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薦讀

深度關注丨政府過緊日子 百姓過好日子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丨 作者:段相宇 張馳 左翰嫡 丨 時間:2021-06-12 丨 責編:衛蕓輝

2020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29.86億元 比預算數減少25.31億元政府過緊日子

百姓過好日子

重慶市銅梁區紀委監委聯合相關單位深入大型超市、煙酒茶專賣店等,通過查看票據、現場諮詢等方式,嚴查公務接待中違規購買高檔酒水等問題。孫正翠 攝

2011年以來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變化示意圖。(製圖:李蕓)

6月7日,2020年中央決算報告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報告顯示,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支出合計29.86億元(包括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安排的經費),比預算數減少25.31億元。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各級政府都要節用為民、堅持過緊日子。中央政府如何帶頭過緊日子?中央本級“三公”經費具體怎麼花?壓減的經費流向哪?決算中數字的增減給出了直觀回答。

中央本級“三公”經費連年壓減,2020年不足2011年三分之一

“三公”經費包括因公出國(境)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作費和公務接待費,一直以來很受社會關注。自2011年起,中央政府每年都向社會公開“三公”經費決算。2011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決算為93億元,到2020年,已不足2011年的三分之一。

“中央財政帶頭,從嚴編制預算,嚴把支出關口,除疫情防控、國債付息等必要增支外,其他支出總體上控制在批准的預算規模內。定期評估中央部門落實過緊日子要求的情況,加強預算執行監控結果運用,推動及時堵塞漏洞、改進管理。”談及2020年“三公”經費大幅壓減的原因,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主要是中央部門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厲行節約,從嚴控制和壓縮“三公”經費支出,以及受客觀因素影響,部分因公出國(境)、外事接待任務未實施,公務用車支出和公務接待支出減少。

分析近年來公開的“三公”經費預算和決算數據發現,除2019年在數值上較往年有所提升外,相關費用總體呈現逐年遞減趨勢。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松鋒認為,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於幹部作風的轉變,“許多過去被認為不可能解決的問題解決了,一些過去被認為不可能剎住的歪風邪氣剎住了”。

記者注意到,201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提出輕車簡從、減少陪同、簡化接待、精簡會議活動、規範出訪活動、厲行勤儉節約等新要求,對減少政府部門相關支出起到了極大的帶動作用。

“‘三公’經費逐年下降的這些年,正是馳而不息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進程。”李松鋒説。

工作用餐嚴格執行標準,走訪基層調研一律不接受宴請;加強公務用車管理和調配,公務活動能多人合乘一輛的安排合乘;沒有實質性內容的出國出訪一律取消……在一系列實招的影響下,“三公”經費支出逐漸回歸至合理區間。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中央機關帶頭過緊日子,具有很強的示範效應,“以上率下,一級做給一級看,地方自然也要過緊日子。樹立這樣一種社會氛圍,一定程度上可遏制地方政府因財政緊張而過度舉債埋下隱患,或收過頭稅增加企業負擔”。

公務接待、公務用車費用為“做減法”主力軍

從費用類別來看,2020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中,因公出國(境)費2.99億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作費25.95億元,公務接待費0.92億元。

其中,公務接待費是近年來“做減法”力度最大的領域。2020年,公務接待費比上年度減少1.9億元,降幅超三分之二,與2012年的14.13億元相比更是下降了93%。在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背景下,各部門嚴格控制公務接待數量、規模和接待標準,使得公務接待費相應減少。

作為“三公”經費中支出佔比最大的領域,公務用車購置及運作費下降也非常明顯。2020年,該項費用比上年減少近4億元,較2012年減少了14億余元,降幅達36%,反映出近年來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在因公出國(境)費方面,隨著對外開放力度加大,越來越多的部門需要承擔相關職能。因此,2012年到2019年,該項經費基本控制在大約15至19億元的區間內,沒有出現大幅削減。2020年之所以出現劇降,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客觀因素影響,部分因公出國(境)、外事接待任務未實施。

“壓減支出並非全面壓縮,而是要有壓有保,該辦的事、該履行的職責應當更好地保障。”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汪德華表示,在持續多年控制“三公”經費的背景下,中央部門壓縮一般性支出,主要體現在各類非必需、非剛性項目支出上。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中央本級“三公”經費的決預算比例總體上也呈逐年走低態勢。2011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決算93.64億元,實際花銷佔當年預算的99.3%。2018年這個比例降到了七成以下,2019年降到六成。2020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決算數較預算數減少超45%,僅佔五成多一點。

“這反映出中央機關在花錢的過程中‘能省則省’。”中國法學會財稅法學研究會會員胡翔告訴記者,數據降幅之大,充分表明中央部門“過最緊的日子”的決心。

2021年,政府過緊日子的“常態”仍在延續。劉昆表示,安排2021年預算時,中央本級支出繼續安排負增長,“進一步大幅壓減非急需非剛性支出,重點項目和政策性補貼也按照從嚴從緊、能壓則壓的原則審核安排”。

財政投入向民生領域傾斜,節用裕民“加減法”確保每一分錢花在刀刃上

政府過緊日子,是為了讓百姓過好日子。梳理髮現,近年來,財政投入向民生領域傾斜趨勢明顯,社保、醫療、教育、就業等重點領域支出在整體財政支出結構中佔比不斷上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十三五’以來的財政投入更注重補短扶弱,推動社會成員獲得起點公平,也更注重激發個體活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白景明説。

財政資金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把每一分錢花在刀刃上,既是“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動詮釋,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去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大幅下降,自2009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面對嚴峻複雜的經濟形勢,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減”,同時要求各級政府必須真正過緊日子,中央政府要帶頭,中央本級支出安排負增長,其中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0%以上。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分析稱,“非急需非剛性支出”這一説法前所未見,是特殊時期的新提法,“中央政府壓減本級財政支出,騰挪出的財政資金可以更多地用於‘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産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三公”經費“做減法”,民生保障“做加法”,寬嚴有別的財政支出安排下,有限的資金髮揮出了最大的社會效益。2020年中央決算報告顯示,過去一年,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在助力疫情防控、保居民就業、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和品質提升、強化衛生健康投入、提高社會保障水準、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等方面持續發力。各級財政疫情防控資金投入超過4000億元;全年向608萬戶企業發放失業保險穩崗返還1042億元,惠及職工1.56億人;居民醫保、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每人平均財政補助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550元、74元;全年新增受疫情影響納入低保、特困供養對象600多萬人,民生福祉不斷增進。

與此同時,三大攻堅戰、科技創新、糧食安全等黨中央重大戰略決策部署成為財政投入的重點保障對象。2020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連續第五年增加200億元,達到1461億元,並向受疫情影響較重地區、掛牌督戰地區傾斜,同時一次性增加綜合性財力補助資金300億元,支援地方脫貧攻堅補短板,推動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

多位專家表示,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民生保障水準、踐行高品質發展要求、加快創新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之年,在財政支出方面,需要更加突出績效導向,切實做到“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倒逼資金使用提質增效。

“必須向管理要效益,以績效管理來放大資金的功能效應、時間效應和空間效應。”白景明説。

促進各類監督貫通融合,把過緊日子的要求落到實處

因公出國(境)費178.32萬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作費500萬元、公務接待費77.2萬元……記者點開在財政部門戶網站設立的“中央預決算公開平臺”,102個中央部門的“三公”經費清晰地曬出了“賬本”。

“主動將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項目公開,自覺接受群眾監督。”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為使公眾找得到、看得懂、能監督,各部門的部門預算除在本部門網站公開外,還繼續在“中央預決算公開平臺”集中展示。

“三公”經費規範管理使用,離不開有力有效的監督。各有關單位立足職能職責,推動各類監督貫通融合,確保把過緊日子的要求落到實處。

“堅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精打細算,把預算管理作為過緊日子的重要抓手,把嚴把緊預算支出關口。”近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財政部紀檢監察組負責人帶隊到預算司、預算評審中心開展工作督導調研,向領導班子成員面對面提出要求。

紀檢監察機關切實履行政治監督職責,督促不折不扣落實好過緊日子要求。駐財政部紀檢監察組壓緊壓實主體責任,推動部內各單位黨組織書記帶頭落實中央關於過緊日子和堅持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有關要求,壓減辦文辦會數量,嚴防“四風”問題反彈回潮。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生態環境部紀檢監察組督促內部審計、財務等部門充分發揮監管職能,強化對預算執行情況的全流程監督,同時進一步加強對權力運作的監督,督促駐在部門依法履職、秉公用權,確保把資金用在實處。

“8個部門和13家所屬單位無(超)計劃召開會議1271個,3家所屬單位超標配備辦公用房1489.63平方米……”在2020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中,審計發現的“三公”經費有關問題被詳細披露。

審計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審計充分發揮專業性強、涉及面廣、反應快速等優勢,聚焦權力運作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靶向發力,不斷加強審計監督,深入揭示在政策落實、資金使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同時加強與紀檢監察等監督形式的貫通協調。

“審計機關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加大對報告反映問題整改情況的跟蹤督促力度,全面整改情況將於年底前依法公告。”審計署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 段相宇 張馳 左翰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