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吳為山設計國博孔子青銅像 引發國外媒體熱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1-17 12:32:28 |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孔子塑像矗立在國家博物館北廣場。

1月11日上午,一尊青銅的孔子塑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揭幕。塑像高7.9米,石頭基座高1.6米,總高9.5米,基座上“孔子”二字是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以金文筆意專門題寫。

塑像從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的整體建築環境與周圍空間環境出發,以簡樸、概括的手法,將人體的結構融入自然的山石形態當中,似巨石,似高山,氣勢磅薄,與莊嚴的國家博物館建築交相輝映,展示出中華文化的悠久燦爛與正大氣象。

作者吳為山,現為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城市雕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二十多年來,他創作了四百多件中華文化名人雕塑以及城市雕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雕塑群》,使他享譽海內外,其作品廣為國內外重要藝術機構收藏。近十多年來,他先後塑造過多尊不同造型的孔子塑像,立於英國菲茲威廉博物館及世界許多文化教育場所。

據悉,該塑像是作為國博收藏的藝術品在此長期展出。

孔子塑像作者吳為山

國外媒體如何關注

高達9.5米的孔子像在天安門以東的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正式亮相,這一事件引發國外媒體高度關注。在天安門這樣的特殊場所豎立孔子像有何“意味”?外媒紛紛提出各自的看法。

“孔子思想高調復興”

“孔子雕像的豎立,標誌著中國人對孔子的一次重要反思”,英國《獨立報》以如此標題報道了上述新聞。該報記者克利福德·科南在北京報道稱,孔子回來了,這位中國古代哲學家的巨大雕像已被高高豎立在天安門廣場。“在高度發展的現代中國,生活在2500年前的孔子正越來越被重視……這座雕像標誌著這位學者、思想家以及教育家在中國的高調復興。實際上,在16世紀晚期傳入歐洲前,孔子的哲學思想就已經統治中國社會長達數個世紀,儘管他也曾被批判為‘封建思想者’”。

伊朗英語新聞臺報道稱,作為中國西元前6世紀的一名道德哲學家,孔子思想對於中國文化而言十分重要,很多人都將孔子視為中國歷史上最重要人物。因此,“對於很多評論家而言,把孔子雕像豎立在中國具有標誌性的中心是理所當然的事。”

填補社會道德空白?

科南認為,孔子在中國的復興,除了歷史因素,也有現代背景——隨著中國快速進入物質社會,中國的領導階層們日益擔心:一些傳統的儒家價值觀,諸如榮譽、尊嚴等,正被自利、拜金等價值觀所侵蝕……而孔子思想也強調“和諧”。

加拿大《環球郵報》記者馬克·麥金農在北京報道稱,儘管孔子曾一度被批判,但近年來,中國又慢慢地重拾孔子思想,特別是其“強調個人道德與尊重權威”。

報道援引加拿大學者丹尼爾·貝爾的分析稱,孔子思想在中國復興,是因為當今中國社會有不少問題需要得到解答,“人們越來越呼喚社會責任感,同時,他們也日益感覺到某種道德空白”。

美國媒體的報道則稱,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中國人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社會變化,孔子對道德的強調,也就很容易引起共鳴。

布魯金斯學會一名中國問題專家對該媒體稱,中國已經意識到某種社會價值體系的缺失,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新的體系……它要求中國人言行更為適當、勿得勢氣盛,更不要傾向於暴力”。

擴大中國國際影響力

除了國內因素,也有外媒認為,孔子思想復興有擴大中國國際影響力的背景。《環球郵報》報道稱,為了在全球範圍內增強中國語言和文化的影響力,在過去6年裏,已經有多達320個孔子學院在96個國家建立起來,僅在加拿大就有9個。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