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薦讀

決不能再以“帽”取人了

來源:經濟日報 丨 作者:佘惠敏 丨 時間:2021-06-13 丨 責編:韓雅潔

“決不能讓科技人員把大量時間花在一些無謂的迎來送往活動上,花在不必要的評審評價活動上,花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種種活動上!”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一語中的。

在對當前科研領域弊端的一些批評中,事關人才評價機制的“帽子”問題是一大焦點,搶“帽子”活動也成為科技人員時間浪費的最大損耗點之一。

“帽子”是指為表彰優秀人才設立的各類項目和榮譽稱號。各種人才項目的設立,保障了我國對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點支援,相關人才也為創新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不過,隨著各種人才計劃越來越名目繁多,又缺乏統籌優化,漸漸出現了部分學者爭搶“帽子”的現象。

“帽子”雖好,但搶“帽子”太浪費科技人員時間了。造成該弊端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是“帽子”太重,與科研資源和個人待遇緊密掛鉤,事關個人發展前途,“不得不搶”。“帽子”與一個人的科研資源、職稱、評獎、收入緊密相關。在這樣的超強刺激下,有的學者忙於申請、評選人才項目,以致舍本逐末,很難有時間和精力靜下心來做研究。

二是“帽子”太多,集聚效應明顯,退出機制不暢,帶來資源配置不公,助長“山頭主義”。大小“帽子”環環相扣,有了一頂“帽子”,就容易申請到更多“帽子”。大多數“帽子”有年齡門檻,年輕學者為了在年齡門檻前獲得相應“帽子”,就像打升級遊戲的玩家那樣不停爭搶。某些高級“帽子”堪稱“鐵帽子”,“帽子”一戴,終身不摘,主宰著優勢科研資源的支配權。

三是“帽子”太虛,有的評價標準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弊端。“帽子”評選,存在“重海外、輕本土”“重學歷、輕能力”“重論文、輕實際貢獻”的現象。這必然帶來一些人投機取巧的卡點刷分:一篇論文能説完的工作,發出幾篇甚至十幾篇論文,有“灌水”嫌疑;頻頻在各種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亮相,交換資源,混個“臉熟”。“灌水”可湊出論文數量,“臉熟”會帶來人際關係優勢,軟硬相濟,“帽子”到手。

“帽子”太重讓人不得不爭,“帽子”太多讓人頻繁去爭,“帽子”太虛讓人取巧而爭。搶“帽子”使一部分科技人員偏離了正確的研究方向,不做重要的原創研究,更喜歡做短平快的跟風研究,離“帽子”近了,離真正的創新反而遠了。

分清弊端,改革的重點也就不言而喻。

治“重”,要給“帽子”減負:由“以帽取人”轉為“以崗擇人”,由支援“帽子”轉為支援崗位,崗位評聘論水準、政策待遇看貢獻。

治“多”,要給“帽子”限量:應限定申請人的人才項目申請數量,不可重復申報同等層次的多個人才項目,避免一人多“帽”、重復獎勵。

治“虛”,要給“帽子”做實:要完善人才計劃評選機制,評選標準以實際能力和貢獻為核心,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同時完善跟蹤評估和淘汰制度,給不達標者摘“帽”。

總之,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論出處。破除以“帽”取人,回歸科研本質,才能真正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佘惠敏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