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代藝術媒體繁榮發展
目前活躍在當代藝術界的媒體還是有限的,幾個雜誌,幾個網站。其實仔細從網站上搜索就會發展藝術圈的媒體不下百種,每個媒體都有自己的存活方式。
中國藝術媒體的興起和發展,與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興起和發展息息相關。中國的藝術品市場,經歷了一條日漸興起和全面復蘇之路。1992年10月3日,隨著深圳市動産拍賣行舉辦的“首屆當代中國名家字畫精品拍賣會”第一聲槌響,中國藝術品拍賣業正式誕生。時至今日,已經走過了16個春秋。在這16年中,中國藝術品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幾經高低起伏、曲折變化,終於日漸規範,成績斐然。
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穩步發展,使得藝術品收藏熱普及全國。目前,中國的收藏隊伍已擴展到7000萬人,並且仍在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逐步增加。收藏規模的不斷擴容,催生和帶動了中國藝術媒體的産生和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1990年以來,中國出版的收藏類期刊至少在400種以上。如《畫廊》、《榮寶齋》、《朵雲軒》、《文物天地》、《藝術市場》、《中國書畫》、《all·大美術》、《藝術新聞》、《藝術家》等許多種。也有各種綜合類報刊的藝術版。如北京的《中國藝術報·中國收藏》、《人民日報市場報·財富週刊》、《中國文化報·文化市場》、《經濟日報·收藏》、《中國社會報·中華收藏》、《北京日報·文物收藏》等報紙,有大塊的版面介紹藝術市場行情,對藝術收藏和市場有較好的引導作用。收藏類電視節目,在各地方、各電視臺,也雨後春筍般地不斷涌現。如央視二套的《鑒寶》、中國教育電視臺的《美術苑》、鳳凰衛視的《投資收藏》、北京衛視的《天下收藏》、吉林衛視的《找你》、天津都市頻道的《藝品藏拍》、湖南娛樂頻道的《藝術玩家》、浙江經濟生活頻道的《寶藏》、昆明電視臺的《盛世典藏》、成都電視臺的《成都商行--西部珍藏》、河南衛視的《華豫之門》藝術收藏版、山東衛視的《收藏天下》等,節目類型從欣賞類、教育類、投資類、紀實類、綜藝類、旅遊類等不一而足。藝術媒體作為媒體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發展方向,發展之迅猛、速度之驚人,可見一斑。
二、藝術媒體發展中的不足
藝術媒體的繁榮發展過程中,由於體制及媒體自身的營養不良,使部分媒體被藝術市場牽著鼻子走,沒有起到媒體應有的導向作用。從藝術市場衰弱以來,部分藝術媒體出現關門或者閉關停業,這也是符合藝術市場發展的,因為這些媒體的出現本來就是市場促生的産物。08年以前的藝術媒體更多是藝術界的人士懷著各自的目的來籌辦的,08年以後社會上的資金不斷涌入到藝術媒體領域中。從天祿琳瑯藝術網的高調介入到宣佈破産,雖然是個“個案”,但是也極具代表性地説明藝術媒體不僅僅需要商業上的技術操作,更主要的是藝術上的專業判斷,兩者缺一不可。而那些有著學術能力但是依然倒閉的雜誌,就是缺乏傳媒能力。
藝術雜誌不是組織幾個批評文章和發表幾個藝術家作品賞析,以及發佈展訊就可以獲得長久生命力的;藝術網路也不是發佈更多的藝術新聞和弄幾個論壇就可以贏得藝術界認可的。從媒體自身到媒體與讀者、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從內而外,應運而生且不成熟的藝術媒體一直存在著一些不足和缺點。筆者就當前藝術媒體存在的不足簡要歸納如下:
1、 內容雜亂
紙質媒體之所以存活在這個網路時代的理由是它對內容的篩選有著犀利的判斷和定位。但目前更多的紙媒只是將一些知名批評家的文章簡單羅列,並沒有經過編輯、篩選和歸類。
網路媒體通過自身稿件寫作和轉載其他文章已經達到一定的廣度,只是在對這些繁多的事件上沒有系統的整理,對一些應該介入的藝術事件並沒有給予深度的關注。網路媒體內容大部分是轉載,而且是漫無目的,這就使得資訊重復,人們看十個媒體與看一個媒體沒有什麼區別。
2、定位不準和判斷缺失
每個藝術媒體最重要的是定位準確和有自己的判斷。學術問題的討論和市場現狀的分析,新聞事件的分析和以往歷史的總結,知名藝術家的報道和青年藝術家的關注等等,其比例分配需要確定。當然這和目前畫廊展覽定位不準確是同樣的毛病;對一種藝術現狀是褒是貶,總要有自己的看法。
讀者可以允許錯誤觀點,但是不能忍受沒有觀點。對有影響的事件進行及時的判斷和分析,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者組織外援來表達媒體本身的看法,是一個媒體有著獨立性的體現,也是一個優秀媒體的基本條件。
3、發行不規範
媒體的讀者和消費者是哪些,如何贏得讀者的心理依賴,怎樣獲得更多的廣告收益,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密切但又是相對獨立的。目前藝術圈大多是免費贈閱的雜誌,雜誌的負責人需要考慮的是,如果你是讀者,你會不會把你的雜誌放在書架上,如果你是機構負責人會不會到你的雜誌做廣告,前者需要把內容做的很精緻,後者需要把發行和影響力做好。一個媒體如果不懂傳播自己,廣告商怎麼相信你可以傳播他呢。內容和發行就是媒體傳媒自身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
發行不規範主要表現在,大部分媒體無刊號或使用國際刊號。無刊號的刊物理論上是非法刊物,所以在發行上只能免費贈送投遞,但缺乏統一管理。國際刊號是香港及國外一些機構提供的刊號,在國內是不被認可的。在發行量上沒有保障,印刷一百本的刊物比比皆是。另外,網路媒體的飛速發展,因無專門的管理機構,使藝術傳媒領域趨向於混亂。
4、編輯人員本身的新聞敏銳性不強
藝術媒體不同於別的大眾媒體,它的專業性比較強,這使得編輯需要具有藝術專業的知識,其次才能更好的把握藝術新聞事件的重要性。但這並不是説擁有藝術史的知識就可以做好編輯。目前藝術媒體並不是缺少專業知識,而是缺少媒體意識,媒體從業者需要對藝術事件保持高度的敏感和判斷,其藝術修養和對新聞事件的捕捉沒有很好的結合。《新週刊》之所以一直在大眾媒體中獲得很好的評價,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通過他們編輯的專題策劃,將社會的“熱點”和“賣點”很好的結合起來,用新銳的觀點梳理了事件背後的脈絡。或許是藝術市場的快節奏和多需求,使得媒體的編輯缺少對新聞事件的製作和梳理,這使得媒體僅僅成了轉述的載體。
5、藝術媒體從業者的團隊不穩定
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另一個層面上也反映出藝術媒體不注重長期運作和對職員的培養,當下藝術機構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其實和藝術圈的環境和投資方的管理策略分不開的。媒體從業者的頻繁換崗也使得媒體無法在長期的運作中形成自己的風格,最終只能流於表面,在形式上做文章。
當下媒體還有個根本的特徵,是演戲的和看戲的都是自己人。上面的分析更多的民辦媒體,之所以沒有討論官方媒體,是因為官方媒體先前的學術價值已經喪失,這也是民辦媒體生存的前提。《美術》、《江蘇畫刊》等刊物的影響力減弱是網路和市場雙重作用的結果。“直投”雜誌的産生正是補充了官方雜誌的不足。尤其是近兩年來,藝術市場的需求使得免費贈閱的雜誌得到了土壤,這主要是因為藝術機構相信免費雜誌的發行可以帶來更好的宣傳效果。另外免費雜誌的廣告費用相對來説是比較低的,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更多的藝術家獲得了一個發表自己作品的機會,畢竟先前的官方雜誌類似中國美協的老套操作一樣,給藝術家設置了較高的門檻。
三、藝術媒體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的藝術媒體與藝術品市場的關係,可謂獨樹一幟。兩者配合之默契,依賴之緊密,呼應之快捷為其他媒體所罕見。當今藝術品市場所取得的一切成就,藝術媒體的積極作用不可抹殺,藝術市場中的種種弊端,藝術媒體的負面影響也是難辭其咎。藝術媒體在與藝術市場的共同發展中,由於受藝術環境以及自身特點等主客觀方面的影響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
1、內容上存在一些通病
缺乏專業指導
媒體報道不夠專業,流於表面化,深度和廣度不夠。他們缺乏專業知識和真正緊密聯繫市場的專家,從“外行”的觀點和角度難以對藝術品市場進行判斷和甄別,因此內容報道往往只注重吸引眼球和一時的轟動效應,顯得空泛、教條,缺乏深入性和知識性。一些藝術媒體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益(版面費),以至於編輯、記者大多是市場行銷出身的行銷人員。
歪曲收藏價值
在介紹收藏品時,僅僅突出收藏品的價錢。將收藏價值等同於市場價格。有些媒體則將收藏價值等同於“撿漏”神話,用誘惑性故事吸引大眾,忽略收藏品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等其他方面的收藏價值。
誇大拍賣成交影響
熱衷於報道藝術品拍賣會上的成交價格,並以此計算收藏投資的回報率,但在不完全了解成交價格包含的水分等情況下,很容易誤導大眾。而且藝術品拍賣價格僅是整體藝術市場中價格的一部分,只片面關注拍賣價格也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追求娛樂化偏離藝術價值
這點在電視類收藏媒體中尤為明顯。有相當一部分電視節目為追求收視率,走了趣味化、娛樂化、大眾化的路線。這種路線為目前的不少電視類收藏節目贏得了收視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藝術收藏本來的面目和宗旨。過於娛樂化的傾向,為了製造“亮點”,把收藏品的真假當成了吸引觀眾眼球的“懸疑”,把收藏品的經濟價值當成吊足觀眾胃口的“噱頭”,這些做法忽略了收藏品的藝術內涵和科學的收藏知識,讓高雅的收藏變得低俗化。央視王剛主持的《鑒寶》就是一例。而湖南《娛樂快報·第一娛樂》“湘派藝術名家”在娛樂類報紙中運作美術欄目是比較成功的,因為欄目內容本身並沒有娛樂化。
2、媒體的不規範經營
從某種層面上説,傳媒無法擺脫商業控制。藝術媒體和其他大眾傳媒一樣,都是經營實體。在傳播藝術知識和市場資訊的同時,還要實現媒體自身的盈利目標。因此商業利益有時會成為新聞監督的障礙。一些藝術媒體為了眼前暫時的經濟利益,放棄了對藝術品市場的輿論監督,它們默許或者索性與藝術品經營者共謀,欺騙收藏者。如為一些無實力的藝術家做大篇幅的宣傳,將其與名家並列宣傳,利用大眾對媒體的看重和信賴,不惜篇幅,或編纂動人故事,或撰寫吹捧文章……藝術媒體的不規範經營,使得自己因為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對自身賴以生存的藝術品市場失去了正確的監督與引導,也造成了一些偽名家和偽名作的誕生。
3、媒體的跟風與氾濫
當前的藝術媒體有氾濫的趨勢。因為三流藝術家需要宣傳炒作,於是近年來,全國蜂擁而出的藝術期刊、報紙、報刊的收藏版,電視臺和廣播電臺的收藏專題節目,書市上林林總總的藝術圖書以及非正式出版的藝術書刊、報紙等的數量究竟有多少,不計其數。這些過剩的藝術媒體,在有限的市場、專家、從業人員等資源內過度地開發和挖掘,産生很多雷同的藝術媒體。類似的內容、設計、風格使得媒體之間很難看出明顯的區別。真正能提供的新鮮有價值的資訊卻很少。媒體之間的互相模倣和抄襲,不僅漏洞百齣、令人生厭,也降低了藝術媒體的整體公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