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農業科技探索之路

    時間:2011年1月11日 14:00
    嘉賓:中國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 楊雄年
    簡介:“十一五”是國家支農力度最大、農業發展形勢最好、農村面貌變化最快、農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中國農業科技的有力支撐。五年中,中國農業科技不斷進行體制機制創新,積極實施重大科研項目,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加強抗災減災和科技服務,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探索走中國特色農業科技進步之路上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本期訪談由中國農業部科技教育司楊雄年副司長講述“十一五”的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經驗。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訪談頁

活動標題

  • 楊雄年:“十一五”農業科技探索路

活動描述

  • 時間:2011年1月7日 14:00 嘉賓:中國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 楊雄年簡介:“十一五”時期是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極不尋常的五年。五年中,面對各種自然災害偏重發生、頻繁發生、異常發生,國際農産品市場發生劇烈波動,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和不斷擴散蔓延等空前挑戰,我國農業糧食連續5年增産,總産連續4年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菜籃子”快速增長,供應充足,品種豐富,農民收入連續5年持續增長。應該説“十一五”是國家支農力度最大、農業發展形勢最好、農村面貌變化最快、農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中國農業科技的有力支撐。五年中,中國農業科技不斷進行體制機制創新,積極實施重大科研項目,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加強抗災減災和科技服務,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探索走中國特色農業科技進步之路上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今天,我們很高興邀請中國農業部科技教育司楊雄年副司長與我們聊一聊“十一五”的中國農業科技發展。

文字內容:

  • 中國網:

    大家好,這裡是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十一五”時期是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取得豐碩成果的五年。面對著金融危機、自然災害,國際農産品價格劇烈波動等諸多不利因素下,我國農業發展還是實現了連續五年農業增産、農民增收的好成績。這一系列的成果離不開中國農業科技的大力支援。五年來,中國農業科技不斷進行深入體制改革,落實重大科研項目,積極推廣農業技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今天我們邀請到中國農業部科技教育司楊雄年副司長,和大家總結一下“十一五”以來中國農業在探索科技進步的道路上積累了哪些寶貴的經驗。歡迎您來到我們的演播室。首先請您給大家介紹一下,“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業取得了哪些豐碩的成果?

    2011-01-11 09:47:22

  • 楊雄年:

    應該説“十一五”期間是我們農業科技進步最快的五年,在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高,糧食連續增産,農民持續增收的大好形勢下,應該説農業科技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對農業科技的作用進行了分析,在“十一五”期間農業科技對農業貢獻率達到了52%,首次超過了土地以及勞動力、資本對農業生産的作用。

    2011-01-11 09:48:33

  • 中國網:

    我們中國農業科技的發展有力支撐並推動了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們在農業科研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2011-01-11 09:48:49

  • 楊雄年:

    剛才談到了我們在“十一五”期間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了52%,這些都是在具體的技術突破和技術應用支撐之下實現的。具體技術突破來講,大概有這麼幾個方面的技術成果:

    第一,農作物和動植物新品種培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包括超級稻、矮敗小麥、雙低油菜等新品種的突破,經過統計在“十一五”期間整個培育的新品種達到了2500多個,超級稻在“十一五”期間增産效果最為明顯,超級稻品種在“十一五”期間累計推廣了4億畝,增産糧食達到了400億斤,從增産糧食的角度講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第二,動植物疫病防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包括農作物的小麥赤霉病、棉花的棉鈴蟲等方面災害的發生發展規律,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在畜牧方面,在針對禽流感疫苗等等技術都有了很多新的突破。保證糧食和農産品病蟲害控制,保持産量增産和穩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011-01-11 09:49:01

  • 楊雄年:

    第三,機械化在“十一五”期間發展是最快的。到目前為止,農業機械耕、種、收機械化程度綜合起來達到52%,這應該也是我們科技進步的重要標誌,尤其小麥現在全程機械化,水稻收穫和插秧機械程度快速發展,在機械方面有效提高了勞動生産率。而且有效為糧食豐收,以前從種到收的階段過去需要十多天,現在縮短到一週就可以把整個任務完成,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第四,在將來需要持續發展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進展。比如説基礎研究方面的水稻、家蠶組測序和基因組分析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還有高新技術的轉基因技術,國家實施了轉基因生物重大項目工程,尤其在抗蟲棉方面現在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我們抗蟲棉品種在“十一五”期間培育出了26個品種,在設計領域大面積推廣,有效控制了棉鈴蟲的危害。

    2011-01-11 09:49:26

  • 楊雄年:

    現在的這些品種都是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轉基因抗蟲棉過去主要以國外品種為主,到“十一五”期間轉基因抗蟲棉的自主智慧財産權品種已經達到了93%,也就是我們自主研究的品種已經佔到主導地位。

    同時我們在抗旱、耐鹽鹼等新的基因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進展,而且篩選出具有經濟應用價值的價值30多個,對下一步高新技術發展奠定了非常好的技術。

    2011-01-11 09:49:45

  • 楊雄年:

    第五,節本增效技術。像地膜覆蓋,甘肅搞的地膜玉米,還有設施裏的配套技術,通過技術的整合,我們感覺到對提高産量,對穩産增産效果都是非常好的。

    第六,資源環境技術,節地、節水、節藥等節約化技術包括環境友好技術,包括緩釋肥方面取得了很好的進展。而且有些成果在生産應用當中取得的效果非常好。還有新的能源,比如集合沼氣、清潔生産等方方面面的技術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可以説“十一五”是農業科技豐收的五年。

    2011-01-11 09:49:53

  • 中國網:

    剛才您也説到我們培育了很多新品種,比如超級稻提高了糧食的産量。同時我們也有了很大的研發,比如防治病蟲害方面,減少疫情,也保障了糧食增産,減少了糧食的損失量。同時我們還有機械化的設備,加快了糧食播種的速度。通過這些科研研發,在糧食産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那麼在糧食收穫方面,比過去在時間上快了多少呢?

    2011-01-11 09:52:15

  • 楊雄年:

    應該説機械化技術發展以後,大力提高了勞動生産效率,現在非常明顯的是,過去要先收,收完整地然後播種,這中間需要十多天的時間。現在是在收的同時就把播種和整地的技術結合在一起,時間可以縮短到一週之內,從收到種一週之內整個過程就可以完成,所以勞動生産效率大幅度提高。

    2011-01-11 09:52:38

  • 中國網:

    “十一五”期間,我們在農業科技進步方面取得了怎樣的經驗呢?

    2011-01-11 09:52:47

  • 楊雄年:

    我們前面談到在“十一五”期間,農業科技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也取得了大量新的實用技術。我們最近也在進行總結,“十一五”期間為什麼可以取得這麼大的進展,歸納起來大概有幾個方面:

    第一,機制創新上積極探索科技創新與産業緊密結合。因為過去科技與經濟、産業脫節是科技體制當中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在“十一五”期間,財政部與農業部共同實施産業技術體系和行業科技,我們借助這個契機在生産當中檢驗效果,使人才當中在實踐當中成長,按照這麼一套思路使科技與生産緊密結合起來。這方面所出來的成果都是馬上能用於生産的成果,解決了科技與經濟、生産兩張皮的問題。

    2011-01-11 09:52:59

  • 中國網:

    您給大傢具體介紹一下科技與産品究竟有怎樣的結合方式,現在有哪些項目達成了合作成果?

    2011-01-11 09:53:07

  • 楊雄年:

    比如産業技術體系工作來説,我們以品種為單元,以産業為主心。以品種為單元就是玉米、水稻、小麥按照作物來作序,以産業為主線就是從産地到餐桌,從科研到市場,從生産到消費,按照這麼一個産業鏈條的方式來組織科研工作,解決整個鏈條當中的具體問題。過去的成果是先設定好,先研究出成果,最後解決問題。現在是先找到問題,通過研究把問題解決了,産業鏈發展起來就能對路,所以成果的轉化率非常高。

    2011-01-11 09:53:21

  • 中國網:

    您給大傢具體介紹一下,我們的蔬菜從産地到餐桌,這一系列的流通過程當中,存在哪些問題,通過我們這個産業和科技的結合,把問題具體解決到什麼樣的程度?

    2011-01-11 09:53:28

  • 楊雄年:

    以蔬菜舉例,從生産到育苗,全年生産過程,到生産過程的肥料、農藥控制到最後品質的檢測整個是一個鏈條工作,品質檢測技術比較薄弱或者需要哪方面的技術專家就針對馬上解決。生産過程也是一樣的,比如蔬菜播種下去以後遇到低溫,我們馬上針對低溫採取技術,專家能馬上研究相關技術,有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技術就馬上研究這個技術,所以研究出來的技術基本上就是可以直接使用的技術。這是我們在總結第一條探索科技和經濟發展結合的經驗。

    第二,建立了符合農業科技發展規律的穩定支援機制。因為整個科技立項過程按申請、論證、評價等一整套體系,現在農業科研有幾個特點:1、週期比較長;2、具有地域性。南方的技術不一定適用於北方使用,具有地域性。

    2011-01-11 09:53:37

  • 中國網: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南方的一些作物拿到北方種植研究不一定合適。

    2011-01-11 09:53:58

  • 楊雄年:

    是的,我們的農業技術工作需要穩定、長期、連續地支援,所以整個政策制定過程中,整個科研工作制定過程中,需要穩定、持續的政策。通過從上而下擇優的方法確定研發單位和研發人員,研發人員在生産中發現問題,針對性研究,解決生産的實際問題。這樣科研人員不再為課題找經費花費精力,可以把時間用於研究,這樣産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和效率。這項改進受到了科技人員的歡迎,而且也産生了實實在在好的效果。

    第三,科技界的大聯合,這對推進科技進步也是非常有好處的。過去部門系統之間有很多分割,“十一五”時期,我們打破了部門、區域、行業界限。舉個例子,“十一五”期間,科技創新工作組織了649個單位,其中屬於農業部直屬系統的大概有66個單位,把全國優勢力量都集中起來,包括中國科學院,綜合性大學,地方科研單位,在農業生産發展當中需要什麼單位就用什麼單位,打破了過去部門封鎖和區域之間的分割,“大聯合”的效果非常好。

    2011-01-11 09:54:18

  • 楊雄年:

    第四,成果推廣上做了一些新的創新。建立了專家、技術人員、示範戶,以及到廣大農民,按這樣一條線路把我們的創新工作、推廣工作、示範工作串在一起,這也是我們非常好的經驗,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專家與縣、鄉農機院配合在一起,還有素質比較高的農民和示範戶連在一起,通過他們把示範樣本搞出來,周邊的農民也可以看他們,學他們,這樣技術傳播非常快,建立了快速的傳播通道。

    2011-01-11 09:54:29

  • 中國網:

    這樣專家學者直接成為農民的老師,對農民可以進行直接的指導,農民在農業生産過程中遇到什麼問題可以直接詢問專家,尋找到答案。

    2011-01-11 09:54:37

  • 楊雄年:

    過去創新工作、推廣工作和直接使用的農民這三方面是脫節的,在“十一五”期間我們把這些鏈條結合起來了,科技創新的專家、科技推廣人員和科技示範戶、農民整個連成一條線。

    2011-01-11 09:54:57

  • 中國網:

    通過連成的這條線,我們可以把科技成果直接嫁接到農業作物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2011-01-11 09:55:04

  • 楊雄年:

    是的,我們叫技術人員直接到田,科技成果直接到作物,直接解決生産問題。這是“十一五”期間,我們主要總結的是這四條經驗。

    2011-01-11 09:55:23

  • 中國網:

    在十七屆三中全會中中央也提出要加快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建設體系,我們在這方面做出了哪些工作?

    2011-01-11 09:55:39

  • 楊雄年:

    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在三年之內健全基層農技推廣等公共服務機構,這個工作提出來應該説是非常重要的。剛才我們也談到,整個農技推廣建設了從專家、技術人員的一套體系,這是一個快速通道。但我們在基層這部分的推廣力量是非常薄弱的。我們的推廣體系過去號稱百萬大軍,就是有百萬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但由於長期以來在工作上的種種原因,這套體系沒有活力,在推廣工作當中的功能發揮不出來。所以十七屆三中全會時中央明確提出任務,農業部高度重視這個事情,會同有關部門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011-01-11 09:55:50

  • 楊雄年:

    我們大概有幾項工作:一是我們與中編辦一起聯合下發了建設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意見,把三年完成任務具體分解到目標、進度,都做了具體的分解,指導地方的工作怎麼開展;

    二是與財政部開展了800個示範縣的建設,對每個縣給一定的中央財政補助,主要用於技術人員下鄉必要的交通費,示範基地建設以及科技示範戶建設等工作,應該説這項工作有力地推動了推廣體系的改革與建設。

    三是與國家發改委一起啟動了鄉鎮農技推廣站的條件能力建設。去年我們啟動了815個鄉鎮,這個工作也有著非常大的推動。同時在全國啟動了農技人員大培訓,把鄉鎮農技人員請出來到大學、科研單位進行異地培訓,通過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在學歷方面培育了推廣碩士,通過知識的提升提高他們的工作水準。

    通過這樣的措施,我們的推廣速度不斷加快。到目前為止,完成改革的縣達到1826個縣,佔到全國農業縣的70%左右。所以,這項工作對農業技術推廣,尤其是在今年極端氣候多發、頻發,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情況下,農業技術人員及時採取技術措施,最終保證了糧食連續七年的增産,應該説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1-01-11 09:56:00

  • 中國網:

    一方面我們把農民請進了大學校園,從知識上教育農民,告訴他在播種、收穫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另一方面我們也把這個技術推廣到廣大的農村地區。那麼這給他們的生産方式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2011-01-11 09:58:11

  • 楊雄年:

    剛才我們談到的是農技推廣體系的技術傳播,技術從上往下的傳播方式。勞動者本身的素質也非常重要,勞動力本身素質不提高,科技應用能力也不強,最後技術也很難到位。所以,我們同時開展了農民大培訓,在“十一五”期間總共培訓1650多萬農民,比如説農技手,沼氣工和防疫員等,通過開展農民大培訓直接提高農民文化素質,通過培訓讓農民掌握科學文化技術,使勞動生産效率得到提高,效果非常好。

    2011-01-11 09:58:26

  • 中國網:

    感謝您今天來到中國網演播室,為我們在“十一五”期間的農業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做了一個總結,同時我們希望中國農業在“十二五”期間能取得更大的發展。感謝您來到演播室,感謝大家的收看,下期節目再見!

       (責編:王瑞芳\主持:張翼\導播:周珊珊\攝像:董超 李異濤\圖片:張琳 )
  • 2011-01-11 09:59:01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zfgy/2011-01-10-nongye3.wmv

圖片大圖:

  • 中國農業部科技教育司楊雄年副司長做客中國訪談

    中國網 張琳

  • 楊雄年副司長講述“十一五”的中國農業科技發展取得的經驗。

    中國網 張琳

  •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極不尋常的五年。

    中國網 張琳

  • “十一五”期間農業科技對農業貢獻率達到了52%。

    中國網 張琳

  • 與國家發改委一起啟動了鄉鎮農技推廣站的條件能力建設。

    中國網 張琳

  • 農業技術工作需要穩定、長期、連續地支援。

    中國網 張琳

  • 科技界的大聯合對推進科技進步是非常有好處的。

    中國網 張琳

  • 通過開展農民大培訓直接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從而提高效率。

    中國網 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