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文化

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如何人人可及?

發佈時間:2020-10-13 10:58:08 | 來源:光明日 | 作者:王金虎 | 責任編輯:蔡彬

作者:本報記者 王金虎

【法眼觀】

不久前,在廣東東莞打工的吳桂春打算回老家之前,給17年裏度過了諸多閒暇時光的東莞圖書館留言:“想起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了。雖萬般不捨,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留言“上網”後,吳桂春對圖書館的留戀,和圖書館給予讀者的溫暖,打動了很多人。

圖書館,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場所之一。而在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很多人在博物館、大劇院、美術館等場所獲得了豐富的文化滋養。公共文化具有整體性、公益性、公開性等特徵,而公共文化服務是一項系統工程,從物質、制度和精神三個層面滿足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則從根本上對此進行保障。目前這項法律的實施情況如何?

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奔赴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等地,檢查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實施情況。執法檢查組就政府保障職責落實、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和均等化建設、公共文化設施管理、社會力量參與等情況進行重點檢查。記者走訪過程中了解到,隨著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實施落實,各地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公共文化服務場館設施建設有序推進,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越來越有力的保障。但同時,全國範圍內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還存在一些短板。

促進資源向薄弱環節傾斜

記者在走訪過程中了解到,在石家莊市、太原市、鄂爾多斯市等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較好的地區,博物館、公共圖書館、體育館等公共文化場館隨處可見,配套設施完備。而與城市相比,鄉鎮的場館、設施則簡單得多,一個不大的鄉鎮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通常要承載包括舞蹈、音樂、繪畫、書法等諸多項目,空間有限,彼此干擾。就全國範圍而言,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工作普遍存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平衡的問題。記者了解到,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公共文化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分佈差距較大,而部分地方政府受財力制約,全面落實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標準化難度較大。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對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方面潛在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平衡問題作出了宏觀規定。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委員韓永進説:“考慮到法律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平衡問題,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規定了國家扶助‘四區’,即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協調發展。當然,在落實過程中,還需要不斷細化宏觀法律規定。”他建議,應當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由國家統籌規劃,推動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比如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通過數字化減少乃至消除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不平衡。此外,轉移支付等原有制度安排對於縮小區域、城鄉之間的不平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應當繼續堅持。

變單向“輸血”為多方參與

資金制約不僅體現在建設上,也體現在運營中。

呼和浩特市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人員在執法檢查座談會上説:“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等建成之後,人員經費、購置圖書經費等一般也依賴於地方財政撥款,水電、設備維修更新等支出其實也佔相當比例。”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運營維護成本是一項長期、持續的投入,但多數公共文化服務是免費向公眾提供的,這就使得地方政府面臨著單向“輸血”問題。

公共文化服務是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事務,財政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佔主導地位。“但是考慮到地方財政持續投入存在壓力,應當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列舉了社會力量五種參與方式,即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設施、捐贈産品等。”韓永進説,“公益性的公共文化事業,可以借助市場機制的靈活性,發揮其在優化文化資源配置方面的積極作用。應當儘快細化法律規定,健全社會力量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機制,填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制度建設的不足,變單純依靠政府投入的‘單向輸血’為多方參與、共建共贏的‘良性迴圈’。”

“場館建設後,可以鼓勵志願者來參與運營;鼓勵民間力量、社會資本進入,如尋求個人、企業和社會團體的捐贈,尋求當地企業的贊助;相鄰、相近的場館之間可以聯合建設,在資源上互通有無。”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呂芳建議,比如圖書館除了提供核心業務外,也可以提供手工藝品、藝術品的零售服務,或者提供資訊資源的深度研究等有償服務,提供掃描器設備、3D印表機等。

“15分鐘生活圈”讓文化利用可及性增強

“市裏修建了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各種場館設施挺齊全的,但是離家有些遠,平常並不怎麼去那兒。”河北省邢臺市市民韓先生告訴記者。

針對這樣的問題,呂芳認為,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對可及性有一定要求,應當更加便利。她建議,首先,場館建設之前,一定要對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選址、布點等進行充分論證,避免出現低水準重復與資源閒置。公共文化服務場所最好與居民“15分鐘生活圈”相銜接。其次,以圖書館為例,在場館已經建成的基礎上,為了方便居民的閱讀,可以設立圖書館社區分館、城市書房等,使中心館專注于傳統的公共圖書館功能如典籍收藏等,而分館更方便居民就近閱讀。最後,基層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除了提供核心服務外,可以挖掘提供一些與公共文化服務相近、相似的其他公益性服務,開展各種社區服務,提升場館的使用價值與吸引力。例如,為老年人提供娛樂活動、舉辦公益講座、為弱勢群體提供技能輔導等。

資金之外,人才問題同樣需要引起重視。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有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建設完畢後,活動開展頻率較低,甚至閒置浪費,部分原因在於管理人員專業化水準不高,部分文化站無專人管理或者專人不專用。

韓永進認為,應當培養專業公共文化服務管理人才隊伍,完善激勵機制,調動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同時,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使用率,需要站在群眾的立場去思考問題,“應當提高服務效能,我國文化供給已經不是缺不缺、夠不夠的問題,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問題。改變基層文化站‘吹拉彈唱’四件套這種傳統單一的文化供給方式,只有緊隨時代發展,不斷創新形式,提高文化供給的品質,才能吸引到群眾”。

權威聲音

公共文化賦能美好生活權威聲音

文化和旅遊部部長胡和平:

要實施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支援項目,助力鄉村振興、促進城鄉均等。實施村文化中心設備購置項目、“三區”人才支援計劃文化工作者專項,推進邊疆萬里數字文化長廊建設,以“三區三州”為重點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助力脫貧攻堅、促進區域均等。著眼于保障特殊群體基本文化權益,舉辦老年合唱節、少兒合唱節、農民工文化匯演等活動,廣泛開展少兒閱讀推廣活動,會同殘聯實施“盲人閱讀推廣工程”,啟動“書香殘聯”殘疾人網路閱讀平臺,加強人文關懷、促進群體均等。

財政部部長助理、黨組成員歐文漢:

要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在過緊日子的同時,積極支援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戲曲進鄉村、廣播電視戶戶通、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等重點項目,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趙辰昕:

要突出強調加快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標準化,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同時,指導各地將公共文化服務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關規劃,強化頂層設計,落實保障措施,推動任務落實。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司司長魯士海:

為提高文博事業單位管理水準,應擴大管理崗位選人用人視野,並考慮文博事業單位存在較多的文物保護和修復類技能人才,由於缺乏政策通道難以進入管理崗位的實際情況,從政策上明確允許文博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工勤技能人才比照管理崗位同等資歷人員條件,通過競聘上崗等方式,轉聘相應的管理崗位。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單威:

國博致力於建設觀眾滿意的公共文化服務窗口,及時回應群眾需求。針對觀眾流量大、入館手續複雜等問題,採取有力措施,減少安檢程式,簡化入館手續,控制每日入館限額。施行全員分時段預約參觀,開闢老幼快速通道進行分流減壓,基本實現預約觀眾入館參觀不排隊。優化觀眾參觀服務工作,推行精細化服務,打造特色母嬰室,開放夜場常態化,觀眾參觀體驗顯著提升。

——摘自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第一次執法檢查全體會議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