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三尺講臺見證教育滄桑巨變 一家三代教師新春話教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10 09:04:10 | 文章來源: 衢州新聞網-衢州日報

大年初四,開化馬金中學校長程明祥和75歲的退休教師父親程進,以及從教兩年的侄女程佳聚在了一起,一家三代教師,談論的話題總是繞不開教育。教師地位提高、農村教育巨變、老師專業成長,這是他們三代教師之間談論的主要話題,記者從他們的談話中深切地感受到這幾十年來教育的巨大變化。

60年代吃不飽如今駕著小車跑

“現在教師的待遇真是越來越好了!”看到兒子和孫女,程進很高興,回憶起自己的從教經歷,依舊感慨連連。“我在1959年從鄉幹部轉行當教師,非常艱苦。”程進説,他1959年分配在縣城裏的一所小學,一個月29元的工資連飯都吃不飽,每天只有8兩糧票,經常晚上肚子餓得咕咕叫。“後來,我聽説到農村去任教,村裏會管飯,我就向教育局提申請,要求調到農村去。”程進説,第二年他就如願以償地調到了全縣最偏遠的一所小學——蘇莊溪西村村小。

説是學校,其實是一座祠堂,一共五六十位學生,一至四年級複式班。白天給學生上課,晚上給農民上課,任務很重,卻很受農民尊重。程進説,那一段時間是他最快活的日子。“村裏教書家長派飯,不愁吃不飽,29元的工資還有些節余,補給家用。”

“爺爺,蘇莊離馬金有一百多裏路,你平時怎麼回家呀?”程佳好奇地問。

“我一個學期才回家一次,走路來回,大清早出發,天黑才能到家。”程進説,因為要保證家裏人有飯吃,他捨不得買車票,能省一分是一分。“想想真是變化大呀,我現在每個月的退休工資就有4000多元。”

“可不是,兩年前我們學校一百多位教師僅有一輛私家車,現在已經有了二十幾輛了。”程明祥接過話茬説,現在教師地位提高了,待遇也可以説是今非昔比了。

往昔祠堂執教鞭如今學校賽宮殿

談起教育,1992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並一直在農村學校任教的程明祥也來了勁,向父親説起了這幾年農村學校的巨大變化。“我們馬金中學的校舍是最美的,塑膠跑道、一流的實驗室、一流的圖書館等,在全縣,乃至在全市全省都是先進的。”程校長自豪地對父親説,去年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的領導來學校參觀,都對學校的辦學水準充分肯定。“不過,前些年我當校長的時候,每天的心還都是懸著的。”程明祥坦言,他任了十幾年校長,以前都為學校危房的事擔心。一到颳風下雨,學生的平房宿舍就會漏水,打濕了被子不説,還擔心會塌下來壓著學生,這樣的日子總是讓人提心吊膽,睡不了一個安穩覺。

2009年,投資近4000萬元的新馬金中學落成,馬金片的五所初中和一所高中全部併入新馬金中學,原來空出的校舍改成中心小學,辦學條件一下子提高了。程明祥説,有了新校園,前年實行績效工資,教師們的勁頭更足,他這校長也輕鬆了不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教育教學管理上。

“這兩年來,學校的校本研修、校本課程開發有聲有色,學校的面貌變化很大,教學品質穩步提高,特別是學校的德育課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程明祥説,他計劃再經過三五年的努力,讓馬金中學躋身市名校行列,成為全市一流的農村學校。

“這些年,政府對農村教育真是越來越重視了!”程進聽著很興奮,也很入神。“現在的學校都像皇宮了。”老人風趣的話語,引來大家一片笑聲。

以前埋頭尚難幹如今老師天地寬

“現在,同事們對工作都很敬業,都忙著寫論文、做課題,我也想努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準,但不知道從哪入手。爺爺、叔叔給我指點一下?”24歲的程佳開始討教。

“你要找一個師傅帶帶,比如你幼兒園業務最好的老師,你拜她為師。”程明祥説,以前農村學校條件差,教研活動少,教師成長比較慢。而現在,教育局對青年教師的培養非常重視,創造了很多培訓學習的機會。“作為年輕教師,你要主動爭取機會,自己也要在研究中工作學習,這對自身提高是很有好處的。”程明祥耐心地對程佳説,現在教育局有“名師工程”,上網就可以看到名師課堂,還可以找名師結對,老師成長學習的機會很多。現在,馬金中學的很多老師通過青藍工程找師傅指點,又有省城學校結對幫扶,通過送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老師們的專業成長很快。

程進接過話題説,他剛參加工作那幾年,一個人教一所學校,一個學期才離開學校一次,沒有專業成長的概念。“以前我們當老師,就是教孩子多識字,會寫信,現在不一樣了,老師地位高了,對老師的要求也提高了。現在條件這麼好,你一定要靜下心來鑽研,好好把工作做好。”聽著爺爺的教導,程佳連連點頭。

記者感言

三代教師,不同的命運。第一代上個世紀50年代末參加工作,為吃飽飯而犯愁;第二代教師,上世紀90年代參加工作,待遇不高但吃飯不愁,學生安全卻讓人牽腸挂肚,學校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第三代教師最關心的是專業發展。從他們關心的不同主題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新中國成立半個多世紀以來教育發展的軌跡。

雖然現在教育的詬病不少,但通過回望歷史,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發展的巨大成績。同時,我們也從一家三代教師的身上,看到了推動教育前進的精神力量,讓我們對教育的發展充滿著信心。

(記者汪培堅文/攝)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