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期
2020-11-27

【見智•中國經濟洞察】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特邀專家:張超  太和智庫研究員


編者按:從2020年初延續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疫情讓本就呈下行趨勢的全球經濟雪上加霜,雖然中國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各項經濟指標也逐漸恢復正增長,但在疫情和世界經濟衰退兩方面的嚴重衝擊下,要完成全年經濟目標任務,仍需付出艱辛努力。中國網《見智》欄目推出“中國經濟洞察”特別策劃,見證疫情下中國經濟如何應對挑戰,撥雲見日。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這是我們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歷史上的第一次,深刻體現了科技創新在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中的關鍵性地位。


創新的重要性要分兩方面看。從內在因素觀察,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經濟基礎薄弱,創新的基礎更薄弱。在改革開放初期及中期,通過“低技術+高産量”的模式可以快速積累社會財富,這也是所有國家經濟發展都必須要經歷的過程。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經過4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基礎快速增長,高消耗、高産出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適應當下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也滿足不了人民群眾對經濟發展的訴求,更為中國走創新之路提供了難得的民意基礎。


從外在因素觀察,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印證了習總書記“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判斷。中國以前可以便捷且相對廉價地獲取智慧財産權,而現在變得困難且昂貴,倒逼我們必須自己創新,從基礎做起,從底層做起,把我們高速發展中忽略的,但又是經濟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技術研發做出來,補短板與防“掐脖”並重,為實現十四五計劃乃至2035年遠景目標打牢基礎。


創新是目前中國經濟這輛大車的動力源泉。打一個比方,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經濟建設就像造車。在改革開放前40年,我們把技術應用做到了非常高的水準,同時,也把技術轉化的效率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好比我們已經把車輛的傳動系統、車內外裝飾,已經做到了第一梯隊的水準。但基礎技術和成套技術卻不完整,就像車輛的發動機缺失。中國這輛大車的平穩運作,制度優勢就是掌握方向的司機,保證我們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但沒有技術創新,尤其是原創的基礎技術創新,那麼這輛大車就缺少一台合格的“發動機”,很難跨過瓶頸。


五中全會提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就是要給中國經濟這輛大車造出一台合格的“發動機”,驅動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責編:蔣新宇)