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減災代表談國際減災工作

    嘉賓:聯合國秘書長減災特別代表 瑪格麗塔·瓦爾斯特倫女士
    時間:2010年8月11日16:30
    簡介: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秘書處在全球範圍內倡導防災、減災、救災活動,中國作為一個災難頻發且幅員遼闊的國家,對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同時中國非常重視與國際組織展開闔作,因此,我們今天特別邀請了瓦爾斯特倫女士就防災減災問題談談她的看法。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訪談頁

活動標題

  • 聯合國減災代表談國際減災工作

活動描述

  • 嘉賓:聯合國秘書長減災特別代表 瑪格麗塔·瓦爾斯特倫 女士  時間:2010年8月11日16:30 簡介: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秘書處在全球範圍內倡導防災、減災、救災活動,中國作為一個災難頻發且幅員遼闊的國家,對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同時中國非常重視與國際組織展開闔作,因此,我們今天特別邀請了瓦爾斯特倫女士就防災減災問題談談她的看法。

文字內容:

  • 中國網:

    歡迎大家來到中國網,這裡是“中國訪談、世界對話”,今天一位非常特殊的客人來到我們的節目當中,她就是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秘書處主任、聯合國秘書長減災特別代表瑪格麗塔·瓦爾斯特倫女士。歡迎您做客我們這一期的中國訪談。我知道瓦爾斯特倫女士有很多的職務,工作內容也很豐富,您能不能自己先向我們的網友介紹一下您的職務和工作內容呢?

    2010-08-09 14:52:31

  • 瓦爾斯特倫:

    首先,我很榮幸來到中國網,我的職位確實有些複雜,首先,我是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項目的負責人,這個項目旨在動員各種官方和民間力量致力於降低全球範圍內減災行動,當前全球範圍內的各種災難在不斷增加,因此這項工作變得非常有意義。同時我在聯合國也有一個小的辦公室,我的團隊雖然人數不多,但每個人工作都十分努力,他們要與政府、科學界人士、社會以及媒體還有公眾溝通以拓展我們的工作;此外,我的工作還包括支援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工作,他對防災減災工作非常重視,我要為其在這方面的工作提供建議等。

    2010-08-09 14:53:01

  • 中國網:

    相信聽了瓦爾斯特倫女士的介紹,網友對我們今天訪談的主題就很清晰了,對,我們今天要談的就是防災減災問題。大家都已經看到,近年來,中國頻繁發生地震、洪澇災害,給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的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同時全球範圍內各種極端天氣和地質災害也是頻繁發生,像美國的颶風、海地的地震、俄羅斯今年的高溫以及阿根廷的嚴寒等等。尤其是在今天聽了您的報告之後,那些數字太令人震驚了,我都覺得為人類在這種災難頻發的背景下的未來感到擔憂,不知道您,作為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UNISDR)的負責人親歷更多的災難現場,會不會跟我有同感呢?還有,UNISDR的主要任務是什麼呢?

    2010-08-09 14:53:35

  • 瓦爾斯特倫:

    確實,我一樣感到擔憂。正如你説的,過去的30年中,我一直跟災難打交道,親身經歷的是不斷增長的災難次數和災難發生的頻率以及受災人數的不斷增加,因為越來越多的人現在居住在災難頻發區,而且現在的災難損害程度越來越大,洪水、旱災還有幾乎毀滅性的地震,所以我們必須得做點什麼,科學家知道該做什麼,我們的民眾也知道要做點事情,但是要實現從災後的救援到災前防禦,我們需要做些轉變,從治愈到防禦的轉變需要的是一種文化認知上的轉變。

    我們現在做的就是將一些非常科學有效的防災減災方法傳播給更多的普通民眾。儘管很多國家政府都明白我們必須做些事情,但是有時部門之間會有分歧,比如説農業部和教育部希望能夠就防災減災工作進行一些工作,但財政部或許就會質疑工作的收益和支出比值。所以我們需要做一些説服工作,我們認為,減災的一個前提就是必須評估出災難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同時對一些救災機構,比如説醫療機構在應急方面的能力進行評估,進而提升。在這些方面,國家之間的經驗是可以分享的,有些國家現在進行的工作也是值得借鑒的,比如對員工進行培訓,對設備進行升級,希望在災難發生時,能夠有效應對。

    以墨西哥為例,1985年的墨西哥地震中,醫院倒塌了,他們意識到這個問題非常嚴重,從而對全國的醫院進行整頓加固。同時還有其他的公共基礎設施進行加固、比如橋梁、地下管道等等,以增強這些基礎設施防禦災害的能力。我們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將這些有效措施向其他國家傳播,同時成為一個各國間經驗交流的平臺。

    2010-08-09 14:53:56

  • 中國網:

    記得您報告中提到,災難風險評估是減災的關鍵。那您在促進各國災難風險評估中的使命是怎樣的,如何幫助政府和一些社會機構科學評估呢?

    2010-08-09 14:54:21

  • 瓦爾斯特倫:

    風險評估十分關鍵。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關注這個問題,也在越來越系統地進行風險評估,有些國家已經出臺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條款要求相關機構進行災難風險評估,比如説,如果一些地方或機構要求中央撥款,中央就會要求你將風險評估的內容寫在申請報告中,如果他們沒有這個評估報告,他們是拿不到錢的。這就是一種方法,當然也有其他辦法。不過現在有個問題就是雖然有風險評估,但卻沒有得到有效運用。你必須堅持而且有決心按照風險評估的結果切實採取一定的措施。

    2010-08-09 14:54:39

  • 中國網:

    那你認為在減災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2010-08-09 14:54:50

  • 瓦爾斯特倫:

    這也是我經常問一些機構的問題。一些政府或者社會機構就會告訴我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錢。確實想要民眾生活的更安全是需要代價的,以學校為例,在現在的基礎上如果要將學校加固,可能要增加4%的成本。

    另外我們還面臨一個問題,就是要有非常專業的人幫助我們向那些有疑問的人釋疑,説服他們聽從我們的建議,向他們證明這些成本投入是值得的,告訴他們災害帶來的損失遠比這些投入可怕,像洪水、颱風等,拿中國為例,此次洪水給中國帶來的損失佔到了中國GDP的1.3%,很大一筆錢,要意識到這個問題,一定得做個數學題才能讓我們有動力下決心去做這件事。

    2010-08-09 14:55:03

  • 中國網:

    向您也剛剛提到了錢的問題,這讓我想起那些現在仍然衣不裹體、食不果腹的落後國家,他們是不是可以從聯合國,從貴組織那裏得到一些幫助呢?

    2010-08-09 14:55:14

  • 瓦爾斯特倫:

    減災問題是國際問題、全球問題,不管是窮國還是富國都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了。 很多大的國際組織,比如世界銀行都已經將災難風險評估與風險投資相聯繫,並與很多國家在風險評估方面開展合作,以使投資更加安全。整體而言,所有相關國際組織都十分關注這個領域,而我們也在不斷地努力説服一些捐贈國家之間進行合作,共同投資于風險評估和減災防災,使我們在教育體系、農業、醫療、水資源管理的關鍵領域更加科學有效地應對災難。我們希望將這種理念傳播給每個人,並在現實中發揮作用。

    2010-08-09 14:55:27

  • 中國網:

    您一直在強調防災減災問題其實也是全球問題,通過國際合作會更有效?

    2010-08-09 14:55:35

  • 瓦爾斯特倫:

    是的,國際合作非常重要,當然國內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2010-08-09 14:55:44

  • 中國網:

    在訪談開始的時候您就在強調“讓城市更安全”。我也了解到,UNISDR前段時間發起了一個倡議就是“讓城市更安全”。我想知道,現在有多少中國城市參與了這個運動呢?

    2010-08-09 14:55:51

  • 瓦爾斯特倫:

    截止到昨天為止呢,一共有兩個。一個是海南的小城市寶豐,還有成都,當然因為地震。雖然現在城市還不多,但我相信會越來越多的。前幾天,我們在上海舉行了一次會議,是與世博相關的,我們邀請了一些國家的市長和地方官員,有來自海地、莫三比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的,當然中國的更多。

    2010-08-09 14:56:02

  • 中國網:

    那要加入這個行動,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2010-08-09 14:56:13

  • 瓦爾斯特倫:

    這是一次志願性的活動,只要這個城市有決心致力於“讓城市更美好”就可以了。

    2010-08-09 14:56:21

  • 中國網:

    那加入之後會有什麼義務嗎?

    2010-08-09 14:56:29

  • 瓦爾斯特倫:

    我們這個活動有10個核心規定,旨在希望城市更安全、更具抗災性。我們希望加入此次活動的城市能夠向著這10個規定的領域發展,我們不要求你做的盡善盡美,但希望這些城市必須有決心去做,而且要做出一些成效,並在實際過程中影響公眾,讓他們覺得我們這樣做是有意義的。

    2010-08-09 14:56:37

  • 中國網:

    也就是説要增強公眾在這方面的意識,一種啟蒙的方式。

    2010-08-09 14:56:52

  • 瓦爾斯特倫:

    是的。

    2010-08-09 14:57:00

  • 中國網:

    中國是一個災難頻發的國家,從08年的汶川地震到今年肆虐的洪水,幾乎每年都會有嚴重的災難發生。我們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也一直在努力,希望能夠制定一個有效的防災減災體系。您能否對我們所作的努力做個客觀的評價,我們需要在哪些方面改進呢?

    2010-08-09 14:57:08

  • 瓦爾斯特倫:

    我覺得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在應對和管理災難方面做得非常好,比如在汶川地震期間,幾乎全國各個省市都緊急提供救助,包括物資和設備等;而且震後重建中,也愈加關注防災性,震後的救助以及中國政府的應急體系也讓中國人民相信自己更安全,這一點中國做得非常好。

    但中國也面臨著挑戰,這主要有兩個;一,這也是很多國家共同面對的問題。就是,中國如何建立一套應對災難的預警機制,並且將風險評估融入到可持續發展規劃當中作為一個長期項目;同時加大災前對防災的投入;二,另一個挑戰就是,中國區域廣大,而受災影響最嚴重的一半都是那些居住在偏遠地區的窮苦人,災難發生前後對他們的救助存在困難,這些人的生活水準也因災難的頻發而愈加艱難,我認為中國政府應給與他們更多的關注,在扶貧方面給予他們更多支援,提升這些特殊人群應對災難的能力。當然城市也面臨著很大的問題,人口密集,一旦災難發生,造成的損失會更大。

    2010-08-09 14:57:19

  • 中國網:

    您講的這兩個挑戰,或許在我們的十二五規劃中會有涉及。我們今天談減災,下個問題跟這個有些關係,因為現在很多人將正在發生的自然災難與環境變暖相連,全球環境變暖是自然災難的起因嗎,還是説只是地球恰巧處在一個特殊的活躍期。

    2010-08-09 14:57:39

  • 瓦爾斯特倫:

    我認為部分情況是這樣的,儘管沒有氣候專家對此百分百肯定這種關係。但我們必須得記住一件事,全球變暖是二戰以後才加劇的,但值得慶倖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關注環境變暖了,而在10年前,只有環境方面的專家才會關注這個問題。

    現在人們將氣候變暖與極端天氣相連應該説是一種好現象,最起碼可以提醒人們關注這個問題,這是正確的方向,因為災難發生的頻率和發生地區確實在擴大。應該説氣候變暖是自然災害的一個推動器,這也是我們之前兵庫行動框架中所關注的一個問題。

    2010-08-09 14:57:49

  • 中國網:

    地震應該不會與氣候變暖相關吧?

    2010-08-09 14:57:59

  • 瓦爾斯特倫:

    通常情況下,我們不會將地震跟全球氣候變暖相連,但是也有科學家認為確實存在間接關係,當然非常間接,我不敢肯定,但從定義上來講,地震是不同的。

    2010-08-09 14:58:15

  • 中國網:

    談到氣候變暖,這不僅讓我想起今年年底將會舉行的坎昆會議,您四月份也去了坎昆。我們知道去年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一個最大的分歧就在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難以就資金和技術支援達成協定,發達國家要求發展中國家在減排上做出更多的承諾,而發展中國家則需要獲得更多的資金和技術支援,您覺得今年這個問題能解決嗎?

    2010-08-09 14:58:22

  • 瓦爾斯特倫:

    墨西哥現在正以一種務實的方式推進,我堅信各國都希望達成某種協議。我認為,確保需要幫助的國家獲得最前沿的技術和資金支援是非常重要的,今年墨西哥推進會議的方式非常不同,他們沒用將達成協定作為會議的首要,而是將取得務實的成就作為首要。我覺得或許這種方式更有意義。這也是我們所支援的一個方法,我們注重的是進步,而並非一定要堅持經過驗證的方法來做事情,我們可以試著一點點開始做。現在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FCCC適應項目”也已經啟動了,我們不能等所有的政策都成型後再去做,有些必要的知識我們已經具備,就應該運用下去。聯合國的基金FCCC項目已經開始運作,也在檢測成立項目基金的有效性。另外,我覺得不管是保護環境還是防災減災都是我們的職責所在,是我們的義務,聯合國、各種國際組織以及各國政府都具有這個義務,當然我們首先得看看我們現在投入,要關注各個相關領域的投入,比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教育等等,這些都是可以作為的,我們現在就得做起來,一點一點地取得進步。

    2010-08-09 14:58:34

  • 中國網:

    就像中國有一句俗語,飯要一口一口吃,減災和氣候變化問題的事業也應該一步一步走。感謝瓦爾斯特倫女士做客我們今天的中國訪談,我們也要祝福瓦爾斯特倫女士能夠在今後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時我們也非常感謝各位網友的陪伴,我們下次再見。

    2010-08-09 14:59:12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zfgy/marg.wmv

圖片大圖:

  • 聯合國秘書長減災特別代表瑪格麗塔•瓦爾斯特倫女士

    中國網 王瑞芳

  • “讓城市更安全”旨在希望城市更安全、更具抗災性

    中國網 王瑞芳

  • 中國政府的應急體系讓中國人民相信自己更安全

    中國網 王瑞芳

  • 確保需要幫助的國家獲得最前沿的技術和資金支援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網 王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