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智 中國網記者
中國經濟2022年首季報近日出爐。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4.8%,開局總體平穩,發展品質效益有所提高。在國際局勢變幻與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多發的複雜條件下,這一數據展現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也為世界經濟整體發展不斷注入動力。
隨著二季度開局以來,中國疫情形勢呈現逐漸企穩態勢,但地區之間交叉輸入影響仍較明顯,各地“動態清零”任務十分艱巨。特別是上海市近日疫情仍處於高位,社區傳播風險較高,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輿論場上對疫情影響經濟的擔憂愈發強烈,中國如何確保實現5.5%左右的全年增長目標?對此,中國網《見智》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于春海和中鋼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胡麒牧。
經濟回升勢頭受阻,4.8%的增速符合預期
結合全球局勢與疫情態勢來看,中國經濟2022年的“開門穩”來之不易。于春海表示,我國經濟的下行壓力在2021年下半年就已有先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準確識別了我國經濟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從我國2022年一季度宏觀經濟運作情況來看,三重壓力在多個維度呈現,疊加3月份以來的超預期變化,宏觀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此外,基於去年基數效應,判斷今年經濟增長會呈現前低後高的趨勢。
于春海強調,2022年1月至2月,我國經濟復蘇穩定,各項指標出現了積極變化。但進入3月份,受國際局勢和國內疫情的影響,經濟回升勢頭受阻。考慮到這些因素,4.8%的增速符合預期標準。
胡麒牧也指出,我國3月份以後的PMI(採購經理指數)三大指數——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産出指數均低於榮枯線(50%),處於收縮區間,説明經濟運作出現景氣度下降的情況,“這顯然與海外局勢和國內疫情有直接關係,海外局勢導致了能源和上游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國內疫情則對部分地區的消費産生壓制,且使得全國交通物流系統運作效率下降,對內迴圈産生影響。”
胡麒牧認為,在多重因素交疊下,能夠實現4.8%的增速已難能可貴。不過,今年全年增長目標是5.5%,這就意味著未來三個季度的增長壓力較大,對增速要求較高。
推進有序復工復産,暢通國內經濟迴圈
對於民眾關注的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于春海告訴中國網記者,3月份以來,本土疫情波及30個省份,特別是在我國經濟中心長三角地區的蔓延,給我國經濟社會運作帶來較大的階段性壓力。長三角不僅自身經濟體量巨大,而且輻射區域廣、鏈條長,是國內經濟迴圈和國內國際雙迴圈的重要節點。
2020年以來,全球疫情之下,我國經濟所表現出來的韌性和彈性源於我國完備的産業鏈和暢通的供應鏈。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原則下,在堅持“動態清零”的基礎上,推進有序復工復産、暢通國內經濟迴圈,這樣才能發揮我國産業鏈供應鏈的優勢,取得在全球“雙領先”的極大成就。
于春海説:“當前,暢通物流運輸和人員有序流動是維持國內經濟迴圈的重中之重。過去兩年中,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以及舉辦諸多重大活動,也為此積累了充分的經驗。”
胡麒牧認為,上海疫情問題對經濟形成的是短期衝擊,但目前國務院已出臺新的措施,包括協調復工復産、暢通交通物流系統等。他説:“一季度讓問題暴露出來,用一個月去消化衝擊,排除風險,在防控中總結經驗,在防控手段上做好調整,找到解決辦法,這樣未來三個季度經濟就增長可期。”
擴有效投資、保市場主體,保住就業、收入和消費基礎
談到5.5%左右的全年增速目標,于春海建議,一方面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基建項目所要求的人員接觸相對較少,有實現“閉環管理”的條件。在疫情防控壓力加大的時間窗口,基建投資的意義尤為重要;另一方面要保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企業。上一輪疫情衝擊後的修復過程尚未完成,疊加持續的成本衝擊和新一輪疫情衝擊,帶來中小私營企業難以承受的累積效應。需要從訂單、資金、稅費等多方面,給中小企業提供更加細緻的支援,保住中小企業也就保住了就業、收入和消費的基礎。還要進一步推出針對家庭的應急救助和促進消費恢復的政策措施,以此扭轉消費需求下滑的趨勢。
策劃:蔣新宇
責編: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