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人

屠呦呦:與青蒿結緣 用中醫藥造福世界

發佈時間:2020-07-21 11:09:13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呂依依

 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藥學家。19301230日生於浙江寧波, 1955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後晉陞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藥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早年研究經歷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在北大醫學院藥學系學習,專業為生藥學; 在大學4年期間,屠呦呦努力學習,取得了優良的成績。在專業課程中,她尤其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著極大的興趣。

1955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分配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

1956年,全國掀起防治血吸蟲病的高潮,她對有效藥物半邊蓮(Lobelia chinensis Lour.)進行了生藥學研究;後來,又完成了品種比較複雜的中藥銀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藥學研究。這兩項成果被相繼收入《中藥志》。

1959-1962年,參加衛生部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藥知識,深入藥材公司,向老藥工學習中藥鑒別及炮製技術,並參加北京市的炮製經驗總結,從而對藥材的品種真偽和道地品質,以及炮製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感性認識。後屠呦呦參加了衛生部下達的中藥炮製研究工作,是《中藥炮炙經驗整合》一書的主要編著者之一。


結緣青蒿素

    【背景】瘧疾是危害嚴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餘國家每年約有三億多人感染瘧疾。1964年,越南戰爭爆發,當時北越軍隊常出沒于山間叢林地區,而這一地區惡性瘧疾流行猖獗,且對奎寧及奎諾酮類抗瘧藥物如氯喹(chloroquine)等普遍具有耐藥性,平民與軍隊的患病人數猛增,越南政府向外界請求支援。

    中國政府于1967523日在北京成立5·23抗瘧計劃辦公室,統一領導《5·23 抗瘧計劃》的實施,其全稱為中國瘧疾研究協作項,代號為"523"

 

 196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抗瘧藥研究任務,屠呦呦任科技組組長。屠呦呦領導課題組從系統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藥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藥基礎上,編寫了640種藥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藥開展實驗研究,歷經380多次失敗,利用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於在1971年獲得青蒿抗瘧發掘成功。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一種熔點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們將這種無色的結晶體物質命名為青蒿素。青蒿素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優點的新結構類型抗瘧藥,對各型瘧疾特別是抗性瘧有特效。

    1973年為確證青蒿素結構中的羰基,合成了雙氫青蒿素。又經構效關係研究,明確在青蒿素結構中過氧是主要抗瘧活性基團,在保留過氧的前提下,羰基還原為羥基可以增效,為國內外開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開局面。同年,屠呦呦合成出了雙氫青蒿素,以證實其羥(基)氫氧基族的化學結構,但當時她卻不知道自己合成出來的這種化學物質以後被證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還要強得多。

    19773月,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名義撰寫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表于《科學通報》(1977年第3期)。

    1978年,“523”項目的科研成果鑒定會最終認定青蒿素的研製成功,按中藥用藥習慣,將中藥青蒿抗瘧成分定名為青蒿素。

    198110月,在北京召開了由世界衛生組織等主辦的國際青蒿素會議上,屠呦呦以首席發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學研究》的報告,獲得高度評價,認為“青蒿素的發現不僅增加一個抗瘧新藥,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發現這一新化合物的獨特化學結構,它將為合成設計新藥指出方向”。

    1992年“雙氫青蒿素及其片劑”獲一類新藥證書(92衛藥證字X-6667號)和 “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1992年,針對青蒿素成本高、對瘧疾難以根治等缺點,發明出雙氫青蒿素(抗瘧療效為前者10倍的“升級版”)。

    2009年,屠呦呦編寫的《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出版。

    20111115日,中國中醫科學院在京舉行“2011年科技工作大會”。會上授予屠呦呦中國中醫科學院傑出貢獻獎,獎勵屠呦呦青蒿素研究團100萬元人民幣。

    201510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佈,中國女藥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屠呦呦與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理由為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2015127日下午,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用中文發表《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的主題演講。

 

   20161月,新晉諾獎得主、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研究員在青蒿素抗瘧研究之後,研究該藥治療新適應症——紅斑狼瘡開展臨床試驗的審批有了巨大進展,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領導的支援下,按照新藥審批的有關辦法,擴大適應症申請已獲得了北京市申請號,並報送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藥品審評中心。

   經過三年多科研攻堅,屠呦呦團隊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終獲新突破,最終找到新的治療應對方案:一是適當延長用藥時間,由三天療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療法;二是更換青蒿素聯合療法中已産生抗藥性的輔助藥物,療效立竿見影。

    20199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屠呦呦“共和國勳章”。




 

青蒿素造福世界

以青蒿素類藥物為主的聯合療法已經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抗瘧疾標準療法。世衛組織認為,青蒿素聯合療法是當下治療瘧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瘧疾耐藥性效果最好的藥物,而中國作為抗瘧藥物青蒿素的發現方及最大生産方,在全球抗擊瘧疾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在瘧疾重災區非洲,青蒿素已經拯救了上百萬生命。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數據,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約2.4億人口受益於青蒿素聯合療法,約150萬人因該療法避免了瘧疾導致的死亡。在西非的貝南,當地民眾都把中國醫療隊給他們使用的這種療效明顯、價格便宜的中國藥稱為“來自遙遠東方的神藥”。

此外青篙素在其他疾病的治療中也顯示出誘人的前景。如抗血吸蟲、調節或抑制體液的免疫功能、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利膽,祛痰,鎮咳,平喘等。已研製出了第二代換代産品和用青篙素治療腫瘤、黑熱病、紅斑狼瘡等疾病的衍生新藥,同時開始探索青篙素治療艾滋病、惡性腫瘤、利氏曼、血吸蟲、滌蟲、弓形蟲等疾病以及戒毒的新用途。

  

讓中醫造福全人類 ——專訪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屠呦呦

瘧疾是全球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地,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都有2億多新病例報道。全球每年40萬瘧疾死亡人數中,90%以上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據估計,2017年,全球有43.5萬人死於瘧疾。與之相比,2016年瘧疾死亡人數是45.1萬人,2010年是60.7萬人。我國解放前瘧疾連年流行,尤其南方,由於流行猖獗,造成大量勞動力喪失。由於當時沒有有效藥物治療,瘧疾病死率也很高。1967523日國家有關部門召開“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工作協作會議”,拉開了抗瘧新藥研究的序幕。196939歲的女科學家屠呦呦臨危受命,挑起中藥抗瘧科研組組長重擔,和她的團隊經過艱苦努力,攻堅克難,于1972年成功提取到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後命名為青蒿素,攻克了抗瘧治療的世界性難題。40多年來,她和她的團隊創造性地研製出抗瘧新藥青蒿素、雙氫青蒿素等青蒿素衍生物,推動了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應用青蒿素聯合療法,大幅度降低了全球瘧疾病死率,為中醫藥走向世界指明瞭方向,為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她榮獲共和國勳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等稱號。日前,《龍》雜誌總編輯賈正書面專訪了當代傑出女科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


: 屠老您好!欣聞您日前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9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項,在此向您表示真誠祝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公告中説,因您在寄生蟲疾病方面的研究獲獎。由您發現的全新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在20世紀80年代治愈了很多中國病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將基於青蒿素的複合療法作為一線抗瘧治療方案,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使非洲瘧疾致死率下降66%5歲以下兒童患瘧疾死亡率下降71%。請問您對這次獲獎有何感想?

: 感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我2019年度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這是聯合國對來自中醫藥學成果的高度認可,也是對於我們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強有力的支援,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感激。感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距離青蒿素發現已經過去了40多個春秋,我也已快90歲了。回顧過去的50年,青蒿素經歷了從化學物質變成藥物的過程,並作為抗瘧首選藥物在國內外抗瘧臨床得到廣泛應用,為全世界人民帶來健康福祉。希望我們科技工作者能夠肩負振興中華的時代使命,奉獻于祖國的科技創新發展,努力發掘,加以提高。中醫藥是人類偉大的寶庫,必將走出國門,造福全人類。

  

: 1969年,您39歲時接受了國家“523”抗瘧藥物研究的艱巨任務,被任命為中藥抗瘧科研組組長,開始抗瘧藥的研製,去攻克千百年來一直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難題。當時是怎樣的歷史背景?又有著怎樣的艱辛過程?

: 523”最初是一項國家援越戰備緊急軍工項目,為了保密,就以1967523日的開會日期為代號稱為“523”任務。“523”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通過軍民合作開發防治瘧疾藥物,對所開發防治藥物的要求是高效、速效、預防藥物要長效。當時中醫研究院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災區,科研工作全面停頓,但“523”是政治任務,就接受了。中醫研究院把任務交中藥所來完成,指令中藥所成立了科研組,我擔任課題組長負責全面工作。1969年我接受“523”抗瘧研究任務時,作為一名年輕的科研人員,深感國家對我的信任,深感責任的重大和任務的艱巨。儘管20世紀70年代的科研條件比較差,但我們團隊的每個人都不畏艱辛、拋家舍業、勇於擔當,實驗和臨床緊密結合,高強度工作,幾度深入海南疫區,為瘧疾患者送醫送藥。我們曾以民用的大水缸作為提取容器,整個團隊在接觸大量有機溶劑又缺乏通風設備的條件下,不顧健康日以繼夜地工作。為了青蒿提取物儘快上臨床,在初步動物安全性評價後,團隊成員爭相以身試藥。回顧往事,正是團隊的責任感與擔當精神引領了青蒿素的快速研發,從發現青蒿有抗瘧苗頭到青蒿素首次臨床試用只用了兩年時間。



  

: 據了解,當時研究小組將青蒿用於動物實驗時,多數動物表現正常,但有些動物疑似中毒,沒人敢説這種藥物用於人體是否安全,而您卻堅信青蒿提取物有效且對人體無毒害,主動要求在自己身上做試驗,是第一位做臨床試驗的人。您堅持以身試藥是對祖國傳統中藥理論的信任還是對自己信念的追求?當時您考慮過失敗的後果嗎?

: 當時在動物實驗中,個別動物出現了肝臟損傷,這個抗瘧藥物青蒿素到底適不適合人類服用,團隊出現了爭議,但如果再重新做實驗不知道還得多久。在那時候這是個軍工項目,也是世界頭號醫學問題,不可能再往後推了,必須在年底拿出臨床結論。當時只有堅持信念,沒有退路,也沒有時間考慮有什麼失敗後果。為了趕進度,儘快讓青蒿素投入使用,我向領導打報告請示,我是組長,我有責任,我先試服, 還有另外兩名課題組成員也積極參與了試藥。我們住在東直門醫院,經過一週觀察,未發現該提取物對人體有明顯毒副作用,我們三個受試者情況良好。考慮到臨床用藥方案可變動的靈活性,以充分顯示其抗瘧療效,便又在所內補充五例增大劑量的人體試服,結果沒有發現疑似的毒副作用,為青蒿素鋪平了臨床試用之路。

 

: 對瘧疾治療,美國當時也花鉅資進行了研究,但都失敗了。面對當時國內艱苦條件和陳舊落後的設備,為什麼你和你的團隊能夠獲得突破並創造出奇跡? 

: 在那個動亂年代,科研工作處於完全停滯狀態,我們能接受這樣光榮的任務很是振奮。首先,心情是激動的,但難度太大了。那個時候不僅美國做了很多,前面幾年國內也已經篩了上萬個化合物、中草藥等等,都做了不少的工作,但結果都不滿意。但我還是堅信能夠獲得突破,首先“523”項目是舉全國之力要辦的大事,是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廣州中醫藥大學、上海藥物所、軍事醫學科學院等全國幾十個單位的500余位專家組成的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團隊。二是我覺得就像小時哥哥勉勵我的,學問決不會使誠心求她的人失望,功夫不負有心人。中華民族悠久文明史的中醫藥學一定蘊藏著精華,只要努力在挖掘上狠下工夫,廣泛收集整理歷代醫籍,走訪民間,請教老中醫,就一定能夠闖出一條路。三是我們的團隊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有著對國家使命的高度責任感與擔當,整個團隊的奮鬥與奉獻,團結與協作,必將促進創新與發展。所以,我一直堅信我們的團隊一定能夠創造奇跡,挽救眾多瘧疾患者的生命。


  

: 您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第一位獲得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女科學家。至今以青蒿素類藥物為基礎的聯合用藥療法(ACT)仍為WHO推薦的抗瘧的最佳治療方法,為人類健康和中醫藥科技創新做出了重要貢獻。您最大的人生夢想是什麼?

: 我最大的夢想就是用古老的中醫藥,促進人類健康,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能分享到它的好處。我從畢業以後就分配在這個地方,一直從事藥物研究工作,沒動。自己一輩子想的,就是老老實實把科研做好,把課題做好,希望把青蒿素的研究更深入,開發出更多藥物來,造福更多人,這也是我自己的興趣所在。除此以外,沒有心思想別的。我都這把年紀了,身體又不好,沒想到要得什麼獎。我做科研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得獎。獲得諾貝爾獎這是中國科技工作者為祖國捧回的一件禮物,更是具有5000年文明的中華民族為全人類奉獻的一件禮物。對我個人來講,黨和國家培養了我一輩子,獲得諾貝爾獎只是一個交代。國家需要我做什麼,我就努力去做好,國家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只要身體還可以,我還得繼續,繼續為祖國醫藥事業再做一些事。能夠在我們自己的國家工作,讓我們的中醫藥學走向世界,為全人類造福,我想這才是中醫藥科技工作者真正應該感到榮幸的事情。

 

: 您已89歲高齡,早已功成名就,您目前的生活是怎樣的?計劃如何安排晚年時光?

: 我是搞研究的,只想簡簡單單的生活,老老實實的做事,近期的國際獎項只説明國際上對於中醫藥學更加重視了。這幾年獲獎,前來採訪的人也多了起來,這讓我有點不太習慣。有時候家裏的電話一天到晚響個不停,我基本拒絕了絕大多數採訪。其實我是個愛清靜的人,現在上了歲數,更喜歡清靜。由於年輕的時候經常做實驗,那時的實驗室條件也不好,那些有毒有害的化學物質,也沒做足夠的防護,落下病根,腿腳也都不太好,所以很少參加社會活動,也沒有回寧波老家。現在榮譽多了,責任更大,我還有很多事要做。目前對青蒿素的研究遠遠沒有結束,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方法的升級,希望能誕生更多的新藥,課題組需要做的工作依舊很多,現在年輕的組員都很能幹。休息時間基本上在家看書和看論文,等外孫女放暑假了過來看我,我們一家人團聚一下。我的生活非常簡單,工作就是我最大的樂趣。生活的樂趣來源於工作,工作有進展樂趣自然就來了。我一輩子都是在忙碌的實驗中度過,現在也改不了了。但我畢竟老了,力不從心了, 必須承認這一客觀規律, 我寄希望於年輕的一代, 祝願他們超越我們, 為人類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週年賀信中曾提到,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您認為未來中醫藥應當如何發展?如何走向世界?

: 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可供挖掘的資源還非常多。青蒿素就是中國傳統醫藥獻給世界的一份禮物。近年來,中醫藥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日益提升,受到越來越多國家、國際組織的認可和國際友人的喜愛,中醫藥寶庫已是世界醫藥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在中國發展已經步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中醫藥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正不斷提高,國際化之路將越走越穩。中醫藥研究不能單打獨鬥,要重視中醫各學派的交流合作,要重視中醫與西醫的結合,要重視中醫藥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合作攻關。中醫藥研究確實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以及很強的發展潛力。不僅要繼承中醫理論,也要在中西醫結合和現代生命科學知識的融匯中,運用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來創新中醫藥研究,要進行更多深入和細緻的工作,才能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

 

: 據了解,您將獲得的400萬瑞典克朗,約265萬人民幣的諾貝爾獎金幾乎悉數捐贈于科研。其中的200萬元分別捐給了北京大學醫學部和中醫科學院,成立了創新基金,用於獎勵年輕科研人員。您是怎麼想的?

: 希望這對中國年輕一代科研人員起到激勵作用。不僅在醫藥研究領域,在各科學領域都能結合中國傳統瑰寶,産生更多的發現和創新,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剛才我説傳承經典與現代多學科結合這個模式可以做出創新發現,但這僅是方法學層面的一種模式,也可以有不同的模式。我們還需要更加關注精神層面的模式,也就是科學研究的驅動力。人們常説,好奇心和興趣是科學研究的驅動力。這話不錯,這樣的事例也比比皆是。全國“523”團隊的研發工作顯示了另一種驅動力,那就是對國家使命的高度責任感與擔當。在這種愛國精神驅動下,就有了奮鬥與奉獻,就有了團結與協作,就有了創新與發展,才使得青蒿素聯合療法挽救了眾多瘧疾患者的生命。中國科技工作者肩負著振興中華的時代使命,投身於科技創新發展義不容辭,這也就是我們科技工作者未來的責任與擔當。習近平總書記曾説過:“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智慧和力量的代表,是發展與進步的標誌,更是團結和統一的象徵。我們是龍的傳人,希望年輕一代繼承發揚中華民族胸懷祖國、敢於擔當、情係蒼生、淡泊名利的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