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標題
- 黃友義委員:增強中國軟實力建設任重道遠
活動描述
- 嘉賓:中國外文局副局長 黃友義 時間:2010年3月7日 9:00 簡介:全國政協委員黃友義在今年兩會上的兩個提案,都是關於中國“軟實力”方面的建設。他説,塑造正確的中國形象,讓外國人客觀地認識中國,有利於提高我國的國際形象。增強中國的“軟實力”建設,任重而道遠。
文字內容:
- 中國網:
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做客“中國網·中國聯通”兩會特別報道。現在在我們大會堂的演播間做客的是黃友義委員。黃委員你好,歡迎做客我們演播間。
2010-03-06 15:12:45
- 黃友義:
你好。
2010-03-06 15:13:33
- 中國網:
你做政協委員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了,我注意到你一直在説做政協委員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你具體是怎麼做的呢?能跟我們講一講嗎?
2010-03-06 15:15:23
- 黃友義:
政協委員的職責主要是參政議政,所謂大處著眼,主要是講政協委員應該履行自己的職能。但是建言獻策、參政議政,都是通過具體的事情才能實現的。比如説我的日常工作,在對外傳播當中,為了讓外國受眾了解中國的政治制度,當然少不了要介紹政治協商制度,通過參與書、刊、網的策劃,把政協的工作性質、政協委員履行職責的具體事例介紹出去,這包括網路上的專題,圖書等。比如説,中國的政治協商制度,強調的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民主協商制度,我們跟外國同行在編書和策劃稿件時,他們就表示,在國外,很少有人知道中國除去中共以外還有其他政黨。因此,我覺得首先要通過自己的本職工作,對我而言,就是對外傳播工作,宣傳政協,為外國人了解政協出一份力。
2010-03-06 15:15:38
- 黃友義:
此外是通過提案,反映民情民意。我提交的提案所反應的意見,不一定是我個人的意見,很多是我周圍的同事的聲音,他們希望我能夠幫助反映基層的聲音。
2010-03-06 15:15:50
- 中國網:
這兩年多來,您這麼身體力行之後,您的感受是什麼?
2010-03-06 15:16:04
- 黃友義:
我覺得效果是積極的,很多事情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比如説,基層有很多好的建議,未必有渠道能夠正式地反映到有關部門,而通過政協提案,有些問題就引起了注意,當然不一定事情都能馬上解決。這涉及的各方面因素很多。另外,政協委員站的角度和有關政府部門的角度有時是不完全一樣的,也不一定你提的提案就一定那麼全面恰當,就一定能夠落實。但是,的確許多提案反映了基層的聲音和基層的情況,這些對建設和諧社會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2010-03-06 15:16:18
- 中國網:
我們很多網友非常關注一年一度的“兩會”,是委員們參政議政的盛會,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哪些方式來參政議政呢?
2010-03-06 15:16:31
- 黃友義:
平時政協委員們經常到各地視察,就一些課題展開深入的調研,比如我所在的對外友好界別,過去一年就做了很多調查研究,這些調查研究形成了報告,提供給政府有關部門參考。比如對外友好界特別注意在開展公共外交方面做工作,公共外交不僅僅是政府對政府的外交,還包括政府對民間,民間對民間,這樣就把外交活動的領域擴大了很多。實際上,每個政協委員都是公共外交的實踐者,比如説到上海調研如何利用世博會開展公共外交活動,怎麼樣能夠更好地促進外國人通過世博會來了解中國,圍繞這樣的話題政協委員就做了很多的調研,提出了積極的建議。去年的調研還包括邊貿等。
2010-03-06 15:16:52
- 中國網:
我們關心今年您有些什麼樣的提案,給我們介紹一下好嗎?
2010-03-06 15:22:47
- 黃友義:
我提了幾個提案,其中有兩個是重點。一個是建議凈化中文裏的外來語。為什麼這樣説呢?現在經常看有很多的文章、報道,中文的句子加了英文的詞,而且這種現象有發展的趨勢,比如説“首席執行官”,它一定要説CEO,還有外國的人名,地名、外國機構的名稱、新産品的名字,都用了外文。這種現象表面看好象代表一種開放的態度,但是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要保持自己官方語言高度的純潔性,這是國際慣例。比如,英文吸收了很多外來語,包括中文。但是他們一定用英文字母拼出漢字的字音,像“關係”這個詞,他們一定寫成“guanxi”,而決不會讓兩個漢字直接植入英文。那麼,中文文章裏為什麼不能把外來語都翻譯成中文字,形成完整的中文呢?這是一個提案。
2010-03-06 15:22:56
- 黃友義:
另外一個是關於翻譯的。國家在開放,國際交流在擴大,這個時候特別需要一支高水準的專業化翻譯隊伍,而我們國家越是開放程度高,越顯得我們翻譯專業隊伍力量不足,導致翻譯品質不高。所以,也提出了一個建議,希望能夠規範翻譯人員隊伍,提高翻譯品質。翻譯工作很特殊,一方面,你會一點兒外語可以當翻譯,比如生活翻譯,“你好”、“我好”,“你買這個嗎?”“你吃那個嗎?”這些簡單的生活小事,翻譯起來比較容易。但是要把溫家寶同志的政府報告翻成外文,必須是職業翻譯才能勝任的。
全國家各地每年要舉辦很多國際會議,各地要用外語對外介紹旅遊資源和投資環境,這些都需要職業翻譯去完成。而現在呢?翻譯隊伍沒有得到應有的規範,很多非專業的人員在從事專業性的翻譯,不僅影響了交流效果,更嚴重的是有損國家形象。所以,第二個提案就是要規範翻譯隊伍,特別是一些翻譯公司。現在全國有3000多家公司的名字裏面標明是翻譯公司,但是這些公司裏面有多少經過考試拿到資格證書的翻譯呢?恐怕有的公司裏有資質的翻譯人員不多。所以,很有必要提倡翻譯人員要取得相應的資質,而規範翻譯服務公司也要聘用有資質的翻譯,聘用職業化的翻譯人員。
2010-03-06 15:23:15
- 中國網:
我注意到您剛才提到的這兩個提案,都是關於中國“軟實力”方面的建設,我想知道您怎麼樣評價中國的國際形象?
2010-03-06 15:24:11
- 黃友義:
我覺得你概括得好,我的提案瞄準的就是增強中國的“軟實力”建設,這樣有利於提高我國的國際形象。中國的國際形象日益提高,跟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國際上比較客觀認識中國的人越來越多了,外國媒體上客觀報道也在增加。然而,在西方主流媒體和西方主流社會裏,他們對我們的認識和我們的實際情況相差太遠,很不相符,有時完全不符。這裡有很大的空間做工作。塑造正確的中國形象,讓外國人客觀地認識中國,真是任重而道遠。
2010-03-06 15:24:21
- 中國網:
像您説的,有的時候西方的報道和我們實際情況相差甚遠,也有網友注意到,中國在跟國外打交道的時候很多時候是處於被動的狀態,你對此怎麼看?
2010-03-06 15:24:37
- 黃友義:
這個“被動”,看你指哪些媒體。如果你看發展中國家的媒體,我覺得他對我們的客觀報道比較多,所謂的“被動”主要是西方的主流媒體造成的,因為他們對中國不了解,也因為他們的背景,包括商業背景、文化背景和政治意識形態背景,他們不可能,我們也不能指望他們,能夠特別客觀地報道中國。當前的問題是,他們掌握著國際話語權,西方媒體的報道往往被大量轉載,他們的傳播能力大,受眾又廣,容易形成一種輿論氛圍,給人一種印象,他們説什麼就是什麼。我理解你説的“被動”,主要是由於西方輿論控制著國際話語權給我們造成的被動。
2010-03-06 15:25:08
- 中國網:
有網友有這樣的建議,比如像美國對臺軍售也好,還有會見達賴喇嘛也好,觸動到我們核心利益了,我們提出了抗議,美國還是一意孤行,我們是否該用行動來抗議?
2010-03-06 15:26:07
- 黃友義:
我覺得在這些原則性的問題上,特別是關係到中國的核心利益問題上,應該堅決地、毫不猶豫地駁斥國外的錯誤輿論,明確反對錯誤的做法,清楚地表明我們的立場。但是這只是一個方面。比如説你剛才提到兩個問題,特別是美國總統會見達賴,這件事在他們國內是有一定“市場”的,説明美國主流社會在這個問題上對中國有誤解。面對這麼嚴重的誤解,光靠強硬表態還不夠,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們要站在維護國家利益立場上,整個社會,不論你是文化界的,是媒體界的,還是經濟界的,體育界的,都要利用自己跟外國人接觸的一切機會,一切國際場合,來解疑釋惑。我們跟普通的外國百姓不存在吵架的問題,他們主要是對我們不了解,文化、政治差異太大。所以,我們要利用跟外國人打交道的一切機會,介紹真實的情況,説明我們的立場。比如説達賴到底是怎麼一個人,台灣到底怎麼回事,要讓他們慢慢地逐步理解。我覺得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光靠政府發表聲明還不夠,還要社會各界一起來做這個工作,當然這也需要時間。
2010-03-06 15:26:19
- 中國網:
我再把這個問題再擴大一點,就是從您的角度來看,我們在向世界説明中國的時候,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是最合適的?
2010-03-06 15:26:30
- 黃友義:
看你是做什麼工作的,比如説民間人士之間,特別是現在提倡開展公共外交,我更喜歡是講故事的辦法,講背景,就是娓娓道來,因為很多普通的外國公眾並不是骨子裏就要“反華”,更多的情況是他不了解真相,然後受了西方一些媒體的誤導,形成了誤解。像這種的情況我們就要做工作,比如西方媒體給西方受眾展示的達賴好象總是面帶微笑,是一個虔誠宗教人士。西方社會裏的普通人看到的只是這個表面現象,但是達賴為什麼離開中國?他代表的是誰的利益?他是不是一個純粹的宗教領袖?這些就不知道了。比如有一次我跟一批美國學者在一塊兒交談,他們就站在美國立場上説達賴如何如何。我知道美國人非常討厭政教合一制度。我就問他們知不知道舊西藏實行的是政教合一制度,他們説從來沒聽説過。另外,我説1950年西藏土地改革之前,在西藏實行的是農奴制度。我這樣説,是因為美國自己實施過黑奴制度,現在的美國社會是不能接受奴隸制的。他們一聽説在西藏1950年土地改革之前還有奴隸制,大吃一驚。我説你們知道達賴為什麼離開中國?跟廢除農奴隸有關,廢除農奴制,西藏原來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所以達賴等人跑了。這些美國學者又説,從來沒有人跟他們講過這些。我想一旦當他們了解了這些背景,他們如何看西藏,如何看達賴,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覺得還是要講故事,講背景,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談,有面對面的交流,也有通過網路資訊的傳播。我們應該更多地把這些故事上網,登在報刊雜誌上,出書,拍電影,以各種形式提供給外國受眾。現在外國人不是想了解中國嗎,來中國的人很多,中國人出去的也很多,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有一種講述中國故事的責任,我覺得時間長了,他們就會逐步了解真相。
2010-03-06 15:26:42
- 中國網:
在國際輿論中,是不是有一種“捧殺”中國的現象?表面上看是捧中國,説好聽的,實際上與 “中國威脅論”一樣,都是別有用心。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樣來應對呢?
2010-03-06 15:27:26
- 黃友義:
是,既有捧也有殺,有的捧是想讓我們付出超過我們能力的貢獻來,對這種捧我們要保持警惕,世界上有很多人盯著中國的錢包,特別是去年國際金融危機高峰的時候,總想讓中國掏錢。我們既要履行國際義務,我們也要發展自己,但是不可能做超出我們能力的事情。對於不懷好意的捧,我們自己要頭腦清醒。的確有一種捧是幌子,背後是箭,企圖最終整垮我們。政治上要把我們納入到他的體系和軌道,這是不符合我們國家利益的。
對國外的 “捧”看來自誰,有的外國百姓真是喜歡中國,比如我認識一些國際翻譯界人士,一起討論國際翻譯界活動的時候,他就説你們中國人有錢,你們中國人多出點力。這些人都是職業翻譯家,學者,沒有那麼多的政治考慮,更沒有惡意,他真心覺得中國發展了。這種情況的“捧”並不存在殺機。
2010-03-06 15:27:55
- 黃友義:
應對“捧殺”,我們自己有責任做好工作,外國人來到中國,我們樂意把最好的一面給他們看,把北京、上海最漂亮的地方展示給他們,有時我們也很自豪地向他們介紹我們的成就。但是北京、上海並不代表全部中國,我們不應該給人家一種印象,好像960萬平方公里都像北京、上海這樣。所以,不論是我們的媒體,還是和跟外國人面對面的介紹中國,要想方設法讓他們了解西部還有很貧窮的地方,我國的農村很多地方還相當落後,中國的發展還面臨許多巨大的挑戰。我們有責任把一個全面、真實的中國介紹給外國人。我想,對國外,尤其發達國家的百姓而言,一旦他們了解了中國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東部和西部的不平衡,他們就會比較客觀地看待中國,不會一味地跟著別人捧殺中國。
2010-03-06 15:28:11
- 中國網:
所以,這個“捧殺”我們也要區別對待,找到癥結所在,然後再分開應對。
2010-03-06 15:28:31
- 黃友義:
對,要有針對性地、客觀全面地説話辦事。
2010-03-06 15:28:43
- 中國網:
我注意到政協發言人趙啟正關於“兩會”有一個説法,他説將“兩會”辦成向世界説明中國,提升中國影響的盛會。你是怎麼樣看待這個觀點?
2010-03-06 15:28:55
- 黃友義:
我非常贊成趙主任的發言,他是政協外事委員會的主任,是對外全面説明中國的實踐者。這麼大規模的“兩會”,一年才開一次,必然引起國際輿論的注意,來採訪“兩會”的外國記者一年比一年多,特別是中國在國際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外國人關注度也越來越大。開這樣的大會,必然要産生很多新聞,産生很多故事。我覺得像現在這麼多網路做大會採訪和直播,把更多的關於中國的資訊介紹出去,尤其用外語介紹出去,對幫助外國人了解中國,的確是一次很好的公共外交的實踐,也是一次攻關。攻什麼關呢?攻外國人不了解中國的關。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兩會”的機會,更強地發出聲音。政協也在努力這麼做,比如説現在的小組討論,都對記者開放,便於新聞界了解政協的工作情況,了解政協委員履行職責的情況,這有利於通過記者的工作和媒體的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政協,通過政協了解中國。
2010-03-06 15:29:11
- 中國網:
您剛才提到“兩會”是公共外交的公關,今年的世博會,它是中國最大的外交平臺,它對公共外交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2010-03-06 15:29:24
- 黃友義:
上海世博會半年期間要有七千萬人參觀,如果其中有5%的是外國參觀者的話,就是350萬人,這麼多人親歷中國,親歷上海,是中國開展公共外交的大好機會。利用世博,開展公共外交不僅是上海一家,只是上海承擔了最大的責任,有了更大的機會。其實,各省都有自己的展廳。上海世博不僅是一次經濟實力的展示,某種意義上也是對外介紹中國軟實力的一次機會,中國的科技進步、文化發展、百姓的日常生活,這些都是容易引起外國人興趣的主題。當然,能參觀世博會的外國人畢竟有限,大部分外國人了解世博、了解上海、了解中國,還只能通過媒體,因此,對外報道好世博,意義重大。
2010-03-06 15:30:26
- 中國網:
剛才我注意到您説了,現在在全國的翻譯公司有幾千家,但是情況不是都讓人那麼滿意。還有一個現象,現在外語培訓也是遍地開花,包括孩子們從幼兒園就開始學外語,但是這方面的情況也不讓人滿意,作為專家領導,你是怎麼看這個問題?
2010-03-06 15:30:45
- 黃友義:
我覺得這個問題確實比較複雜,原因之一,漢語在世界上還沒有像英語那麼流行,否則的話,大家都説漢語了。在漢語沒有那麼流行之前,中國對外開放,了解國外科技文化,開展外交外貿,離不開外語,我們只能盡力去學好外語。
確實,中國方塊字和西方的羅馬字母之間差距巨大,互相學習對方的語言都比較難。我學外語出身,我覺得好象也沒有什麼捷徑,只能多下功夫。現在學外語條件很好,比我們那時候學外語要容易得多。衡量一個國家開放程度,甚至衡量像北京這樣的國際大都市的國際化程度,因素之一是看這個城市的外語環境,包括當地居民的外語水準,看這個城市能不能給外國人提供一個他所熟悉的語言環境,讓他所聽所看、讓他的吃住行都能夠得到外語的幫助。這樣就給翻譯提出了一個重要任務。
你知道,會外語和會翻譯是兩碼事。你會外語,比如北京很多的出租司機學了外語,能跟外國人交流,把外國人送到該送的地方,這很重要,但這還只是一個方面。我要強調的是職業翻譯任務很重要,因為嚴肅的、大量的文化作品、政治文獻,法律法規,是需要職業翻譯來完成的,要職業翻譯人員幫助創造一個世界級大都市的國際語言環境。
2010-03-06 15:32:00
- 黃友義:
我們應該兩頭並進,一方面更多的人應該學會外語,難也要學,大家努力了,國際語言環境就成熟了。關鍵是要選擇好培訓的機構和方法。其實,一座城市裏看到的、聽到的外語多了,人們外語學起來也就容易得多,輕鬆得多。另外一方面,職業翻譯隊伍要擴充,現在各行各業都要走出去,特別增加了中譯外的工作量。
2010-03-06 15:32:28
- 中國網:
我們也注意到現在中國出版界一直醞釀著在改革,你所在的外文局,現在已經改革到什麼程度了?
2010-03-06 15:32:37
- 黃友義:
外文局從去年以來到現在,最大的改革是我們的出版社和圖書進出口公司要從事業單位轉變成企業。外文局有11家出版社,4家設在海外,國內的7家過去都是事業單位,今年都要轉成企業,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到市場上去拼搏。另外,外文局還有一家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這家公司在文化産品的出口上貢獻最大,中國的書報刊、文獻,出口的60%多是靠這一家公司完成的。這7家國內出版社和1家圖書貿易公司轉成企業以後,他們會實施公司化運作,讓自己具有更強的市場競爭能力。但是這些出版社和圖書進出口公司還繼續承擔著對外傳播的任務,也就是説還要繼續出版外文圖書,繼續出口外文書報刊,這些國家肯定會繼續支援。因為任何一個國家,比如像英國、加拿大、法國這樣的西方發達國家,像南非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還有新加坡這樣的規模比較小的國家,都在政策上、資金上對他們的文化産品的出口給予支援。
出版社的體制改革,就我而言已經經歷了三次。上個世界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都做過一定程度的改革,我感覺這次轉企改制和前兩次有很大的不同。那時候,國家經濟實力還不夠強大,改革有減少支出、消腫的色彩,做的是減法的工作。目前的改革背景是國家經濟實力增強了,國家對外傳播的任務更重了,需要有更多的人,有更大的投入從事對外介紹中國的工作,國家也有實力這樣做。因此,這次不是做減法,而是讓我們更強壯,是一種內涵很深的加法。這一輪改革下來,只能加強我們的文化競爭能力,提高我們在國際上競爭的軟實力。
2010-03-06 15:32:49
- 中國網:
能問問現在改革進行到什麼程度了?
2010-03-06 15:33:08
- 黃友義:
今年上半年應該基本完成轉制的手續,但是真正的市場競爭能力的建設,是需要時間的。市場競爭很激烈,外文局的這些單位,不僅在國內市場競爭,還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面臨的競爭對手不僅是中國同胞,還有外國人,挑戰巨大。但是我們有信心、有能力,通過競爭強壯自己。
2010-03-06 15:33:44
- 中國網:
作為上會的記者,今年在採訪代表、委員的過程當中有一個體會,就是有一個詞特別的熱,就是“低碳”,這個詞為什麼會這麼熱呢?
2010-03-06 15:34:07
- 黃友義:
全球性的應對氣候變化,集中到一點上,就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這是全球性的問題。不是一個國家能完成的,更不是一個地區一個行業能完成的,是全球人的責任。減排本身是我們內在發展的需要,同時我們也承擔了國際義務。在國際上,圍繞減排各個國家立場有所不同,有矛盾有鬥爭。一方面,我們要踏踏實實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意採用新技術,逐步達到減排的目標。另一方面,在國際上,我們也要維護我們國家的利益,我們國家最大的利益是什麼?首先還是發展自己。西方因為發展的早,又掌握著先進技術,減排比我們要容易得多,我們實現減排目標需要一個過程,任何一件事情都有起步、發展到回落的過程。
2010-03-06 15:34:24
- 中國網:
所以有人有這樣的問法,“低碳”在速度或空間等方面,對於中國經濟發展會不會有影響?
2010-03-06 15:34:32
- 黃友義:
這是我們要做好的文章,如果我們把這一課做好了,既能平穩較好地發展經濟,又最終達到減排的目標。我們國家到2020年要把碳排放減少40-45%。這個目標達到很不容易,這個目標應該是在不影響我們經濟發展的情況下達到的。如果因噎廢食,為了減排,把工業項目砍掉,那我們國家還怎麼發展?發展是第一要務,這不能動搖,同時我們追求的是高品質的發展。發展和減排要做到恰到好處,不能為了一個目標而失去另外一個目標。
2010-03-06 15:35:42
- 中國網:
這是國家層面上的,其實不光是代表、委員,包括每個老百姓,“低碳”也算一個熱詞,“低碳”跟我們每個人關係都很大。
2010-03-06 15:35:56
- 中國網:
對,每個人活在世上,就有碳排放,減排也要從自己做起。比如説我們都意識到紙張的使用不能浪費,要兩面用,我的紙就是兩面用,這有利於減少碳排放。過去我們很多人離開辦公室,儘管一會兒就回來,電腦不關,燈也開著。現在大家都在談減排,就意識到離開辦公室先把燈關掉,把電腦關掉,能省則省。我個人覺得,減排還包括很多內容,能夠一天干完的事情就不要兩天,能夠一個人做的事情就不要兩個人,提高效率,減少碳排放。我們過去光説提高效率,現在還要加上一句話,提高效率、減少碳排放。
2010-03-06 15:36:07
- 黃友義:
你這麼一解釋,讓我們感覺到“低碳”是我們每個人生活當中都可以做到的。我的最後一個問題,剛才向大家介紹了,你做政協委員已經有兩年多時間了,今年參加“兩會”的時候有沒有一些不同的心情或者今年有些什麼不同的對照?
2010-03-06 15:36:16
- 黃友義:
今年如果説有什麼不同,就得覺得壓力大了,政協委員來自各行各業,其中有一部分委員已經從原來的工作崗位退休,不在一線工作,從而有更多的精力履行政協委員的職責。而相當一部分政協委員還有大量日常工作,比如對外傳播是我的職業,把我的時間基本佔滿了,但是我不能忘記還應該履行政協委員的責任,經常提醒自己,要擠出時間考慮政協委員應該做的事情,有些政協的活動參加不了,比如説到外地視察,然後提交相關的報告,去年我一次也沒有去,不是不想去,是本部門的工作讓我走不開。採取什麼辦法呢?我就平時跟周圍的同事和熟人溝通,看有什麼需要我反映上去的意見,帶到政協會上去。比如我提交的提案,就是平時跟大家接觸,了解到的群眾的呼聲。我儘量把壓力也變成一種動力,履行好雙重職責,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同時,不要忘了自己是政協委員。這種壓力也是一種好事,促使我在兩方面都更加努力。
2010-03-06 15:36:32
- 中國網:
您的這番話也讓很多網友對政協委員特別是有重要工作在身的政協委員的工作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謝謝您今天接受我們的採訪,也謝謝您精彩的觀點,謝謝。
2010-03-06 15:50:36
- 黃友義:
謝謝。
2010-03-06 15:51:00
- 中國網:
謝謝各位網友的收看,我們下期再會。
2010-03-06 15:51:10
圖片內容:
- 全國政協委員黃友義先生接受中國網專訪。
- 黃友義委員在中國網演播室。
- 衡量一個國家開放程度,衡量國際大都市的國際化程度,因素之一是看這個城市的外語環境。
- 黃委員在中國網兩會訪談直播間。
- 我們每個中國人都要有一種講述中國故事的責任。
- 很有必要提倡翻譯人員要取得相應的資質,而規範翻譯服務公司也要聘用職業化的翻譯人員。
- 在西方主流媒體和西方主流社會裏,他們對我們的認識和我們的實際情況相差太遠。
- 公共外交不僅僅是政府對政府的外交,還包括政府對民間,民間對民間,這樣外交活動的領域就擴大了。
視頻地址:
-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zfgy/100307hj.wmv
圖片大圖:
-
全國政協委員黃友義先生接受中國網專訪。
中國網 楊佳
-
黃友義委員在中國網演播室。
中國網 楊佳
-
衡量一個國家開放程度,衡量國際大都市的國際化程度,因素之一是看這個城市的外語環境。
中國網 楊佳
-
黃委員在中國網兩會訪談直播間。
中國網 楊佳
-
我們每個中國人都要有一種講述中國故事的責任。
中國網 楊佳
-
很有必要提倡翻譯人員要取得相應的資質,而規範翻譯服務公司也要聘用職業化的翻譯人員。
中國網 楊佳
-
在西方主流媒體和西方主流社會裏,他們對我們的認識和我們的實際情況相差太遠。
中國網 楊佳
-
公共外交不僅僅是政府對政府的外交,還包括政府對民間,民間對民間,這樣外交活動的領域就擴大了。
中國網 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