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薦讀

元首外交構建中國全球夥伴關係網——國際輿論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元首外交

來源:中國網 丨 作者:張丹萍 丨 時間:2022-10-13 丨 責編:戚易斌 李小華

張丹萍   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副研究員

“構建全球夥伴關係網路”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提出的重要外交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的外交足跡遍及五大洲近70個國家。從維護穩定均衡的大國關係到推動友好有利的周邊環境,再到鞏固與發展中國家傳統友誼,從推動經濟復蘇到打造命運共同體,再到團結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高層互訪和元首外交引領中國外交主動作為,構建起遍佈全球的夥伴關係網,備受國際輿論矚目。

一、肯定中國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實現良性發展

元首外交是大國關係的有力“推進器”和“穩定器”。習近平主席與主要國家領導人保持密切聯繫和交往,引領中國外交積極運籌中美俄歐四邊關係良性發展,有效構建了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受到國際輿論廣泛關注。

中俄關係成為新型大國關係典範。俄羅斯是中國周邊最大鄰國和世界大國。中俄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彼此將對方作為對外政策的優先方向。習近平主席就任國家主席後連續兩年首訪目的地都是俄羅斯,俄羅斯總統普京自2013年以來也多次訪華,兩國元首迄今已舉行39次會晤。外媒普遍注意到,中俄元首建立了良好關係,保持高頻率多形式互動,不斷就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交換意見、緊密協作,推動簽署了一系列有關雙邊合作及全球戰略的重要聲明和重大合作協議,帶動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實質性提升,樹立起大國關係典範。新加坡《聯合早報》等媒體認為,2013年習近平主席首訪俄羅斯開啟了“中俄關係新時代”,具有重大里程碑意義。英國廣播公司等媒體認為,中俄元首于2022年初實現“冬奧之約”“新春之會”,兩國關係由此“邁入新階段”。

中美進入構建新型大國關係新時期。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複雜、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其發展走向牽動世界目光。元首外交的引領歷來是推動中美關係向前發展的關鍵所在,國際輿論高度關注習近平主席與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通過順訪、互訪或峰會對話實現“安納伯格莊園會晤”“瀛臺夜話”“白宮秋敘”“西湖長談”,不斷加深相互了解與認知,確認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共識;高度關注習近平主席與繼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通話通信並舉行會晤,及時對外釋放中美關係積極預期,在美方開保護主義倒車、不斷挑起中美經貿摩擦之際,為中美關係發揮戰略穩定作用;高度關注習近平主席應約與現任美國總統拜登通話並舉行視頻會晤,在美國現政府操弄人權、新疆議題,攪動臺海局勢,拉攏西方盟友對中國圍堵打壓之際,明確提出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戰略框架,為中美關係健康發展領航定向。儘管當下美國對華越來越多的警惕和防範舉措引發外界普遍擔憂,但外媒仍然認為2021年9月中美元首通話後雙邊關係出現緩和跡象,尤其是在元首通話精神引領下兩國高級別官員蘇黎世會晤被視為“中美關係新開端”。總體來看,中美關係在元首外交引領下沿著共建新型大國關係共識方向前行。

中歐務實合作不斷取得積極進展。歐盟是世界上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政治經濟共同體,也是中國重要的貿易夥伴。中歐均十分重視與對方發展外交關係,通過保持頻繁高層交往,確保中歐政治互信和中歐關係大局穩定。2014年以來,習近平主席對歐洲十多個國家進行過國事訪問,多次與歐盟和法、德、英等國領導人舉行會晤,頻頻成為國際輿論焦點。尤其是2014年習近平主席歷史性訪問歐洲,提出構建中歐“四大夥伴關係”戰略框架,抵達歐盟總部布魯塞爾,成為首位訪問歐盟總部的中國國家元首,受到歐盟及歐洲輿論熱烈歡迎。外媒認為,中國和歐盟均日益重視彼此的外交份量,訪問的主導議題是經貿議題,但影響遠遠超出中歐雙邊關係範疇。外媒注意到,儘管中歐關係近年來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干擾,但在元首外交引領下的中歐務實合作步伐沒有停頓,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如期完成,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於2021年正式生效,中歐在維護全球多邊主義、加強全球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也取得諸多積極成果。

二、點讚中國穩步推進周邊外交營造向好氛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周邊外交工作,從提出“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到多頻次周邊訪問,再到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的一系列重大舉措的實施,積極營造有利向好的周邊環境,穩步推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全面發展,引發國際輿論廣泛關注。

開啟與中亞國家關係新時代。中亞五國是中國西北重要鄰國,是維護我西部安全與穩定的重要合作夥伴,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主要參與方之一。習近平主席就任國家主席第一年即對中亞四國進行國事訪問並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主張,此後幾乎每年均以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為契機訪問一至兩個中亞國家,全球疫情暴發後首次出國訪問,也選擇了中亞國家作為元首外交恢復常態的首站。此外2018年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成功舉辦,接待中亞國家領導人來華訪問,推動“中國+中亞五國”元首會晤機制。外媒普遍認為,隨著元首外交推動和“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全方位加強,繼而開啟了中國同中亞五國關係的新時代。俄羅斯《獨立報》稱,中國早已成為中亞國家的主要經濟夥伴。

中國東盟關係成為地區合作典範。東南亞地區是中國鄰國最多的周邊區域,東盟十國中有七個國家是中國的陸上或海上鄰國,對中國營造有利的周邊環境至關重要。外媒注意到,2013年以來,習近平主席先後訪問東盟九個國家,並多次接待泰國、菲律賓、緬甸等國領導人訪華,每年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與東盟各國領導人保持密切溝通,鞏固了與柬埔寨、寮國等東盟友好國家的傳統友誼,有效管控了與菲律賓、越南等東盟個別國家的海洋領土爭端,加快了同印尼、新加坡等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合作進展,推動中國東盟關係進入全方位發展新階段。2021年習近平主席成功主持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週年紀念峰會,進一步將中國東盟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近年來,中國與東盟實現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的歷史性突破,《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生效實施,成為最有活力的地區合作典範。外媒認為,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首訪印尼時即提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理念,通過淡化海洋領土爭端,以經濟利益為紐帶,有力地增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

開創與南亞國家合作新進展。南亞國家是中國西南方向鄰國及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參與方,是中國外交優先方向之一。尤其是與南亞地區大國印度的關係,不僅涉及雙邊關係,還具有地區和全球影響。習近平主席在擔任國家主席的第一任期內即遍訪除尼泊爾和不丹外的南亞所有國家,鞏固了中國同巴基斯坦的傳統友誼,加強了中國與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的友好合作,有力推進了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習近平主席應邀兩次赴印度訪問或舉行非正式會晤,兩次接待印度總理莫迪訪華或舉行非正式會晤,與同為G20和金磚成員的印度領導人通過多種形式保持密切溝通,有效管控了中印邊境分歧,推進構建中印新興大國發展夥伴關係實現新突破。外媒認為,2014年習近平主席訪印“重啟中印關係”,“為中印關係的飛躍式發展鋪平道路”。印度媒體認為,2018年武漢會晤為中印關係“開闢了更廣闊的發展道路”。《印度教徒報》認為,中印領導人非正式會晤機制為雙邊關係“制定了新路線”。

維護東北亞地區安全與穩定。東北亞是中國周邊戰略的重要方向,朝鮮半島核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影響和制約中國周邊穩定的關鍵因素。中國高度重視發展與東北亞國家的外交關係,積極推進朝鮮半島無核化進展。外媒聚焦2014年以來習近平主席應邀先後訪問南韓、蒙古國、朝鮮,應約與日本首相在多場多邊峰會會晤,並多次接待四國元首來華訪問,有力鞏固和傳承了中朝傳統友誼,將中蒙關係提升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推動中韓戰略夥伴關係內涵不斷豐富,有效管控了中韓在“薩德”問題上的矛盾分歧,提出具有約束性的四點底線原則,引領推動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取得進展。此外,習近平主席在歷史性訪問朝鮮時提出政治解決半島問題的“四個支援”,即支援朝方繼續堅持半島無核化方向、支援北南持續改善關係、支援朝美舉行首腦會晤並取得成果、支援有關方通過對話解決各自合理關切,再次明確了中國在朝核問題上的立場,為維護東北亞和平穩定作出重要貢獻。法新社等媒體認為,習近平主席與朝韓領導人的密切溝通使中國“穩穩地回到圍繞朝核問題外交博弈的中心”。

三、認可中國在鞏固傳統友誼同時擴大“朋友圈”

發展中國家是中國對外關係的基礎。習近平主席在黨的十八大後的首次出訪中即提出與發展中國家交往的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此後廣泛訪問亞非拉和大洋洲發展中國家,在鞏固傳統友誼的同時,不斷擴大中國“朋友圈”,受到國際輿論高度矚目。

中非成發展中國家間關係典範。非洲有54個國家,是全球國家數量最多的一個洲,也是發展潛力巨大的一個大陸,近年來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中非關係在歷經時間和國際風雲變幻考驗後,建立了濃厚的傳統友誼和良好的合作關係。國際輿論關注2013年以來習近平主席四次到訪非洲,抵達非洲八國,並成功主持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北京峰會和中非團結抗疫特別視頻峰會,以視頻方式出席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併發表主旨演講,與非洲50多國領導人及非盟委員會主席保持緊密溝通。外媒認為,習近平主席公佈中非“十大合作計劃”“八大行動”“九項工程”,提出“中非友好合作精神”,闡釋構建新時代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四點主張”和中非合作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中非成為南南合作的典範,極大提升了中非關係,鞏固增強了中非友好互助傳統。辛巴威《先驅報》評價認為,中非峰會是推進中非關係的“歷史性新起點”。南非《星報》認為,“中非合作對非洲大陸的經濟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在中非互利合作的大力推進中,西方媒體不得不承認“在與非洲合作的競爭中,西方已經遠遠落後於中國。”

中拉合作機制實現重大突破。由拉美和加勒比地區33個國家組成的拉共體,在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大地區組織。中拉關係隨著貿易和投資的飛速增長得到極大提升,中國與拉美地區大國巴西在金磚機制平臺的合作也日益緊密。外媒廣泛關注2013年以來習近平主席四次到訪拉美,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領導人舉行了中拉關係史上首次領導人會晤,推動正式創建中國-拉共體論壇,倡導共建中拉命運共同體,實現中拉關係重大突破;提出以共建“一帶一路”引領中拉關係,大大加強了中國與拉美地區的聯繫,目前已有21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與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在元首外交引領中拉關係快速發展過程中,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巴拿馬、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和多明尼加四國與中國建交或復交。外媒認為,習近平主席數次出訪拉美,對拉美地區的重視凸顯中國外交全方位佈局和自信姿態。

推動與中東務實合作取得新進展。中東地區是能源富集區、全球熱點地區,也是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交匯點、“一帶一路”建設關鍵地區。外媒關注2013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領導人在一週之內先後訪華並與習近平主席舉行會晤,2016年習近平主席在沙特和伊朗斷交事件背景下首次到訪中東,訪問沙特、埃及、伊朗及阿盟總部,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兼顧該地區存在衝突和分歧的國家,凸顯中國與中東各方的友好關係以及自身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的不斷上升。埃及《金字塔報》認為,中國崛起為世界描繪了一個更加穩定的政治經濟格局,包括“一帶一路”在內的各項國際倡議,塑造了共利多贏的人類合作典範。此外,在元首外交引領下,中國發佈首份對阿拉伯國家政策文件,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宣佈支援“一帶一路”倡議聲明,不斷推動中阿關係翻開歷史新篇章。埃及媒體認為,阿中之間並非僅僅是能源合作,而是在國際舞臺上相互支援,阿拉伯還需要更多學習中國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先進經驗。

引領與中東歐關係全面提升。中東歐地區是聯結亞歐大陸的樞紐,也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要地。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基本都有傳統友好關係,在合作發展方面也有很強的雙向吸引力。習近平主席于2015年集體會見來華出席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的中東歐國家領導人,2016年接連兩次訪問中東歐國家,到訪捷克、塞爾維亞和波蘭,2021年主持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視頻峰會併發表主旨講話,通過頻繁的高層往來和密切溝通,推動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關係在新時代得到全面提升。在元首外交引領下,中東歐16國均與中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外媒認為一度陷入低迷的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關係開始修復,習近平主席訪問中東歐的意義“已經超出雙邊關係範疇”。西方媒體有越來越多理性聲音認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是推動中歐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外交學者》雜誌網站文章稱,在中東歐和其他地區,歐盟與中國的發展政策及目標是一致的,二者並非競爭關係。

開啟與南太島國關係新篇章。南太平洋國家除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外,多為微型島國,擁有廣大海域,近年來國際戰略地位明顯上升。中國與南太島國同為發展中國家,擁有廣泛的共同發展利益與合作共識。2014年和2018年,習近平主席兩次到訪南太平洋,分別訪問斐濟和巴布亞紐幾內亞,並兩次與建交太平洋島國領導人集體會晤,推動中國與南太島國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就共建“一帶一路”達成友好共識,開啟雙方關係新篇章,也樹立了不同地域、不同大小、不同制度國家間友好交往、團結合作的範例。南太島國媒體普遍熱切歡迎與中國加強聯繫並駁斥西方的消極論調。巴布亞紐幾內亞《國民報》認為,“中國對巴新的發展援助帶來許多長期變化”“中方援助是友誼的紐帶”。

在元首外交引領下,中國有力推動與各國關係的發展,同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組織建立夥伴關係,形成以發展中國家為重點,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相互補充的夥伴關係網路,構建起遍佈全球的“朋友圈”。國際輿論普遍注意到,中國以元首外交為指引的全方位、多層次外交佈局為自身贏得廣泛國際支援。當極個別西方國家重拾冷戰思維,不斷挑動針對中國的意識形態對立,企圖操弄干涉中國內政的議題時,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堅持國際公平正義,堅決與中國站在一邊,成為維護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重要力量。(來源:習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時代中國外交網站)

專欄
薦讀
專題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