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鄰避運動 ,輿評環評並舉是良方
如何化解重大項目開工衍生的“鄰避運動”,把“輿評”與“環評”一齊列入政府公共治理和重大工程的決策環節,盡力減少利益相關方“被代表”,疏導各種輿情,而不是選擇性忽視,造成民意壅堵,形成一種環境集體行動。
標題圖片

一、事件概述:

近日,浙江杭州因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項目選址,引發輿論關注,事件由群眾不滿升級至環保抗議最終演變成聚眾嚴重違法犯罪活動,相關輿情極速高漲。

3月29日,《杭州市環境衛生專業規劃修編(2008-2020年)修改完善稿》在杭州市規劃局網站公示,其中有關建設九峰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內容,引發不滿,一些村民擔心建垃圾焚燒發電廠會造成環境的污染。

4月24日,杭州城區居民及周邊村村民向杭州市規劃局提交聯名信,反對建設九峰垃圾焚燒發電廠,部分市民還要求對前述修改完善稿公示聽證。當日,杭州市規劃局即出具書面回應,稱將對這些申請材料予以承辦、給予答覆。

5月7日起,不斷有村民到規劃建造垃圾焚燒發電廠的余杭區中泰鄉九峰村聚集抗議。

5月8日,杭州市專門召開垃圾處置專家媒體溝通會。但就在當晚,村民發現,有載有測量儀器的車輛駛入石礦區,並認為這是焚燒發電廠已開始動工的信號。

5月10日,大量群眾涌上02省道和杭徽高速余杭段,導致交通長時間中斷。

5月11日下午4點,在杭州市人民政府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杭州市公安局副局長邊衛躍表示,11日零時許,現場大部分人員散去,秩序基本恢復正常。

5月12日據杭州警方通報,余杭聚集事件已有53人被刑拘,11人主動投案。

統計顯示,截至5月12日18時,事件網路新聞16272篇,新浪微網志304578條,傳統報刊1823篇,論壇帖文17855條。

“杭州垃圾焚燒發電廠事件”輿情資訊分佈圖

二、媒體觀察:

主流媒體的理性與冷靜

杭州垃圾焚燒發電廠事件,主流媒體的報道較為理性與冷靜。

13日,人民日報刊發評論“解開垃圾焚燒的‘心結’,文章用“站在天安門前想問題,立在田間地頭找問題”的方法,客觀的剖析了杭州事件的相關各方,既有批評也有肯定。一句”在協調利益上,杭州還是有經驗的。”看似平淡實則是對杭州的一種勸慰和鼓勵,勸慰杭州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靈活的處理改革發展與人民群眾的關係。鼓勵更多的城市和地區,不要畏懼發展難題,要敢於同人民群眾一道解決發展難題。

中央電視臺則強調利益平衡,報道稱權利有邊界,維權要依法,“群起而攻之”的維權方式已成為一種公害,必須依法嚴懲。而政府有關方面對環境重大項目也必須嚴格論證,確保群眾知情權。

如何合理應對杭州建垃圾焚燒廠事件,中國之聲認為,需要做到公開透明,合理合法。垃圾焚燒是世界廣泛應用的環保型項目,有效溝通,當能取得百姓共識。對合理合法的訴求不能不管不顧,對趁機打砸的不法分子要嚴懲。同樣,對合理合法的決策也要勇於堅持,敢於擔當,不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懶政思維。

浙江余杭建垃圾焚燒廠引發民眾不滿,並演變為燒警車,襲擊警員的暴力事件。中國日報社論認為,地方政府環保信用缺失是造成此類事件的根源。

《環球時報》與地方黨報的基本立場並無二致。文章開頭即對杭州市政府的強硬應對表示了堅定的支援,“我們支援杭州市維護法律尊嚴的這一堅決態度”。12日13日連續刊發兩篇評論呼籲嚴懲暴力打砸者。文章稱,“疑似污染項目”的鄰避要求,在中國成了頑疾。縱容這個問題的發展就是整個社會的失序和無能化。國家需要堅決剎住鄰避主義積極分子的“鬧事氣焰”以治標,同時要加緊推出能夠有效化解爭議、消除社會對項目非理性恐懼的整套辦法以治本。

當地媒體:譴責打砸,積極組織輿論引導

統計顯示,自5月2日至12日,國內傳統媒體關注“杭州垃圾焚燒發電廠”報道排行前10名中,浙江媒體佔據6大席位,分別是,浙江日報4篇、杭州日報4篇、今日象山4篇、都市快報4篇、當代生活報3篇、錢江晚報3篇。

從報道內容來看,以評論反對暴力打砸,以事實引導群眾正確認識垃圾焚燒發電廠成為本地媒體報道的焦點。

評論方面,《杭州日報》刊發了措辭強硬的評論員文章《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非法訴求”》。其中對這起事件的定性為:“這起事件已從原來的表達訴求轉變成聚眾破壞交通秩序和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等的嚴重違法犯罪活動。”

《浙江日報》也刊發了評論員文章《維權須走正道》。這篇內容簡短、標題看似溫和的文章,仍然持有與《杭州日報》同樣的強硬態度:“而對於那些聚集堵路打砸事件中的少數不法分子,必須依法打擊,嚴厲懲處,絕不姑息,決不手軟,切實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維護法律的尊嚴。”

事實引導方面,“垃圾處置 重在監管”、“垃圾減量 任重道遠”、“目擊垃圾‘消化系統’”、“城市垃圾去哪了”、“零距離了解垃圾焚燒發電全過程”、“杭州將借鑒國際先進技術”、“市民考察團近期將赴國內先進的垃圾焚燒項目參觀”成為本地其他媒體聚焦的核心內容。

市場化媒體支招化危機

較主流媒體分析不同,市場化媒體紛紛支招有關各方如何化解危機。

新京報評論認為相關各方在法律許可的框架內行事,才是解決群體性事件難題的最大良方。這個角度與《人民日報》早先的評論《靠什麼破解PX項目等一鬧就停難題》比較接近。北京青年報評論“垃圾焚燒廠爭議”不能總以衝突為代價,則認為相關各方應從發展大局出發,慎重處理重大民生項目的落實執行。河北新聞網評論建議,相關各方要跳出利益的圈子,用更寬廣的視野來處理難題。

四川線上評論指出嚴厲懲處網路造謠者“殺一儆百”,方能遏制防止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相比于必須支援地方政府決策的本地黨報,其他媒體則能夠更多地反思衝突的緣起,更多地討論“政府本該怎麼做”。

新浪網評論認為,余杭區群體性事件,告訴我們,先有善溝通的政府,才有理性的公民;只有政府對群眾以誠相待,群眾才不會變得暴力。揚子晚報評論“不鬧不解決”的困境何時能了,有關部門在試探到公眾的底線後,再去給出針對性的回應,公信力在相互試探對方底線中變得脆弱不堪。

海外網則警示大眾,“鄰避運動”的産生有深刻的社會根源,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鄰避運動”還將繼續發展。中國浙江網而“杭州垃圾焚燒廠事件”也再一次説明,政府部門關起門來決策,領導幹部閉著眼睛幹事,越來越行不通了。

三、專家:公信力缺失導致“鄰避效應”快速發酵

杭州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引發群體性事件,多數專家認為,政府公信力缺失是導致抗議脫變的根本原因。獨立評論人“老徐時評”稱,杭州因為建垃圾焚燒廠引發了衝突。技術水準不是問題,政府誠信及企業管理才是關鍵。作家吳鉤也認為,各種垃圾焚燒站項目,各種PX項目的建設,之所以引發各種對抗,並不是因為這些項目本身有沒有風險,而是因為人們對政府不信任。

青年學者陸棄反問道,如果政府一開始就能夠本著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去做事,今天還會有這樣的群體事件發生嗎?專欄作家劉勝軍一針見血的認為杭州發生群體性事件完全是罔顧民意的後果!受此情緒影響,部分專家更是徹底否定政府正在進行的項目論證。深圳大學傳播係副主任孫海峰稱,在公信塌陷的國家,什麼科學論證都是裝蒜幫兇。   

杭州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引發民意巨大反彈,一些媒體人則批評當地政府前期工作不到位。中國青年報評論員曹林認為,杭州市政府表現比較克制,處置還算妥當,不過前期工作很不夠。資深媒體人丁來峰直言,焚燒技術在很多國家已經禁止,現在有更先進的技術可以分解垃圾,政府為什麼不採用?

一些專家表示,重大工程開工確保群眾知情權和參與權是化解危機的有效方式。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嶸認為,在某地建垃圾處理廠是否合理?是一個專業技術問題。但讓民眾知情,對利益受損者給予適當的補償也是必須的。社會化媒體行銷研究者杜子建同樣認為,此次群體性事件發生,杭州政府缺的不是一個項目,而是一個投票,一個讓百姓表達主張的機會,而不單單是政府主張。

部分專家則對如何處置垃圾,是否需要建設垃圾發電廠表現出無奈的窘境。成都市女企業家協會會長米瑞蓉稱,城市擴容製造更多的生活垃圾,垃圾的處理又需要科學環保,無論建在哪都會有反對,怎麼辦?

杭州群體性事件,同樣受到了法學專家的普遍關注。遺憾的是質疑的聲音居多。中國法律史學會執行會長范忠信質問道,建垃圾焚燒廠本為環保工程,政府佔理。但沒有環評和聽證,瞞住附近數十萬百姓,強行動工就明顯理虧了。

對於余杭法院介入群體性事件處置的問題,法學學者劉練軍斥其為犯渾過界胡來。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何兵表示余杭政府根本就是“不拿法律當回事”。此外,一些法學專家則對群體性事件暴露出的人禍表示擔憂。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人民法院副院長“八品法曹”稱,高溫焚燒是垃圾無害化處理的重要方式,它對環境的影響要大大小于填埋,更小于露天堆放。有人揣著明白裝糊塗,在這事上煽風點火,用心險惡!

四、網友:放棄暴力加強資訊公開

杭州余杭欲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引發網民熱議,截至5月12日18時,新浪微網志時政熱搜榜“垃圾焚燒”相關資訊數量已有17482條,並呈不斷上升趨勢。其中,多數網民呼籲,雙方應放棄暴力爭執,合理協商,妥善解決問題。部分網民則呼籲政府加強資訊公開,用資訊的“透明可視化”來阻止矛盾加大。

垃圾焚燒發電廠事件迅速引發公眾抗議,各種原因網民眾説紛壇。一些網民認為,政府和民眾間缺乏溝通,是事態進一步惡化的主因。網民“華山論賤”:“造這麼大一個垃圾發電廠,可能對附近居民的生活環境毫無影響嗎?為什麼不提前跟市民溝通呢?”一些參與集聚的當地網民則在網路上表示,“不是不相信技術,但就怕政府監管不到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部分網民認為,當地政府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的行為忽視了群眾的感受。網民“糊塗一生”:“政府修建垃圾焚燒發電廠出發點是好的,問題在於政府沒有知會群眾就動工,群眾不知其中利弊。”

同反對聲音不同,部分網民則支援杭州政府垃圾焚燒發電的做法,認為矛盾衝突是民眾的不理解造成的誤會。網民“青刀筱麥2”就認為,建設垃圾焚燒廠是一件好事。“難道你們希望垃圾填埋?露堆?垃圾焚燒是目前最環保、最有效的技術,可以發電,灰塵利用新材料,還可以安排就業。”

此外,關於垃圾焚燒、垃圾分類的話題影響較大。有網民認為垃圾焚燒是一種環保的垃圾處理方式。網民“丁德全”:從技術層面而言,垃圾焚燒當然代表先進生産力,必將全面取代垃圾填埋。部分網民則建議杭州率先試點垃圾分類做法。認證為浙江衛視《新聞深一度》製片人的網民“小裕老黃”,杭州,可否就機立法推行垃圾分類,從政府到民眾都行動起來,使杭州成為國內率先實行垃圾分類的城市?

五、點評:資訊對稱是化解危局的根本

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籌劃之處民眾就有不滿,既然項目尚處於規劃論證階段,為何演變成群眾上街“散步”,值得反思。若如城投集團總經理章維明所言,垃圾焚燒廠項目進行了大量的前期宣傳工作,包括邀請國內頂尖專家進行科普知識宣傳,緣何當地民眾卻對垃圾焚燒廠秘密開工深信不疑,恐怕是當地政府做得不夠。

一般地,政府力推的重大工程項目投資大,涉及的利益群體大,對社會、經濟發展影響也大,其決策和執行更需重視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和參與權。政府在任何一個需要公眾參與的環節讓輿論缺席,都會引來網友質疑和聲討,甚至引發極端對立。

2012年,寧波鎮海、四川什邡、江蘇啟東等多地發生環境原因導致的群體事件,使得環境問題成為年度公共議題,讓“鄰避效應”以最快的速度普及公眾。這些輿論海嘯的平息均以政府的妥協特別是項目的未遂而告終,事實上遵循了“群體性事件一票否決制”。政府在更多重大項目上也當以此為鑒,與其“拍腦袋”決斷,坐等輿論洶洶找到府來,不如主動評估和溝通、設置相應的紅線。

如何化解重大項目開工衍生的“鄰避運動”,官方可參考公共治理理論,從決策環節開始,通過社區、網路等途徑公開,讓公眾直接參與討論,組織協調專家、媒體與輿情研究機構,借鑒以往重大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經驗,及時引入“輿論承受力評估”的制度化建設,注意“引進來”,吸取“環評”制度經驗,擴大民意訴求渠道,把“輿評”與“環評”一齊列入政府公共治理和重大工程的決策環節,盡力減少利益相關方“被代表”,疏導各種輿情,而不是選擇性忽視,造成民意壅堵,形成一種環境集體行動。

>>>>閱讀原文

編輯:張林

標題圖片
杭州垃圾焚燒廠爭議
人民日報:解開垃圾焚燒的“心結”
東方網:垃圾廠選扯莫把群眾關門外
新京報:擺脫垃圾焚燒困境要靠分類減量
環球時報:杭州要求打砸者自首是必要強硬
京華時報:政府如何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糊塗一生: 政府修建垃圾焚燒發電廠出發點是好的,問題在於政府沒有知會群眾就動工,群眾不知其中利弊。
華山論賤: 造這麼大一個垃圾發電廠,可能對附近居民的生活環境毫無影響嗎?為什麼不提前跟市民溝通呢?
中國法律史學會執行會長范忠信: 建垃圾焚燒廠本為環保工程,政府佔理。但沒有環評和聽證,瞞住附近數十萬百姓,強行動工就明顯理虧了。
新浪網: 余杭區群體性事件,告訴我們,先有善溝通的政府,才有理性的公民;只有政府對群眾以誠相待,群眾才不會變得暴力。揚子晚報評論“不鬧不解決”的困境何時能了,有關部門在試探到公眾的底線後,再去給出針對性的回應,公信力在相互試探對方底線中變得脆弱不堪。
中國之聲: 杭州建垃圾焚燒廠事件,需要做到公開透明,合理合法。垃圾焚燒是世界廣泛應用的環保型項目,有效溝通,當能取得百姓共識。對合理合法的訴求不能不管不顧,對趁機打砸的不法分子要嚴懲。同樣,對合理合法的決策也要勇於堅持,敢於擔當,不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懶政思維。
第八十三期
輿論關注成為飲用水安全戰役導火索
輿論關注成為飲用水安全戰役導火索
第八十二期
落實共識是博鰲論壇增加影響力的關鍵
落實共識是博鰲論壇增加影響力的關鍵
第八十一期
京津冀一體化不能剃頭挑子一頭熱
京津冀一體化不能剃頭挑子一頭熱
第八十期
馬航失聯飛機,看看世界怎麼説
馬航失聯飛機,看看世界怎麼説
中國網觀點中國出品 | 責任編輯:張林 |電話:010-88828215 | 電子郵件:zhangl@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