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躍輝 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研究員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等的嚴重衝擊,2020中國全年GDP同比增長2.3%,增速位列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之首,是世界上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經濟總量突破100萬億元大關,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這一系列亮麗的數據令全世界矚目,集中彰顯了中國在世界經濟版圖中的突出地位。
回首一百年前,那時的中國積弱積貧,民不聊生,飽受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殘余封建主義的壓迫。在當時,無數仁人志士為國家和民族的獨立而努力奮鬥,國家經濟在艱難的環境中緩慢發展。正是有了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中國的革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經濟也發生了根本性、歷史性的變化。
當前,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這正是中國經濟實現騰飛的最重要標誌之一。如何理解這一奇跡,具體來看,可概況為三個方面:
首先,中國共産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根本優勢
不管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及改革開放年代,黨的領導始終是中國經濟實現騰飛的第一“密碼”。比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作出了清晰界定,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一系列十分繁重而艱巨的任務。在經濟建設領域要求“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等具體目標。
面對如此艱巨繁重的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中國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其次,中國共産黨領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國的經濟騰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共産黨的一貫主張和優良傳統,也是制度優勢。從建國之初的社會主義改造到“三線”建設的強力推動,從川藏、青藏公路等大工程的修建到新時代經濟戰線的全面勝利,無一不彰顯了中國共産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尤其是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運作造成嚴重衝擊,人民的生命財産受到嚴重威脅。面對危情,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決斷,舉全國之力,集中優勢資源,迅速形成了強大合力,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勝利,率先實現GDP正增長,取得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雙勝利。
再次,中國共産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制度優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經濟騰飛的集中體現。按照相關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涉及到經濟增長、每人平均GDP、貧困人口脫貧、科技進步貢獻率、城鄉居民收入比、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單位GDP能耗、環境品質指數等一系列複雜的指標體系和目標要求,都與人民的美好生活相直接關聯。沒有好的制度保障,這些目標要求是不可能實現的。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上所講的:“我們立足國情、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注重學習借鑒國外社會保障有益經驗,成功建設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而在資本主義國家,這些制度優勢是不可能得到體現的。“金錢至上”“拜金主義”等無處不在,以人民為中心也就無從談起。可以説,中國騰飛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用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正是中國共産黨的初心和使命所在。
從1516年英國思想家托馬斯·莫爾撰寫的《烏托邦》算起,社會主義制度走過了五百多年的歷程。其中歷經俄國十月革命、東歐劇變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演繹了一幕幕興衰成敗的歷史話劇。只有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國才在世界民族之林煥發出勃勃生機,並帶領中國人民攻堅克難,創造了一系列“人間奇跡”。(責任編輯:郭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