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教育中反映文化問題:大學生起步薪酬不如農民工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01 09:17:51 | 文章來源: 揚子晚報

面對“用工荒”時不少單位給農民工開出待遇高於大學生的現象,成都人才市場專門開展現場調查。調查結果顯示,45%的大學生求職者認為這很正常,是市場供需關係決定的。(華西都市報2月26日)

嚴格説,這可能還不能稱之為“現象”,只是一些個例而已。同時,將大學生和農民工工資進行這樣的比較,既沒有意義也容易誤導。確實,作為起步價的大學生薪酬,根本不能反映出知識的合理價值,卻常常會在這樣的比較中,陷入“讀書無用論”的泥淖。好在,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最終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學會理性看待這個問題,也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開始重視知識的作用,這不能不説是件好事。

但強調知識的後勁和發展空間的同時,更希望大學生們不僅僅是接受起步薪酬較低的現實,而是要認識到,將現有的知識,變成後來的發展空間,還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這一過程可能不是一帆風順的,更可能遭遇比較多的挫折。所以,大學生學會接受起步薪酬不如農民工的這個過程,不如説是讓他們在步入社會前,先學會放低身段的一個過程,學會從曾經的“天之驕子”變成普通的求職者。有了這樣的起步和思想準備,才更有可能讓自己的優勢變成更高的報酬。

而從另一個角度説,大學生起步工資漸趨弱勢,也是社會的薪酬體系更趨合理、更能反映個人價值的一個表現。應該承認,過去大學生享受較高的起步工資,一定程度上是源於“物以稀為貴”的市場定律。現在,高等教育的普及,讓具備大學學歷的人越來越多,起步薪酬相比過去不再有優勢,既是對知識普及的正常反應,也是對剛步入工作崗位的大學生所能創造的價值的合理體現。畢竟,理論知識是價值,工作經驗中獲得的實踐知識也應該體現出應有的價值;腦力勞動是價值,而體力勞動也同樣在創造價值。如果我們一味在薪酬上向理論知識和腦力勞動傾斜,那顯然不符合社會的實際需要。

一個合理的薪酬體系,應該是能讓大學生擺正起步者的心態,同時又能激發出他們拼搏後勁的。從這個意義上説,“大學生起步薪酬不如農民工”能得到大學生的接受,應該説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