學校則從家長資源中挖潛,邀請衛生、環保等領域的家長進校開設“微型課程”,拓展了師資來源。

一對多,尺規要變

“特需”教育的目標,並非僅針對少數個例,而應面向每一個學生。當前,不少教師評價孩子,還是按分數高低分為三六九等,重點關注特別優秀和特別困難的群體。如何在當前教師與學生“一對多”的教學模式中,讓大多數處在“中間地帶”的平庸孩子也能被“點亮”?

閘北八中校長劉京海提出,要打破以分數為尺規、把學生培養成“考試標準件”的模式。推動孩子多元發展,首先要給老師“鬆綁”,鼓勵教師多元發展,才有能力當“伯樂”。他舉例説,該校音樂老師宋懿擁有配音專長,經常為社會機構的宣傳片配音,有點“不務正業”,但閘北八中不僅不反對,還積極支援她。“宋老師利用這個專長和校內外多種平臺,發現和帶教了一批喜歡主持的學生。這不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嗎?”

“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特長,只是在分數的尺規下,其他專長難以閃光。多數孩子‘給點陽光就燦爛’,因此學校要提供展示多元潛力的平臺。”上海實驗學校校長徐紅透露,學校裏的高二學生最近在排練《雷雨》,出乎不少老師的意料,平時並不活躍的普通學生一站到臺上,居然把人物演得那麼好。“學生之中藏龍臥虎,更要求教師具備一雙慧眼去發現。”

多對多,資源共用

如何既保證孩子的特長髮展需求,又保證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和效率?專家表示,應建立校際資源共用的開放辦學模式。

比如在上海實驗學校,雖然目前為休完“創作假”的小蒼開設了個人工作室、為熱愛實驗的孩子提供了實驗條件,但隨著越來越多“特需”學生的出現,學校很難再配置出如此多門類的個別化資源。這樣做不僅投入大,而且學生畢業後,若後繼無人,也會造成浪費。

北京為創新人才培養設立的“翱翔計劃”給了徐紅啟發——各學校依託優勢學科或者其他教育項目,建成共用平臺,所有學校的特長人才均可享用。如此一來,既滿足了學生的特需,又避免重復建設。目前,盧灣區正在探索校際資源共用,向明初中的孩子可以帶著小課題到盧灣高中實驗室做實驗,受到師生的歡迎。同時,該區將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校外教育資源納入中小學課程中,進一步拓展了資源平臺。

“資源共用,對特長生的健康發展也非常有利。”專家表示,有些孩子的特長愛好或許比較“小眾”,全校或許只有一兩個。建立跨校際的資源平臺,將此類學生集中在一起,可以互相交流、共同成長。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