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教育“藝術化”是愛和智慧的和諧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12 09:30:05 | 文章來源: 北京晨報

在一座教堂的前面,有一個玫瑰園。每到春暖花開的時候,剛剛綻放的玫瑰花都會被附近學校的孩子們採摘殆盡。前後好幾任牧師,眼瞅著放學的孩子像一群災年的蝗蟲涌到玫瑰園,所至之處,一片殘枝敗葉,他們“唇焦口燥呼不得”,只能“歸來倚杖自嘆息”,對這些孩子的行為無能為力。

教堂又換了一位新的牧師。當玫瑰花再次開放的時候,一個放學了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來到這裡,她站在一朵玫瑰花旁駐足觀賞,隨後伸出小手……這時,牧師站到了她的身旁,微笑著問道:“孩子,你要摘這朵花嗎?”孩子説:“是的,我喜歡它,因為它非常漂亮。”牧師説:“是呀,多美麗的玫瑰花,我也喜歡它。但是你知道嗎?摘掉以後,它很快就會枯萎。可是讓它在枝頭上生長,它就會在很長很長的時間內都這麼開放著……你願意讓它很快枯萎,美麗的生命就此終止嗎?”小姑娘的眼神黯淡下來,使勁搖了搖頭。“讓我們想一個好辦法,既讓你擁有這朵玫瑰,還讓它始終開放,好嗎?”小姑娘瞪大了興奮的眼睛。“從現在起,這朵玫瑰就屬於你了。讓我們在它的下面挂一個小名簽,寫上你的名字。你可以天天來看它,為它澆水。”

小姑娘蹦蹦跳跳地走了。隨後,每一朵花底下都拴上了一張名簽,每張名簽上都寫有一個孩子的名字。這樣,每一株玫瑰都有一個主人,每個主人都精心地照顧它,為它澆水、松土、拔草。

當然,每到鮮花盛開的時候,整座玫瑰園裏花團錦簇。放學後,孩子們依然蜂擁而至,只是當他們離開後,花園裏不再是滿目狼藉,而是更加繁盛。

聰明的牧師沒有生硬地將孩子放在對立面,而是以孩子柔軟的感情為施教著陸點,以滿足孩子的合理慾望為契機,不露痕跡地取得神奇的教育效果。

陶行知《四塊糖果的故事》也是這類教育的典範。

育才小學有個叫王友的孩子,在校園裏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同學,校長陶行知看到後當即喝止他,命令王友放學後到校長室去。

陶行知到校長室時,王友已經到了。闖禍的學生不知校長將會怎樣處置自己,眼神裏充滿不安。

沒曾想,陶行知掏出了一枚糖果,溫和地説:“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了這裡,而我遲到了。”

在王友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充滿驚訝時,陶校長又掏出第二枚糖果,説:“這第二塊糖果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的時候,你馬上就停手了。這説明你很尊敬我,我應該獎你。”

王友更驚疑了,眼睛睜得大大的,愣在那裏,不知該説什麼好。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枚糖果塞到王友的手上,説:“我剛才去了解了一下情況。你之所以用泥塊去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拿泥塊砸他們,説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批評不良行為的勇氣。為這個,我要獎勵你呀!”

原本已做好受校長“嚴厲制裁”的準備,沒曾想卻得到這樣一番撫慰,王友感動至極,一邊流淚一邊後悔不迭地喊:“陶……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啊……”

陶校長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隨即掏出了第四塊糖果,説:“為你能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勵你一塊糖果,可惜我只剩這一塊糖果了。我的糖果沒有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吧!”

説完,陶行知離開了校長室。

自始至終,陶行知都沒説過一句“你錯了”、“你不對”、“你不應該這樣”之類的話。但是,王友卻在這溫和而簡短的過程中,受到深深的震撼,發自內心地感到歉疚。

陶行知的正面教育給了學生充分的自尊,讓學生用自尊去喚起自省。四塊糖果中蘊含著極大的教育力量,凝結著著名教育家的智慧和愛。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