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陳夫) 沉浮:五彩灘 紙本水墨 96cm×178cm 2011年 沉浮(陳夫)安徽蒙城人,祖籍山東,1965年生人。1999年畢業于北京畫院首屆高研班,主修山水。先後師從楊延文、李寶林、馮今松老師。2003年於安徽宏村寫生時萌發了跨時三十年的主題創作工程“中國畫•畫中國”之創想。2004年以來已率領“中國畫•畫中國”成功地走進了江蘇、香港、新疆、四川、山西…… 現任職文化部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中國美術院常務副院長。 “中國畫?畫中國”已經走過四個年頭,這個活動已經打造成一個全國性美術活動的知名品牌。組委會秘書長、活動創意和發起人陳夫(沉浮)先生當然也就成為社會和美術界關注的人物。他在開展這個活動中所遭遇到的挑戰與所承受的壓力,是常人難以想像的。但他以超常的智慧與耐力,在各方的幫助下非常成功地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使這一活動越做越好。因此他的膽識、智慧與才情也得到了美術界與社會的高度讚賞。然而,陳夫(沉浮)不僅僅是活動的組織者,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畫家。這個活動開展四年來,從綠色走廊江蘇畫到現代都市香港,從大漠滴翠新疆畫到人間聖境四川,他畫了大批速寫和山水畫作品,用李寶林先生的話説:“陳夫(沉浮)的山水畫像坐飛機那樣進步得很快”。 陳夫(沉浮)在大學期間主攻花鳥畫。七八年前進入北京畫院高研班我的工作室,開始學習中國山水畫。這一改越發不可收拾,近幾年來他乾脆以畫山水畫為主了。不太熟悉中國傳統山水畫技法的陳夫(沉浮),在山水畫的寫生和創作中,不拘一格,順其自然,以自然為師,繪胸中萬象。他用心靈去感受大自然,他的畫從生活中來,沒有哪門哪派的套路和痕跡,使人感覺清新悅目。 陳夫(沉浮)這種變幻不定而又有鮮明特點的作品風格,不禁使人想起石濤的名言:“夫茫茫大蓋之中只有一法,得此一法,則無往非法。而必拘拘然名之為我法,吾不知古人之法是何法?而我法又何法耶?總之,意動則情生,情生則力舉,力舉則發而為制度文章,其實不過本來之一悟,遂能變化無窮,規模不一。”可見,感物方能意動,意動方能情生,情生才有繪畫。繪畫之法,是由物象和情感融匯之後産生的,而不是根據前人繪畫之法去描摹物象的。用宗白華的話説:“中國人這支筆,開始於一畫,界破了虛空,留下筆跡,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萬象之美。”如陳夫(沉浮)在香港寫生時創作的《寂寞的港灣》,採用了現代構成的形式來表達和描繪千帆落幕時的情境。還有他描繪的徽州古建築、香港的現代都市,都是在表現現實生活中,創立新的審美意趣和技法的。所以,陳夫(沉浮)的山水畫既有中國畫的筆墨精神,又有從生活中感悟得來的新的審美感受。他的山水畫,對於傳統繪畫而言,是在宗與不宗之間,格調十分清新。陳夫(沉浮)的山水畫氣勢宏大。這個大氣勢,不是説畫幅的大小,而是在於畫的內涵,其中有一種撲面而來的大氣度、大境界。那種大筆揮灑、筆走龍蛇的灑脫;那種吸納了西畫的大塊面的黑、白、灰的強烈對比;那種大塊留白的空靈,都給人一種博大、恢宏、舒暢的強烈震撼。這些都匯整合一曲曲大語言意識的繪畫“交響曲”。周韶華先生説過:“貫穿整個中華文化中的文化精神就是天地人和的大美精神。”“這種包容天地人的思維就是‘大視野、大思維、大格局、大氣象’的整合性藝術思維,是極有包容量的整體統一的陽剛之氣。”大視野、大思維就是視通萬里,思接千載;大格局、大氣象就是貫通古今,融匯中西,把古今中外融鑄于一爐。中國畫的歷史發展是伴隨著大文化精神在發生和積澱中建構的。畫家要通過文化修養的自主選擇來實現文化精神的歷史整合,找到體現個人價值與社會文化的契合點,形成相對獨立的文化意識和審美價值取向,從而構成自己的藝術範式,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自己與時代共振的藝術品質。陳夫(沉浮)山水畫中的那種“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如《天山秋韻》、《大漠滴翠》等諸多作品,都有那樣一種大美精神。 陳夫(沉浮)的山水畫作品,在藝術形式上,他把筆、墨、水、色綜合起來,強化了其寫意性。水墨寫意,使其形象動靜于情,借其氣象引來行筆的輕鬆和自由;大量用水、用墨、用色達到了抒情暢神之境界。一方面在構圖上突破了傳統山水畫的佈局,把大空間、大開闔的遠山遠水變為拉近的更為平整的局部特寫,讓一部分筆墨和多彩從形象的束縛中游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組成要素,增強了畫面的抽象性;另一方面,改變了傳統文人山水畫蕭疏簡淡的意趣。陳夫(沉浮)的山水畫與傳統拉開了距離,但離傳統並不遙遠,仍保留了傳統繪畫的審美根基。 我們相信隨著“中國畫?畫中國”的進程,陳夫(沉浮)的山水畫一定會日臻豐厚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